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素一
作家亦舒曾说过,内地女演员中,她最欣赏的是潘虹。
潘虹在80年代被称为是“悲剧女皇”,在《杜十娘》、《人到中年》、《井》等影片中她所塑造的悲剧形象令人至今记忆犹新。
而到了21世纪,年近半百的潘虹开始频繁的以母亲的形象出现在一部部电视剧中。
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双面胶》、《当婆婆遇上妈》、《辣妈正传》、《虎妈猫爸》等,在这些剧中她饰演了“强势的岳母”、“恶婆婆”的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
很多人不喜欢潘虹饰演的刁蛮母亲,但那仅仅是戏中的角色而已,并不是潘虹本人。
像现在姚晨、海清一样的中生代女演员面临的事业瓶颈一样,人到中年后的潘虹也没有例外,潘虹说,在无戏可拍的时候,有一个“恶婆婆”的剧本能交给她去演,已经很满足。
对于一个从影40年的女演员来说,65岁的潘虹至今仍孑然一身,没有子女,演戏已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像潘虹自己所说:
演戏于我就像抽大烟一样,虽然痛苦伤神,但有瘾,我还没有过足这个瘾。
潘虹,作为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华人艺人,如今即使在戏中饰演配角依然奋斗在演员一线,可以说,她的人生是通透的、是清醒的、是坦然的。
原生家庭
和大多数5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受时代的束缚,他们命运都被打上了不幸的标签。
1954年出生的潘虹,有一个惊人的身世。
潘虹从小出生在上海,母亲潘淑芳是江苏常熟人,是一名医院的会计。
潘虹名义上的父亲姓刘,来自东北哈尔滨,是当时上海税务局一名南下的干部。
而潘虹的生父是一位苏联专家,在“中苏友好”期间被外派到中国工作,认识了当时不满20岁的母亲。
因为“异国恋”在那个年代是绝对不会被允许和认可的,母亲在怀了潘虹之后,嫁给了刘姓的父亲,潘虹出生后,母亲把她送到了常熟姥姥家,一呆就是6年。
潘虹的母亲和父亲结婚后,又生了2个女儿。
在潘虹还没开始读小学时,父亲就在“反右斗争”中落网。
为了不连累家人,父亲和母亲离婚,小一点的妹妹过继到了东北叔叔家。
再后来,在潘虹10岁那年,不堪含冤受辱的父亲服下了安眠药自杀身亡。
潘虹的母亲则在父亲去世1年后改嫁。
在潘虹的书《潘虹独语》中,她这样描述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感情:
我一直说家里的乖孩子是轮不到我做的,我充其量只是你眼里的一个能干的孩子。妹妹们都比我更听你的话,也都比我更让你少操一点心。你在她们心中也比在我的心中更有权威一些。
我一直是人小主意大。因为在家里我是大姐,就总爱把照顾妹妹们当作自己的天职,从小就养成了凡事自己拿主意的习惯,对你的吩咐,有时就不那么恭顺,不那么一点折扣也不打的就执行。
记得外婆临终的时候说我这样的孩子是不能靠压服的方式管教的,她要你不要和我硬顶。外婆是最了解她的女儿和她的外孙女的,她知道我们两个个性都强,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人,谁也不那么容易就听从了谁。
妈妈,你是个典型的知识型妇女,你有自己的头脑,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
而我也是。随着我的长大成熟,我们之间相互的依赖少了,相互的碰撞多了。所以我们彼此更像是朋友,那种可以相互砥砺着往前走的朋友。
成长经历
50年代出生的潘虹跟同时期的孩子们一样,小时候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她的整个童年都在外婆的身边长大,因为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她的性格里带着叛逆。
潘虹回忆说,小时候她曾一度以为姥姥就是自己的妈妈。
和信佛、吃素的姥姥一起生活,潘虹第一个认识的字就是“忍”,她还记得小时候姥姥经常带着她去烧香拜佛,这对她后面的人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小潘虹来说,虽知道父亲并非自己的亲生父亲,但在她眼中,那个被打成右派的人就是爸爸。爸爸不仅教过她做人的道理,还对她的学习十分关切,潘虹读小学以后,他还经常到学校去了解潘虹的学习情况。
然而这种能让潘虹感受到家庭温暖的日子却非常的短暂。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上海外国语学院的附属小学到潘虹所在的学校招生,潘虹报考了,但却因为“政审”没过关,无缘名校。
潘虹10岁那年,父亲自杀了。
父亲自杀后,由于种种原因,母亲不便出面,潘虹则作为长女,一个人独自坐火车把父亲的骨灰送回了他的哈尔滨老家。
虽是长女,潘虹也只比妹妹们大五六岁而已,从此小小的她和母亲一起撑起了这个家,父亲的离开,让她一下子走出了童年,摔倒的时候,等不到人来扶,她开始意识到只有靠自己,自强不惜才能生存。
