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 卢传坚 教授
天 麻
传说神农当年在“尝百草”的过程中,曾经挖到一棵奇怪的“草药”,它既没有叶子也没有枝干,只有光溜溜圆滚滚的根部,神农刚想把它装到袋子里,这棵草药就躲到土里不见了。于是神农把周围的土地都细细挖了一遍,最后好不容易看到这棵草药冒了个头,神农连忙用手头的木箭把它钉住,这才抓住了这棵“狡猾”的本草。据说后来它就和神农的木箭连在了一起,因此又被叫做“赤箭”,而老百姓更为熟知的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天麻”。
除了神农的传说外,很多少数民族的传说中也常出现天麻的身影,这是因为天麻常生长在这些民族聚居的深山密林中。据说曾有个民族,有一年族人被一种怪病缠身,发作的时候头晕头痛,伴有全身发麻、四肢乏力。族长十分着急,听人说一座险峻的山上有位神医能医这种病,翻山越岭赶过去,为族人求来了一种圆不溜秋的植物根茎,煮水服下便好了。神医还嘱咐族长,把剩余的药埋在背阴的土地里,这样“神药”便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族人有感于这样的神药乃是上天所赐,又能治周身麻木,便取名为“天麻”。
细解本草
这两个传说都和天麻的植物习性十分贴近,天麻本身确实没有叶子,不能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得养分,只能通过与它一起生活的蜜环菌分解木材以获得营养。在发现蜜环菌的秘密前,人工栽种天麻总是失败。老百姓们把天麻埋进肥沃的土壤后,总是种着种着它就不见了(其实是因为吸收不了养分枯死了),而在深山里无人栽种的地方又总是能挖到它,就像天麻自己长脚跑了一样,因此才会有“神农抓天麻”的传说。
而天麻本身确实像传说中说的那样,像个圆溜溜的土豆,不同的是它的汁液更丰富,质地也更细腻。《神农本草经疏》中说它“味辛性平”,《本草正义》中则说“盖天麻之质,厚重坚实,而明净光润,富于脂液,故能平静镇定,养液以息内风,古有定风草之名,能治虚风”。意思是天麻这棵“定风草”,治疗的是虚性的“内风”,因此它善于治疗头晕头痛等不适。
本草功效
在自然界中,风总是朝上刮的,人体内部要是刮起了“不正之风”,风性上窜,就容易出现头部的不适,最常见的就是头晕头痛。但这种症状是由人体内部的阴阳不调引起的,与因感冒而引起的头晕头痛又不一样,有些严重的甚至会有头重脚轻的感觉,伴有四肢的乏力和感觉麻木。这种情况常见于体质虚弱的人,其根源都来自于“内风”的产生,由于“风”把人体的气都提溜到上部去了,四肢气血供应不足,因此会有麻木乏力的感觉,精神也很疲倦。
那么要怎么把这股风消除呢?很多时候,“内风”的产生是因为人体的气上升过度,就像风筝升得太高,风筝线已经扯不住了。而天麻这种植物,上面只有一根光秃秃的枝干,而下部却是非常肥厚饱满的根部,就像一个沉重的线轴一样,能够把人体内“升得过头”的“风”给稳住,因此得到了“定风草”的美名。古人将天麻用于治疗肝风内动所导致的头晕等症,谓“天麻重坠定风,正是专药”。“补土派”名医李东垣还创了一首名方“半夏白术天麻汤”,该方善于治疗脾虚而痰湿上犯所造成的头晕头痛,天麻便是其中“止晕”的一味关键药物。
活用本草
民间有时也用天麻来炖“补脑汤”,这是因为操劳过度的脑力劳动者容易头晕头痛,这同样也是气升得“过头”了,需要把它稳一稳,因此可以吃些天麻。但如果是那种头痛头晕,如因肝火或是湿热导致的,伴有大便秘结、口苦、舌红苔黄腻的,天麻就不适用了。
天麻炖鱼头
材料:花鲢鱼头2个、天麻20g、生姜数片、芫荽一把、油盐适量
做法:鱼头去腮后洗净后,斩件,芫荽洗净切小段,天麻切片;热锅放油,加入姜片和鱼头,翻炒至鱼头表面稍稍焦黄,然后加水和加入天麻,大火煮开后用小火煮1小时;关火前加入芫荽,加盐调味,即可食用。适合常有头晕且伴有痰湿者食用,舌头水滑,舌苔白腻。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补土论坛,还可获取更多资讯哦~
专家介绍
卢 传 坚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编辑:查冠琳 责编:宋莉萍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