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过年时际人们自身对事物各种景象感观的心里体现,或是舌尖上的体验。
过年,即是指过“年节”,百节年为首,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过年,在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所遇境况不同,每个人对事物景象感观体现在境遇中,心里的年味儿也就不同,有兴奋的,有难忘的,有苦涩的。我的记忆年味是快乐的!
儿时每过腊月初八,更期盼年到。可以添置新衣服,可以改善生活。如蒸馒头、炸丸子、炸果子、包饺子、做豆腐、做汤圆,吃糖果……大人也常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高高兴兴放鞭炮。总之,过年孩子是最快乐的!
每到过年前,家里总是要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父母亲说:这么做都是因为要去坏的运气。之后就是置办年货,那时候,物资匮乏,不像现在集市上或超市里各种各样的年货琳琅满目,丰富多彩。那时的人们只能简单买些农副产品。但我家过年时,置办的东西总少不了毛笔、墨水、红纸、桃红色的颜料。因父母亲在的时候,过年要做面食,母亲拿手的白面大馒头、喜庆的“团圆饼”,父亲会书法,能帮邻里写春联,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写出不同寓意的春联。记忆里的春联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祖国山河千古秀,人民公社万年春;爆竹一声辞旧岁,红旗三面迎新春;祖国处处春光好,公社家家气象新。其内容充满了正能量和时代感。
每至腊月二十七,我家习惯在这天蒸馒头,从早上一直到晚间,柴火燃烧不断,厨房热气腾腾,农村人常说:“蒸七不蒸八”,儿时听不懂这句话的含义,长大后渐渐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七是人活要争口气,八是会结结巴巴的。
每年这天,父亲就是伙夫,妈妈做面食,面食单一,式样不同,龙馒头,龙腾虎跃;小鱼饼,年年有余;包子,财源进宝……蒸馒头,蒸蒸日上;大大的团圆饼,寓意是希望一家子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长长久久。
蒸馒头和团圆饼,馒头关键就是揉面,这是个体力活,之前小,帮不上忙,后来长大了,就能帮妈妈分担一下。妈妈是主角,她把发酵好的面,使上碱水,去除酸味,把面从盆里扒出来,放在桌面上,揪成一小团一小团,我们叫做揪面剂子。蒸馒头的面团需使劲揉,粘手就撒面粉,一直揉到面团表面光滑发白,再揉搓三遍,才团成团,这样蒸出馒头,掰开吃有层次感,特别是吃的时候,用手撕着吃,一叶一叶有嚼劲。
蒸团圆饼,用三个大小不一的白面团,用擀面棍推开,形成三个不同的圆形,用尺子压出平均等份后,在每一份边缘用刀切出均匀的痕迹,然后用大拇指和二拇指捏合每一份,呈莲花状。按从大到小一层一层放上,最上面的一层,三个面团做成寿桃似的,摆在一起,之后在每层捏好的花边上放一点红枣碎条。蒸熟后,寿桃上再用桃红的颜色描一点,就是一个大大的团圆饼,像个莲花宝座。
待年正式到来,一家老小穿上新衣,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烟花爆竹热闹日夜,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人们不外出,不做生意。过了初一,四处可见是接亲访友拜年的人。 那时,年味,我特像个人物似的样样参与其中,欢乐无比。
如今,社会快步发展,人们已经迈进小康生活,每逢年时,在热闹的节日氛围之中却总能听到有人感叹:“如今这年味呀,越来越没有从前的味儿了……没有年味了……年味变了”。
其实,年与年之间,依旧在紧凑的交接过渡,只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兴起,时代变迁,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记忆中那些激动、满足的心已慢慢沉淀。现在,物质富足、文化娱乐丰富多彩,生活小康的我们,早已习惯了穿一身新衣的欣喜,很难有再被一顿饭激起的热情,年过得越来越日常化。因为过去拜年是登门入户磕头作揖,现在手机发送祝福“指尖拜年”更受人们欢迎;过去领压岁钱是晚辈的专享福利,如今一家老小或亲朋好友抢网络红包其乐融融;过去年夜饭是忙前忙后的一场硬仗,现在随时随地餐厅定制省心又省事……同时,通信工具的变革进化,交通网络的快速构建,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彼此间的情感联系更加便捷紧密,也让年味浓郁起来,更令人回味无穷。所以说,仪式上的变化并没有淡化年味,反而为年味注入了更多新的元素,有了更多的“新味”。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年节的景象如何变化,年味永远不会变。除旧布新,祈祥纳福,它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是关于团圆、关于幸福、关于新年的期盼。人情如初,则年味依旧。其实,人们常说年味变了,只不过是过年的方式变了。年,是岁月的更替,是亲情的纽带。而年味,不仅是人们自身对事物各种景象感观的心里体现,也是舌尖上的体验,更是一场爱的盛宴。
时光悠悠,岁月叠加,不忘过往,迎接未来。年味,或许在每个人的心里答案不尽相同,但不论你对于年味的记忆是什么,我们不要忘记,唯有爱才能把年味渲染出来,才能让年味在年复一年的更迭中愈久弥香。(作者:王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