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1)

先来做个开放性选择题:

____差一票成为国语?

A.粤语 B.川语 C.吴语 D.其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2)

“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

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

——唐·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3)

他乡远归,“乡音”一词,听来别有暖意。

对很多人来说,方言(而非普通话)才是真正的“母语”,自幼习得,并成为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赖以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后更与多年的岁月记忆和成长中所见所想糅合在一起,根深蒂固。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均世》里说“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古书尚且如此,现今口语交流更是受到方言不同的影响。

有多不同呢,举个栗子~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4)

不是举这个栗子啊喂!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5)

噔噔噔噔,那么就以“螃蟹”为例,介绍它的一百种念法——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6)

请问你叫我什么?!

福建省内(完全听不懂):

闽南地区

昂紧、jím、蜞(qí)、米会、蟳(xún)

福建福州

切、信(sin)、胡(hu)诶(ei)、胡(hu)鳞(lin)、蛮啊

福建福清摸(mō)诶(èi)

福建上杭哈利

福建仙游 莫(mòn)诶(èi)

中西部地区(感觉有些俏皮呢):

河南信阳螃开(kāi)

贵州旁海

重庆螃盖

四川成都爬海、盘海

湖北旁孩、破(pon)海(hai)、海子

甘肃兰州胖(pàng)些(xie)

安徽螃海、海子

东南沿海(是要把hā、há、hǎ、hà念个遍吗):

江苏拍海

浙江安吉绑(bǎng)嗨(hài)

浙江绍兴哈(hā)、五(wǔ)哈(hā)

浙江宁波

浙江温州国(guó)蛤(há)、固(gù)蛤(há)

浙江台州、金华

浙江湖州闽南语系灰(hui)

广东白话版彭(pǒung)孩(hái)

*备注:以上汉字/拼音为谐音,以帮助大家了解大致读法。

螃蟹的一百种念法会了吗?

不会?

没关系,小夏也还没学会。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7)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8)

虽然大家可能不太愿意承认,但大多数人在说话时都会不自觉带有各自方言味的口音,这里涉及到发音习惯的问题。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大家虽然听不太懂彼此的方言,但能从稍异的口音里听出不同的味道,往往能对说话的人来自哪里进行八九不离十的“初步定位”,简直就像是“人体雷达”。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9)

那么,现场做个测试,

猜猜下面的描述者都来自哪里吧!

@Tingle

在湖北读本科的时候舍友老说我说话嗲,不知道算不算一种口音。但个人觉得我们的方言比较简洁没有废话,可以用“白斩鸡”来形容它的味道。

曾经跟家里人打完电话一时脑子没有转换过来,于是用方言跟舍友对话了好一会儿,最后她们像看猴一样地看着我,虽然我本来就属猴,呃……后来教了她们一些方言,不过最终因为要频繁用到舌头,太累,她们就放弃了。

@Boiny

“作业”在我们方言的发音中和“作孽”是一样的,小时候一听到老师布置作业我们都会用方言说“作孽啊”。如果要用食物来比喻,那我们的方言就像是“盐”,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调味料,但是吃多了就会难受,和作业一样。

@liuyong

选一道菜“沔阳三蒸”来形容我们家乡的方言很贴切。虽然我们方言是“ln”口音的重灾区,但我很讨厌别人在我面前讲“刘奶奶喝牛奶”之类的话。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10)

大概是这个味道的(口水)~

@康瞧呀

上大学之前真的以为自己讲的是普通话,来厦门才突然知道自己讲的话虽然在口音上不会让人难以听懂,但细究起来,语音音调更向下、说话声音重一些。所以,如果要用一种食物来形容的话,那必须是烤串儿啊!撸的那种!油烟味很重、肉质紧实、带汁水,很香!我知道你们以为我很能喝酒。

@Melody 黄艺

苞米碴子一般的口音,全国人民都能听懂。

@xsbaby

木有口音吧~举几个例子展示一下,喝水是喝sei,走路是dibener,切西瓜是“杀西瓜”。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11)

瑟瑟发抖!

