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李亚光、张大川

一立冬,位于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就迎来降雪。大地银装素裹,野生动物们纷纷离开厚雪深积的高山,来到低处觅食。

神山圣湖简介(记者手记在神山圣湖)(1)

↑11月9日,一只岩羊在青海玛沁县境内活动。新华社记者 李亚光 摄

清晨,记者沿着阿尼玛卿雪山山麓向西行进。一路上,溪流和冰川在浓雾中时隐时现,湿润清新的空气不断钻入车窗,沁人心脾。

神山圣湖简介(记者手记在神山圣湖)(2)

↑11月9日,一只藏狐在青海玛沁县境内的草原上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素有“高山王者”之称、常活跃在山巅崖壁上的岩羊也下山了。看到记者一行乘坐的车辆,它们开始在几米外的路边高速奔跑,竟不落下风。

这场“友谊赛跑”结束后,领头的雄性岩羊停下脚步,昂起生有长角的头颅向人们致意。它的身后,阿尼玛卿雪山晨雾渐开。阳光下,峰尖上飘出阵阵雪烟。

神山圣湖简介(记者手记在神山圣湖)(3)

↑11月9日,两只鹿在青海玛沁县境内的草原上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藏区传统文化中,阿尼玛卿雪山被视作“神山”,属相为马。周边牧民将其人格化,赋予生命和故事,融入最朴素的自然观,代代传唱,

不得揭取草皮,不得破坏冰川,不得污染水源……昔日,山脚下的老人,通过一则则有趣的传说和故事,常告诫孩子们要敬畏自然。

神山圣湖简介(记者手记在神山圣湖)(4)

↑11月9日,一群藏原羚在青海玛沁县境内的草原上活动。新华社记者 李亚光 摄

近年来,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推进,使当地藏族牧民的生态观趋于科学成熟。越来越多的牧民选择放下牧鞭,成为政府聘用的生态管护员,平视、尊重并保护自然,与家乡山水生灵相守相望。

神山圣湖简介(记者手记在神山圣湖)(5)

↑11月9日,一群岩羊在青海玛沁县境内的山上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阿尼玛卿雪山及周边所在的黄河源区域,记者近年来曾遇到在“三九”寒冬坚持捡拾垃圾的生态管护员,也曾目睹雪灾期间,牧民扛着装满干草的麻袋,为挨饿的野生动物送去食物。

神山圣湖简介(记者手记在神山圣湖)(6)

↑11月9日,一只岩羊在青海玛沁县境内的山上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政府和牧民的共同努力下,当地野生动物正日趋繁盛。2017年以来,科研人员在阿尼玛卿雪山周边陆续发现10余种昔日踪迹难觅的物种,拍摄到数百张雪豹影像。

专家围绕阿尼玛卿雪山等地研究分析认为,昔日被视为“神山圣湖”的高山大泽,承载着牧民传统自然观与现代生态观的融合,正逐步成为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高度热点区域。

神山圣湖简介(记者手记在神山圣湖)(7)

↑11月9日,一群藏原羚在青海玛沁县境内的草原上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记者此次走访阿尼玛卿雪山期间也拍摄到大量高原珍稀物种。短短一天时间内,成群的岩羊、马鹿等食草动物,以及赤狐、藏狐、大鵟等物种,被频频收入镜头。

在清冽的溪水旁,洁净的冰川下,辽阔的草原上,它们用最可爱的姿态迎接着我们这些陌生人的造访,不时好奇抬头,偶尔缓缓走近,丝毫不觉畏惧。

神山圣湖简介(记者手记在神山圣湖)(8)

↑11月9日,一只藏原羚在青海玛沁县境内的草原上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此情此景是当地群众与野生动物长期和谐共处、比邻而居的结果。记者采访期间,当牧人赶着家养牦牛从不远处经过,一整群藏原羚悠闲自得,毫无警觉躲避之意。

临近傍晚,记者到达位于果洛州玛多县的冬格措纳湖。在落日余晖中,波光粼粼的湖面泛出深蓝色光芒,与蓝天相映衬,宛如群山环抱中的一面明镜。

神山圣湖简介(记者手记在神山圣湖)(9)

↑11月9日,两只藏原羚在青海玛沁县境内的草原上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晚风阵阵,水波荡漾,在空气中向远方扩散的,只有大自然的声音。置身于生态仍保持高度原真性的当地,记者仿佛看到了三江源最初的样子。(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