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因为错失某个曾经寄予厚望的项目,我有感而发,写下《杭州的遗憾》,谈及杭州的遗憾首在于水、又在于桥、还在于塔、犹在于湖、更在于城。

有热心读者留言表示支持并且点题,让我写写国内的其他城市,记录下类似往事,让“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

也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所言,“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场景;诱人的未必是情节,而是观看本身”

前言

著名作家刘心武说,他少年时来北京,震慑他的是“半城宫墙半城树”的古都之美;而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所念的,则是北平那“花多菜多果子多”的市井清福。

北京老城是一个既能展现帝王之气,又可蕴藏市井之声;既有庄重典雅之气度,又有自然野趣之灵性的地方。关于北京的历史地理人文科学,已经有了太多太多的记录,王世襄的《京华忆往》、朱家溍的《梦忆什刹海》、萧乾的《北京城杂忆》、翁偶虹的《春明梦忆》、连阔如的《江湖丛谈》、李家瑞的《北平风俗类征》、阎崇年的《北京文化史》,李青松的《北京的山》、罗信耀的《旗人风华》、杨多杰的《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以及舒了的《最美乡愁——老北京门联的故事》与《北京手绘分片全图》,等等。

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的城建也日新月异,新与旧对比越是鲜明,就越让人有一种古老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断裂感

历史上竟然有六个“北京”

朝代更迭兴替,历史绵远流长,中原王朝以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不胜枚举,一般来说,只要是在北边的都城,大多会被冠之以“北京”“北都”。“北京”一词,并不是今天北京市的专有名称

北京市七大古都(历史上的北京)(1)

1.曹魏邺城;2.后赵襄国;3.胡夏统万城;4.北魏盛乐;5.太原;6.北宋大名府;7.金临潢府;8.北京

第一个“北京”——邺城

曹魏之前的历朝一般置有东、西京与东、西都,以便节制东方和北方,不太需要在洛阳再往北设立一个北面的“京”或“都”。

曹魏首行五都制,除了洛阳为帝都外,以另外四城为陪都,河朔地区的中心城市——邺城应运而生,成为第一座叫“北京”的城,也成为长安、洛阳并称,像是今天“北上广”一般耀眼的存在

邺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阳市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至建安晚期成为曹操重要的据点。其西面的太行山尤如一道屏障,南面和北面则有“黄河天堑”,使城池的地形形成一个环状的封闭区域,易守难攻,可以防御并州、冀州、幽州北部的少数民族。

由于其军事重要性,曹操营建邺城时修筑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抒发自己平定四海的雄心壮志,其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铜雀台更是久负盛名。

漳水之畔,三台之上,群贤毕至,三曹、王粲、陈琳等一大批北方文学家欢宴赋诗,书写建安风骨。

十六国的后赵、冉魏、前燕,北朝的东魏、北齐相继建都于邺城,合计共78年。但在北齐灭亡以后,执掌北周大权的杨坚(隋文帝)害怕“赵魏之士”在邺城反叛,遂下令毁掉了这座一千二百多年的古城,废邺城而兴相州。

兵燹(xiǎn)水火,长安、洛阳,罹难多次都涅槃重生,活化至今。贵为第一个“北京”的邺城却是再也无人记起,徒留唐代诗人温庭筠《过陈琳墓》感叹:“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共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北京市七大古都(历史上的北京)(2)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

“邢襄印记”,后赵“北京”襄国

我国历史上曾有三个大名鼎鼎以“襄”字开头的城市,第一个自然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湖北襄阳,一个是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渊的“国都”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还有一个就是后赵的都城——“北京”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

西晋的国祚甚短,最后亡于祸起萧墙的八王之乱,多股军事势力趁乱崛起,奴隶出身的胡人石勒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支。石勒父祖是草原生活的羯人,这样的身世必然在他心中留下烙印,故而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接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的地方才是石勒心中理想的都城。