在那些日子里,母亲忙于工作时,她常常负责照顾幼小的妹妹,给她做饭吃。潘虹至今回忆,仍坚定的认为成长在一个多子女家庭的自己是幸福的,是这样的家庭教她学会了责任,让她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后来潘虹读书到18岁,赶上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高中毕业后她辗转来到了崇明岛插队落户,来到一家农场后,年龄还小的她被安排到了食堂,负责在那里卖饭菜票。这样的工作,她一做就是6个月,直到后来上海戏剧学院来招生,她报考后被录取,去学了表演。
情感婚姻
潘虹有一双非常美丽的大眼睛,她那忧郁的眼神诉说的都是故事。
因为原生家庭没有父亲的缺憾,让潘虹很早就变得成熟,而那份渴望被一个优秀男人呵护的心,也比一般女生来的早,来的强烈。
1977年,在峨眉厂拍摄电影《奴隶的女儿》时,潘虹与米家山相识。
当时米家山还是个不起眼的美工,潘虹也还没有大红大紫。
潘虹回忆这段感情时说:
他比我大七八岁,是个高干子弟,无论是年龄上,还是成熟度上,我都好像找到了半个父亲,他对我更像兄长加父亲。
为了潘虹,米家山专门进修了导演,可见当时两个人是真爱。
米家山1947年出生,比潘虹足足大了7岁。
米家山的家庭背景很不一般,父亲曾任成都市委书记,妹妹也是一位出名的企业家、地产大亨。然而虽然出身显贵,米家山身上却有着不同一般官二代的低调。
1978年,24岁的潘虹嫁给了米家山。
两人的婚姻持续了8年。这期间,潘虹的事业可以说是一路高歌,米家山也在这期间开启了事业的小高潮。
1978年,潘虹凭借电影《苦恼人的笑》,走入了大众视野,由此成名。
1981年,一部《杜十娘》,27岁的潘虹获得了第四届小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殊荣 。
1982年,电影《人到中年》中,潘虹饰演的陆文婷一角,不仅让她获得了金鸡奖女主角奖,更让她走向了东京展映。
同年,潘虹主演的的《寒夜》,影片不仅获得华表奖、还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并且成为中国首次入围戛纳的影片。
1985年的《末代皇后》,潘虹再夺最佳女主角。
1986年的《井》,潘虹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佳女主角称号。
1988年,《最后的贵族》在美国拍摄,潘虹的演绎深受美国影迷的倾心,影迷们为表达对爱豆的喜爱,冒着严寒拉出巨大的横幅,祝福潘虹圣诞节快乐。
同时,潘虹也因为这部电影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成为第一个在《时代周刊》做封面人物的华人艺人。
1989年,由米家山执导、王朔编剧的《顽主》也获得了金鸡奖。
在两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婚姻却亮起了红灯。
潘虹被米家山追问,是要做一个女人,还是要成功。在名利场上一直向前冲的潘虹,一时之间陷入两难,但追求完美和有着要强个性的她,最终选择了放弃婚姻。
而颇具讽刺的是,在她离婚的那一年,她获得了日本电影公司评选的“世界十大影星”之一的称号。
多年后,当潘虹说起米家山时,她依然饱含深情,这个男人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怪只怪自己当初选错了路,否则应该也很幸福,这是潘虹的心声。
“那是我的虚荣。那个时候我要成功。岁月不回头,现在想想那是女人的虚荣。”
分手多年,潘虹承认在自己的生命里永远都抹不掉米家山存在过的痕迹。潘虹一直渴望做一个上海小女人,希望能被自己的丈夫疼爱包容,以弥补童年父爱的缺失,然而那时候也年轻的米家山却似乎并不懂如何去照顾女人。
多少年后,虽然婚姻不在,但感情却无法磨灭,潘虹依然怀念那些有米家山在身边的日子。尽管结婚8年他们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1年,但恰恰是在他们婚姻存续的那些年里,潘虹在事业上有了那么辉煌的成绩,是那种有家庭、有老公的日子,让她沉淀、让她安稳、让她不顾一切的向前冲着。
年过半百,潘虹和米家山依然保持着朋友关系,可以彼此关怀、可以聊事业、可以话家常,倔强如潘虹,她说:
“我常常会问他怎么看我的生活,有时我很怕面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有很长时间我是硬撑在那里,就是活给他看的。”
不做明星、只做演员
潘虹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走入演员这个行当,那时候的电影厂还是国营体制,演艺圈是单纯的演艺圈、演员也是单纯的演员,可以说是一片净土。
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影厂的潘虹,和做工作人员的美工、场工一起,每天收工排队签字,有戏就领5毛钱。
