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谋士安天下,武将定江山,思考有深度,沟通有诀窍,就看《三国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国最常用的计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最常用的计策(三国说30在谈话中如何做到)

三国最常用的计策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谋士安天下,武将定江山,思考有深度,沟通有诀窍,就看《三国说》!

三国说

有的人在谈话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种被动的感觉——总是被对方所打压和牵制,谈话的体验真的是很差。因为以客人的身份客随主便,想要摆脱这样的一种境地却又无从下手。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情况,可以认真地看看本文中诸葛孔明的表演。

话说周瑜见到诸葛亮之后,相互较量了几番,觉得诸葛亮是个人才,而且才干不在自己之下,这样的人如果不能为江东所用,迟早是个心腹大患,应该尽早杀之。周瑜的心里是两手打算:要么拉拢诸葛亮进入自己的团队;要么就除掉诸葛亮。

当时诸葛亮一奶同胞的哥哥诸葛瑾正好在东吴效力,在周瑜的鼓动下,诸葛瑾奉命前往,打算把自己的二弟诸葛亮拉入自己的阵营,于是一场好戏就开始了。

见到自己的哥哥来“探望”自己,诸葛亮恭恭敬敬地迎了上去:“为了公事出差,没有第一时间来问候哥哥,你倒来看望我了,真的是让我很不好意思啊。”

小弟有礼了

诸葛瑾回答道:“自从我来到东吴这个地方上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二弟呀!

两人这一番无比客气的寒暄,可以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其实兄弟俩的感情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深,毕竟目前各事其主,只能说些场面话了。

请喝茶……

回到屋里,诸葛亮为哥哥倒茶,诸葛瑾开始引用典故:“二弟知不知道伯夷叔齐的故事?”

诸葛亮怎么不知这个故事,大脑开始进行高速运转,回答道:“这两个人都是古代的圣贤啊!

诸葛瑾进一步说道:“伯夷叔齐他们两个一生都没有分离,后来哪怕是饿死在首阳山,兄弟二人也是在一起,可惜我们兄弟俩一母同胞却各事其主,不能朝夕相聚,和古人相比,难道心里不会感到愧疚吗?”

效仿古人,难道不惭愧吗?

毫无疑问,诸葛瑾善用典故,而且循循善诱,此时已经占据了谈话的主场位置,接下来就看诸葛亮如何接招了。

诸葛亮慢慢放下手中的茶杯,略微思考了一下,回答道:“哥哥你说的是情分方面的问题,小弟我恪守的是忠义的原则。伯夷叔齐身为商朝的臣子,不为周朝效力,你我兄弟二人都是汉朝的臣子,而且刘备是汉室宗亲,哥哥如果能够从东吴辞职,和我跟着刘皇叔一起打天下。这样的话,对上而言不愧为汉朝臣子,对下而言我们兄弟俩也能朝夕相聚,这难道不是一个情义两全的计策吗?”

弟弟有一两全其美之策

诸葛瑾听完只能就此作罢,唯有尴尬地笑一笑——想不到自己原本是来劝说诸葛亮的,竟被诸葛亮相劝。兄弟之间的谈话,点到为止,饭多伤胃,话多伤心,诸葛瑾只有略带遗憾地回去复命。

在诸葛亮和诸葛瑾的这一场谈话较量中,我们先来汇总一下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说话技巧和原则:

1、善用故事来增强说服力。如果你希望别人按照你的想法做一件事情,是否可以考虑给对方讲一个故事或者引用一个典故:“你可知道关于什么的故事,故事中的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又该怎么做?”

2、亲人之间的谈话要掌握好度。诸葛亮和诸葛瑾寥寥几语就将各自的心思和立场摆明,如果诸葛瑾穷追不放,不但不能劝说诸葛亮,反而会使兄弟两人的关系交恶。

3、善于揣测对方的心思。诸葛亮和诸葛瑾都是聪明人,他们都善于揣测对方的心思和意图,既然明白这一点,也就可以更好地进行措辞和组织语言。

诸葛亮

下面说道重点,如何在谈话中反客为主?

1、率先表明立场和要求:诸葛瑾运用故事只是隐约表达了兄弟二人分离而不能相聚的困难,但是诸葛亮却率先提出了让诸葛瑾远离东吴的愿望和想法;

2、提升谈话的高度:诸葛瑾希望以兄弟之情劝说诸葛亮为东吴效力,而诸葛亮却提升到忠义的高度,并且为诸葛瑾使出两全其美之策,让诸葛瑾陷入被动;

3、对事实需要有多角度解读:诸葛瑾对伯夷叔齐故事的解读仅仅是朝夕相聚,情深义重;诸葛亮却对其有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忠义解读。如果诸葛亮也只看到伯夷叔齐的情分,也就只能顺着诸葛瑾的思路走了。

诸葛瑾

谈话是个技术活,所谓高质量的谈话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在细节之处处处有着学问和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