石勒认为,黄河以北“第一古城”“燕赵第一城”的襄国“居四国之冲”,处于幽州大道,交通便利,除了“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天然的军事优势,还具备优越的水利条件,适宜农业发展,比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更适宜作都城。

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定都襄国,长安被设为西京,洛阳被设为南京,这从历史继承的角度强化了后赵承继自汉魏的正统性,顺带了关中和河洛地区的地位。

延熙元年(334年),石勒之侄石虎废除石勒第二子石弘,自立为帝,次年九月迁都邺城。

襄国作为“北京”的历史,只有短短十六年

山西太原,唐玄宗的“北京”

太原,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曾为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都城以及北齐陪都。到唐代,迎来了它的最高光时刻。

太原当时还叫晋阳,别称并州,是李唐皇室最初起兵的“龙兴之地”,也是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回纥、突厥的唐朝军事重镇,“并州地处参墟,城临晋水,作固同于西蜀,设险类于东秦,实山河之要冲,信蕃服之襟带”。同时,太原还是女帝武则天的故乡(另有长安、洛阳等说),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由起兵之初的大将军府到大都督府,地位不断跃升。最后,由军事重镇跃升为大唐北都。

唐代(含武周)设置陪都较多,分别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中都蒲州、南京成都、西京凤翔、南都江陵等,京师长安在武周时亦为陪都。所以,唐代是中国古代陪都制兴盛的时代。总体而言,在这些陪都中,北都是地位仅次于两京的重要的军镇制陪都。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将太原定为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还被诗人李白赞称“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太原成为当时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都会,“城周四十里, 东西十二里, 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拥有24座城门,由中、东、西三座城池组成。

上元二年(761年),肃宗罢太原府北京称号。宝应元年(762年),代宗复太原府北都之称,以后终唐之世不改。

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定都洛阳后迁开封,并将晋阳作为了陪都,称为“北京”。

天福十二年(947年),后晋大将刘知远又在晋阳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后汉刘知远,同样将晋阳作为了陪都,亦称为“北京”。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平北汉后,鉴于晋阳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怕危及宋朝统治,于是下令将晋阳城付之一炬,又决汾、晋两水灌城,一座千载名城遂成废墟。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将潘美奏请,在原晋阳城以北的唐明镇基础上,建起新的太原城。宋元明清时期的太原城,战略地位仍然重要,但时过境迁,从此失去了建都的条件。

大名府,《水浒》中的“北京”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在水浒传中,大名府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一百二十回中有十八回都提到了它,杨志、索超、卢俊义、燕青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梁山好汉都和大名府有故事,大名府是真如其名,做到了大名鼎鼎。

五代十国以后的宋、辽、金三个政权,从前朝继承了“四京制”和“五京制”。只是辽有上京、西京、东京、南京和中京,唯独没有北京。而因为石敬瑭丢了北方屏障燕云十六州,一直没能收复,宋朝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威胁。

庆历二年(1042年),宋仁宗采纳吕夷简的意见,建大名府为陪都,设置北京留守,称北京大名府,以控扼河朔,防备契丹南下。宋朝把守护北方的重镇设置在黄河防线以北的大名,号称“北门锁钥”,与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并称“三大都”,又与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洛阳府并称“四京”

号称“陪都”的北京大名府“南滨大河,北际幽朔,东濒海岱,西压上党”,既是首都开封联系燕赵之地的咽喉,也是河北通向开封的门户,河北的商品需要到京城去贸易,京师在河北征敛的大批财物需要运到京城,大名府就成了北宋政府在河北的供应站和商业发展的货运站。《水浒》是这样描绘的:“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城高且地险,堑阔且濠深”,“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不过,大名府由于离黄河太近,建文三年(1401年),被黄河大洪水淹没,结束了一千多年的风云历史。

临潢府,金国的“北京”

