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星球,每10个人 ,就有1个患有肾脏疾病,而且,大多数人对病情并不自知。大家都听说过,如果肾功能受损,会出现蛋白尿。那么,除了这个变化以外,还有哪些生理指标,可以反映肾功能以及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或控制情况呢?咱们现在来解析。

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脏病的区别 慢性肾脏疾病有6类指标(1)

慢性肾脏病,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不可逆改变。慢性肾脏病,是肾脏功能衰竭的起始,但是,并不是所有肾病患者都会进展到肾衰竭。肾病的早期,肾功能具有代偿性,发展到中晚期,导致肾功能不全,出现多种并发症。在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生理指标的变化,其中,蛋白尿是贯穿整个疾病过程的典型症状,也是判断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尿液检查,如果出现下列任何1条,就是蛋白尿,第1是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第2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0.15克;第3是尿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超过200mg/g。蛋白尿的出现,反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或者肾小管受损。

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脏病的区别 慢性肾脏疾病有6类指标(2)

慢性肾脏病,具有指标意义的第2项变化是肌酐水平。肌酐是肌肉的代谢废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正常者,即使血肌酐产生增多,肾小球也会通过增加排泄,保持肌酐水平稳定。因此,血肌酐水平,反映肾小球的滤过能力,血肌酐升高,就提示肾功能减退。血肌酐的反应较蛋白尿迟钝,通常在肾病中期才有明显升高,是衡量肾病中后期功能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判断肾衰竭及尿毒症等不可缺少的指标。

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脏病的区别 慢性肾脏疾病有6类指标(3)

慢性肾脏病,还有第3项指标变化,血尿酸。血尿酸和血肌酐会相伴变化,因为尿酸也是机体产生的代谢垃圾。肾功能受损的时间,尿酸的排泄也会受到影响,由此造成的尿酸滞留,会诱发肾脏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肾功能。因此,出现高尿酸血症的相关表现,需要及时确诊肾脏功能状况,不能仅仅将尿酸与痛风的发生相联系。

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脏病的区别 慢性肾脏疾病有6类指标(4)

慢性肾脏病带来的第4项指标变化是血压。多数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会在疾病的中期出现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也加速了肾功能的衰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在降压的同时,可以起到降低蛋白的作用,但是,却存在升高肌酐及血钾水平的副作用。因此,肾功能较差的人,需要服用降压药时,应该接受专业指导和相关的检测。

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脏病的区别 慢性肾脏疾病有6类指标(5)

慢性肾脏病,还会带来第5种指标变化,电解质紊乱。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是肾脏的重要功能。肾病发展到中后期,电解质紊乱问题就会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钾、钙、磷、铁等水平的异常,尤其常见的是高钾血症和高磷血症。长期高钾,会造成四肢发麻及肌肉酸痛,还会引发心律失常。高磷血症则会表现为钙磷代谢紊乱,造成肾性骨病。应对电解质紊乱,重点措施是加强检测,及时发现及进行纠正,同时需要注意饮食管理等配合。

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脏病的区别 慢性肾脏疾病有6类指标(6)

慢性肾脏病还会带来第6种指标变化,贫血。由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的贫血,称为肾性贫血,肾性贫血也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表现。造成贫血的原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减少或者反应性降低;肾病晚期,各种毒素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合并营养不良,或者铁、叶酸、维生素B12等必需元素缺乏;出血造成失血性贫血;肾脏衰竭,各种毒素破坏,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等。肾性贫血会引起乏力,以及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活动后心慌气短等表现,还会出现口唇苍白及贫血面容,血常规检查会发现血红蛋白降低。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渐进式发展的,因此,需要通过常见的指标变化,进行跟踪监测,以便及时了解肾功能的状况。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逸事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

#青云计划##健康科普排位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