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也是一个地方的文明密码。五莲方言亦如是。她是每一个在外地的五莲游子抹不去的乡愁,也是每一个闲下來的五莲人时时记起的话题。防疫期间,能不能为宅在家里的五莲人提供一份用以消遣的快歺,就成了乐乡游公众号的一个心愿。
得知原文联主席徐敏宗先生正在编著一本《五莲方言品鉴》,我们征得作者的同意,决定把他的部分书稿在此连载,以飨读者,也为作者征求修改意见,如果您也有这方面素材,请在留言中提供给作者。
《五莲方言品鉴》
之上篇
《五莲乡间方言趣谈》
之一、“裤乍子”和“超”
【释义】“裤乍子”和“超”,均为五莲方言。一为名词,一为动词。Kù zhà zǐ 即裤衩子,亦即长裤头。Chào 大步迈的意思。
五莲人把长裤头也就是北京人说的大裤衩子叫裤扎子。其中的“扎”又念去声,故在字面上常写成“裤乍子”。词典或电脑词库里都写的是“裤扎子”,我倒觉得写成“裤乍子”更在理一些。扎,念平声,首先就和五莲方言的声调不符。其次,“扎”的字义是“刺”的意思,也与裤衩子的意思讲不通。裤头也好,裤衩也罢,都是与长裤子相比而言。而“乍”的字义,就有短的意思。网络上说女明星穿裙子或短裤“春光乍露”,用的也是“乍”字。可见,五莲人把裤衩子叫“裤乍子”,还是挺有道理的。至于我为什么在这里把“裤乍子”和“超”连在一起解释,是因为小时候曾遇到过一件趣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我们村来了一位东北大连的客人。此人留着分头,镶着金牙,穿着短裤,脚上穿着白色的长筒袜和黑色的皮鞋。这使我们小山村里的人大开了眼界,更使我们小伙伴们见了乖。我们跟在这位客人后边东瞅西看胡乱琢磨,就编出了一段顺口溜儿:“高腿、裤乍子;皮鞋、洋袜子。留分头的不戴帽;镶金牙的偏爱笑;穿皮鞋的大步超。”我们在客人后边吵吵,客人听得似懂非懂。他不知道“裤乍子”为何物?也不知道“超”为啥意思?只是一愣一愣的。
之二、“抓乎乎地”和“营生”
【释义】“抓呼呼地”和“营生”,均为五莲方言,一为程度副词,一为名词。Zhuà hū hū dì 表示“猛”和“狠”的意思。yìng shēng 指事,也指物,指事即(干)活儿,指物即东西。
五莲方言中的“抓乎乎地”似乎来自“刨地”。因为他们不叫刨地叫抓地。抓地时用力猛,镢头落地狠,土地翻得深,那阵势就“呼呼”的。“营生”指事,好像不止五莲人专用,北京话、东北话里都有人用过。但是,要说指物,可就是日照人包括五莲人的专利了。有一个掌故可以证明。“文革”时期,五莲县的李崮寨成了远近闻名的“公字沟”。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也慕名而来。五莲出面作陪的是一位姓刘的“县革委”副主任。他是位工农干部识字不多,陪起客人来很吃力。参观景点时有专门的讲解员和翻译还算顺利。可是吃饭的时候可就遇到了麻烦。吃饭不能也让讲解员劝酒啊。“县革委”领导要“亲自”。这位姓刘的副主任端起酒杯劝客人说:“来,咱喝酒。抓呼呼地!喝!”客人也端起杯来,知道是叫喝酒。但是,抓呼呼的是啥意思?他们望望那个翻译。翻译也怔在那里不知道啥意思。副主任只好以姿势助说话,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说:“这就叫抓乎乎地。”副主任放下酒杯,又抄起筷子指着一盘蚕蛹说:“来来来,咱尝尝这个营生。”客人直眼,翻译瞪眼,都不知道“营生”是什么。费了好大的功夫,刘副主任才说明白,在五莲,不光是蚕蛹,这一桌子菜,都可以叫“营生”。
之三、“面汤面条”和“口条”
【释义】“面汤、面条”和“口条”,日照方言,均为名词。Miàn tiàng 和 miàn tiào 都是指一种面食,即“汤面”;kòu tiaào “口条”就是猪舌头。
有道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方言也是这样。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语系不同,方言各异。有些五莲话,离开五莲地,别说外国人听不懂,境内外地人同样听不懂。就说“面条”,普通话明明是叫汤面,五莲乡下人偏偏叫它“面汤”。(“汤”字还读“烫”)有时候也叫“面条子”。再说“猪舌头”,猪嘴里的一个部件,本来很好理解,五莲乡下人偏偏叫它“口条”,猪口里的一个条型部件。说起来也有道理,但是,走出这个语境,就使人百思不得其解。上世纪九十年代,五莲曾有一行八人到南方考察。第一天入店吃饭就遇到了麻烦。要了啤酒,又要“口条”。店小二是位年轻的小姐。她听客人说要这两样,脸上捋过一阵绯红,没说话就跑到后厨去了。一会儿,出来一位厨师,没好声气的责问说:“你们是哪里来的?说话文明点儿好不好?又要喝逼(啤)酒,又要吃狗(口)屌(条)。”五莲人一听也不乐意了。反驳说:“谁要喝逼酒、吃狗屌了?你这不是侮辱人吗?!”双方争竞了好一会儿,才把误会解除,总算喝了啤酒,吃了口条。可是吃饭的时候又出了麻烦。客人要八碗面条,因为把“八”说成了“扒”,换来伺候这帮客人的服务生是个愣头小伙子。用手做着往口里扒饭的姿势愣愣地问:“扒碗面条?要几碗?说明白!”五莲带队的伸开拇指和食指做成“八”的手势,学着普通话说:“不是扒,是ba八,八碗的八。”他看小伙子面露愠色,又一边用手指点数着人数一边解释说:“ba八,碗的八。不是八格牙路的八。”终于把事儿说清楚了。
之四、“打个等”和“通通”
【释义】“打个等”和“通通”,五莲方言,均为时间代词。Dǎ gè dèng “打个等”就是“等一会儿”的意思,如:打个等我再给你办;tōng tōng “通通”就是“等等”的意思。
五莲方言中有些词其实都是有正当来历的。有的出自现代口语,有的甚至出自古典用语。只是在千百年的使用中,因为人们的知识不足和读音咬舌,使它们变了味儿,甚至变得面目全非。例如,“嘎失”,本来出自古语“割舍”,舍得布施的意思。但是到了五莲人的嘴里,却成了“嘎失”。真叫人费猜想。再例如,“擦脸布子。”过去人们日子穷,用不起毛巾,只得用一块布条擦脸,所以叫擦脸布子。可是,人们叫来叫去,却把它叫成了“灿烂布子”。“灿烂”和“擦脸”相去甚远,叫人怎么理解?这“打个等”和“通通”两个方言离开语境,同样让人费解,甚至会惹出麻烦。上世纪九十年代,五莲有个老伙计到南方出差,在去宾馆住宿时,因为语言不通就差点惹出麻烦来。他在门头上登记时,前台服务小姐要他出示证件。他一时记不清把证件放到哪里去了,手忙脚乱地一边在提包里翻找着身份证一边说:“打个等,打个等,让我想想。”小姐催促说:“这里没有那种服务!要在这里住宿就快着点儿。”这位老伙计没听明白小姐的意思,还是自顾自地说:“通通,通通嘛!”这时,小姐真火了,厉声说:“你出去!再在这里胡说八道,我叫保安啦!”说着就把登记簿合上了。
来源:乐乡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