临潢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辽代称上京。是契丹建国初期在本土兴建的第一座京城,正式营建于辽太祖神册三年(908年),是辽国早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其幅员广阔,气势雄伟,内分为二城,两城相连为“日”字形。北名皇城,周长10华里,呈六角形,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墙高三丈,设有楼橹。南名汉城,周长17华里,在皇城之南,略呈正方形,墙高两丈,不设敌楼。契丹统治者住皇城,汉族人居住汉城,是辽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政治制度的直观反映。

居于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崛起后,大兵南下,1120年金兵攻克辽国上京。金灭辽之后,基本上承袭了辽的五京制度,中间也有变迁,一般公认的说法是起初是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1153年迁都燕京后是中都、东京、西京、南京、北京。

也就是说,金国曾建有六都,为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其中,金的都城会宁府升为上京,辽上京改为北京

金初把辽上京改为金朝北京,是金朝中后期统治重心的整体南移的政治需求,有着深刻的原因

临潢府,是契丹王朝在内蒙古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都市。相传,辽太祖盛赞此地为“负山抱海,龙兴之地”,所以“一箭定上京”,亲自选择了此处作为都城。金朝将临潢定为“北京”,也是为了保持对契丹“龙兴之地”的镇服。

讽刺的是,金朝皇帝把家搬到中都,取居天下之中号令四方之意,却抵挡不住北方的军事打击,当蒙古骑兵南下,金朝的五京制也淹没于浩浩汤汤的历史潮流中。

作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一书中谈及金朝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从盛世走向灭亡的原因:“金帝国华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图。国家领导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到事情,都希望由对方解决,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会议时低言缓语,措词高雅,互相谦让,毫无争执,当时称为‘保持宰相的风度’(养相礼)。遇到重大变故必须反应时,就说:‘圣主心正优困,我们不应该轻率地向他报告。’诚者决定:‘下一次会议时再加讨论。’中国历代王朝将亡时必有的各种亡征,一一具备。”

终于等到你,北京

我们现有的首都北京其实有过若干个曾用名,其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后,周武王之弟召公受封,建立燕国之都,后来此地更名幽州、燕京等。

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辽代的南京,金代的中都。从那个时候开始,北京才正式站在舞台中央,开始“一国之都”的漫长历程。

历史上,北京作为国之“都城”的主要演进节点包括:

北京市七大古都(历史上的北京)(3)

清代《京师生春诗意图轴》(局部),徐扬绘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北京能得历朝定都,经常伴随着动乱,帝都的地位,亦非天之所赐,而是付出血与火的代价,并在岁月长河中几经沉浮。那么,北京究竟是凭什么在一众古都中光荣胜出,独占首都之名七百多年呢?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辽河平原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北,东两面都有天然屏障保护,西,南则交通便利。从周边环境上看,北京的条件可攻可守,但是位置靠北,相对于长安、洛阳和南京来说有特别的优势

从经济发展上看,因为有运河作水路运输,又临近出海口,所以北京调运物资非常便利。而位于内陆的古都,往往依赖陆路交通,不利于物资调配。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大,西安、洛阳的辐射范围,也是远不如后来的北京广阔

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就是因为其在地理位置上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

抗日战争后,学者傅斯年就提出,战后建都“若照东汉安乐主义的办法,便在南京住下好了;若有西汉开国的魄力,把都城放在边塞上,还是到北平去。”

《大公报》社评认为,“战后军事外交的中心是在北方大陆上,所以我们的首都应该建在北方”,“万万不可疏忽北方的大势”,因此应该建都北平。

1949年,北京在历经多年战火洗礼后,翻开了新的一页。通过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北京城犹如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眼见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走向毁灭,目睹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看着大清顶着康雍乾盛世的光环,步入近代的黄昏。这座城,历经抗战的烽火,经过数十年的混乱,迎来了再次站起来的时刻。

这就是中国的“北京”,从曹魏邺城的建安文学,到东晋十六国的迭起兴衰,到宋金的血泪彷徨,再到元明清的帝国中枢,而今,北京,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