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灵谷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八十多年以来几乎不为人知的是,这一片凄凄芳草之中,曾经埋葬了长城抗战的部分阵亡官兵。

公墓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陵园界内的灵谷寺旧址上,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墓现存遗迹规模宏大,是今天灵谷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抗战防空洞遗址(90多年以来几乎不为人知)(1)

因为遗迹里保留有“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于是人们熟知第一公墓是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纪念地。

然而,迄今为止几乎无人知晓,这里也埋葬有长城抗战烈士188人,他们是怎么安葬到南京灵谷寺的呢?

1928年“阵亡将士公墓”开始筹备建设,选址紫金山灵谷寺旧址为公墓。还邀请了美国建筑师墨菲、监工工程师刘梦锡。

筹建的时候局部抗战尚未开始,公墓开工后“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先后打响。

1937年全面抗战之前,六年局部抗战之中最大的两次战役分别是“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是指 1933年在长城沿线的战役。

1933 年初至5月,面对侵犯长城一线的日军,来自东北军、西北军、老蒋嫡系等部的中国军队在河北、热河、山西、绥远、察哈尔的长城两侧进行了大规模抗击。

虽然最后失败,但是表现出了中国一线官兵抗战到底的决心,也唤起了全民族抗战的热潮。

南京抗战防空洞遗址(90多年以来几乎不为人知)(2)

“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结束后,灵谷寺的公墓决定迁葬一批抗日阵亡官兵。于是,这处公墓也成为了南京地区最早葬有抗日阵亡官兵的墓地之一。

灵谷寺公慕是第一公墓,但是提供的范围面积有限。于是采用“代表葬”的形式,把已经安葬的阵亡官兵选出一部分作为代表,从各地迁葬到南京灵谷寺。

有关负责人要先统计有据可查的华北抗战(以长城抗战为主)阵亡将士名单,结论是有11413名,按分配的名额抽签选出了281名阵亡官兵作为代表,统一迁葬到南京灵谷寺的公墓。

1934年5月,南京派出监运(遗体)专员,前往河北、山西、绥远、察哈尔四省(热河全省沦陷,不能进行寻访),。

但是,到了寻访开始后才发现,大部分长城抗战阵亡官兵的墓地都处于日军控制区。当时河北、察哈尔两省多地被日军占领。

南京抗战防空洞遗址(90多年以来几乎不为人知)(3)

抗日女兵

到1934年的时候按照《塘沽协定》日军虽已撤退,却仍驻扎有宪兵,。

最终预定名额里的281名迁葬代表也没有寻访齐,只寻访到了一百八十八名抽签抽到的阵亡官兵遗骸。

忠骸经北平运至南京

1934年11月,开始进行迁葬工作。长城沿线各县寻访到的阵亡官兵遗骸,因埋葬时当地战事仍在激烈展开,阵亡官兵多是仓卒掩埋,大半没有棺木,迁葬时还重新准备棺木,将阵亡官兵的遗骸安放好。

由于交通不便灵柩分别从河北、山西、绥远、察哈尔等省份先运送到北平。

平绥线、北宁线、津浦线等铁路局都接到南京的指示,免费拨出了列车车厢运送灵柩。

到达有先后之分。历史档案显示,监运专员蔡良弼、唐冠澄、刘宝琴三人奉令

“先在北平借妥永定门外双塔地藏庵为暂寄各处运平忠榇之所,以便齐集装车南运”。

北京永定门外的“双塔地藏庵”距离陶然亭不远,旧址为今北京市管村路的革新里小学。这处如今宁静的校园,81年之前就曾经是长城抗战烈士遗骸的“暂厝之地”。

南京抗战防空洞遗址(90多年以来几乎不为人知)(4)

188位阵亡官兵的灵柩全部运抵之后,又统一通过津浦铁路运送到南京,于1934年12月中旬安葬。

这些长城抗战时曾被仓促掩埋的阵亡官兵,在南京的灵谷寺终于有了安息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