@沙丘上的狐狸

我们的方言听起来有一种椒盐的味道。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有一系列叠音,肉是嘎嘎,饭是莽(māng)莽(máng),蜻蜓是丁丁猫儿,外婆叫婆婆,阿姨叫孃(niáng)孃,叔叔叫伯(bér)伯(bér),舅妈叫嬷(mér)嬷(mér),表兄弟叫宝宝。还有骂人像卖萌系列,包括哈戳戳、瓜兮兮、铲(cuǎn)铲(cuǎn)等。

@新一

吴语语系的一种,口音不重,但我可以用方言骂我室友一天,他也不知道。

@URNOT牙戊

可能是因为家乡傍海依山,所以方言里带着海盐的味道。音调里多干脆利落的入声,稍一大声别人还以为我在和人吵架;但是大家一般听不懂,说得快些还以为是某门外语(日语韩语啥的)。

我们的方言大约形成于秦汉时期,所以保留了很多比较纯正的中古汉语。但论口音是基本上没有的,因为我们从进小学就被要求在学校里一定要说普通话,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相通性太小了。

@Sherry

最近,有一则与我们家乡方言有关的冷笑话在坊间流传得很广。有人问我:“你们方言里‘螃蟹’怎么说?”我说:“哈。”她重复:“螃蟹怎么说?”我说:“哈。”她无奈:“那‘鱼’怎么说?”我说:“嗯。”她:“那‘鸭’怎么说?”我说:“啊。”她重复:“鸭怎么说?”我说:“啊。”她很同情地看看我:“多好一个孩子,可惜是哑巴。”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12)

@权子

我们的方言也有类似的段子。鸭:啊,虾:哈,螃蟹:切。

然后我就没朋友了。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13)

@於

我们说时间2:22的时候,每个“2”的读音都不一样。用注音表示的话就是“liǎ点niě nī分”。

@椿

人去了北极会变成什么人?

答案:挂系狼。

(嘶~好冷)

@跨世纪的人

我没有口音啊,自己当然感觉不到自己口音啊。(那么请你念一下中国leng neng ren?黑化肥会挥发???)

@Onns

女:“钥匙好像没了,你把锁别(biè)别(bie)。”

男:“到底没(méi)没(mèi)没(méi)?”

女:“我也不道没(méi)没(mèi)没(méi)。”

男:“要没(mèi)没(méi)你让我别(biè),别别(biè)了,别(biè)秃鲁了咋整,要别(biè),你个(gè)个(gě)别(biè)!!”

女:“我个(gè)个(gě)别(biè)就个(gè)个(gě)别(biè)。”

钥匙找到了,锁坏了。

男:“我就说没(mèi)没(méi),你个(gè)个(gě)非得别(biè)别(bie)别(biè)别(bie)的。”

女:“刚才我个个也不道没(méi)没(mèi)没(méi),就别(biè)别(bie),别(biè)别(bie)怎的了,别(biè)坏了再买一个呗,你了(lē)了(le)啥啊?”

男:“我了(lē)了(le)啥了我了(lē)了(le)?”

女:“你了(lē)了(le)了(lē)了(le)的还了(lē)了(le)啥了你了(lē)了(le)?别了(lē)了(le)了!”

男:“下回没(mèi)没(méi)就没(mèi)没(méi),没了就是没了,告你别别(biè)就别别(biè),别个个瞎别(biè)了。”

和县方言经典(方言予我丰富的表达)(14)

许多人远跨千里,在陌生城市间奔走,

或许原本浓重的口音也慢慢被磨浅,

试图以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掩去背后家乡的烙印,去适应新的环境,获取身份认同。

凉夜温润,从远方打来的电话响起,你接起,入耳是那般熟悉的味道。

你的口音,特别特别的好听。

厦门大学

文:沈雅威

图/整理:沈雅威

并感谢诸位同学提供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