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首经方方证要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治未病科(名中医工作室) 刘志龙 黎崇裕

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100首经方方证要点)(1)

【组成】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方歌】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功用】平冲降逆,通阳制水。

【主治】主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方解】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强自可制水,阳建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

【方证要点】

1、心阳不足证:以脐下悸动、感觉气从少腹上冲,呈发作性,腹中无形质可查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脐下悸动,腹中痛或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眩晕、呕吐、心悸,短气,口干不欲多饮水;舌质淡,舌苔白滑。

2、常用于神经衰弱、心悸、慢性胃炎等属于心阳不足,镇摄无权,欲作奔豚者。

【类似方证鉴别】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为下焦宿水、上凌于心之治方。症见脐下动悸,欲作奔脉。方中茯苓、桂枝用量分别比苓桂术甘汤多四两、一两,可见水饮与冲逆程度均较之为甚。

【原文】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医案举例】

1、失眠案(胡希恕医案)

张某,女,65岁,1965年12月13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不效。近头晕心悸,脐左跳动,有时感气往上冲,冲则心烦,汗出,口干不思饮,苔白,脉缓。此属寒饮上扰心神,治以温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枣甘扬加味:

茯苓24g,桂枝12g,大枣5枚,炙甘草6g,酸枣仁15g,远志6g。

服3剂睡眠稍安,头晕心烦、气上冲感亦减,前方加生龙牡各15g,续服6剂,诸症若失。

2、奔豚案(刘渡舟医案)

张某某,男,54岁。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疏方:

茯苓30g,桂枝10g,上肉桂6g,炙甘草6g,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

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本文转自拙著《100首经方方证要点》,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