那时候一年下来,一个电影厂有100多部电影要拍,每个演员都各司其职,大家就像完成各自岗位上的工作职责一样,不分孰重孰轻、不存在竞争、每个人都默默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潘虹和她同期的演员们对个人的位置都摆的很正,在他们心中,作为演员受到喜爱,也完全是剧本和电影的功劳,是属于集体的荣誉,没有什么是专属个人的。
演员和影迷们之间的互动,也不像如今明星和粉丝之间,动不动就几百人拥堵在机场“围追堵截”、或者去片场看望爱豆。
那时候的影迷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寄信给自己喜爱的演员。
电影厂里,常常3-5个月就积攒了一麻袋的信,再被分别派给各个演员。
影迷们的信中更多提到的也只是某个角色对自己的影响,这样的互动关系,让潘虹难以忘怀,她也时常怀念那个时代的单纯和美好。
对潘虹来说,做演员和做政府的公务员、做工厂的工人一样,肩上都有一种时代所赋予的社会责任。
在潘虹看来,如果一个好的电视剧没有很深的社会意义,看过一定会忘的。一个国家,需要有正能量、温情的影片,这是一个影视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良心。
1982年,在整个社会发生了从践踏、贬低知识分子到尊重、崇尚知识的转型时,切合时代步伐的电影《人到中年》推出。
影片中对知识分子生活的刻画,更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转变,这也让潘虹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所从事的文化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力之大。
1986年,从集体主义渐退到个人思潮的兴起,电影《井》脱颖而出,用主人公对精神枷锁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展现了时代的潮流和方向。
来到90年代,带着社会责任感,已经对电影创作驾轻就熟的潘虹,意识到在当时的市场经济下、体制改革、全民炒股现象的兴起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和方向,于是她从编剧、主演到投资,事事躬亲的完成了电影《股疯》的创作。
在电影中,她颠覆了以往优雅知性、清新可人的淑女形象,饰演了一个粗鄙、贪婪的市井妇女,炒股大姐大。
一度,包括她的母亲在内,人们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自毁形象,去做这样一部电影。
最终影片上映后,票价炒到了50块一张, 而当时普通人的月工资还不到300块,同时影片还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等多项大奖,可以说是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潘虹也在这样的一次尝试中,感受到了个人的力量,也深刻的体悟到影视人的付出与辛劳。
潘虹从影以来, 只拍过一个广告。潘虹认为“没用过的东西不能昧着良心说好”。
在演戏之外,从来听不到关于潘虹的一点消息,她不演戏的时候她常常就消失在人群中,绯闻更是与她绝缘。
潘虹手中的剧本,从来是红字比黑字多,红字都是她个人的心得和感悟。
在潘虹参加一档综艺节目时,主持人突然要求潘虹即兴表演一个角色,但被潘虹当场拒绝了,潘虹说:
每一次演戏我都要好好的准备,我尊重我的职业。
潘虹对演戏的尊重,更体现在她给自己定的规矩——“从不轧戏”上面。
同一个时间里,她只拍一部戏,潘虹说进入一部戏需要情绪各方面的酝酿,走出一部戏也需要时间。
一个女演员的体面
潘虹是个爱美的女人,在参加《艺术人生》的访谈时,她曾表示:女人,特别是人到中年的女人,应该做到最好的自己,有一毛钱就去买化妆品,一块钱就去买丝巾,一百块一千块就是买件衣服。
曾经接触过三年服装生意的潘虹,建议女人,要多穿黑白服装。她说,只要守住黑白,就守住了经典。女人要穿长裙,而且要穿长到脚面的裙子,因为东方人体型特征是腰长。
和她同时期出道的刘晓庆、斯琴高娃,当年3人被并称为“新时期三大女星”。
如今斯琴高娃渐渐退出观众视野,而刘晓庆还始终以“童颜”视人,唯有潘虹,自然的老去,并且一直守着观众,不离不弃。
在和刘晓庆同时出席活动时,她体面的用丝巾遮住了腿,对比一旁60多岁穿着超短裙引人侧目的刘晓庆,潘虹在气质和优雅上完胜。
尽管有一段失败的婚姻,但潘虹对男人有着理性和客观的见解,潘虹说:
“我很崇敬男人,世界是男人的,从体能上我们不像男人。而女人又比较感性,没有男人的理性。”
而对于孤独,潘虹更看得通透。
她认为每个人都会拿自己最好的一面示人,同样你看到的别人,永远他们最好的一面。但是每个人在人前的优秀、完美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背后的苦衷和隐痛。所以何必只看别人生活中好的一面,用它和自己作对比,来惩罚自己呢?就算是那些和她同样年纪的人,有家庭、有儿孙,但也有因为在付出得不到尊重而感到痛苦的时候,反倒是自己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在,孤独与否,在乎自己的选择。
23岁成名,27岁获得全国大奖,29岁获得国际大奖,32岁拿到了“世界十大影星”称号的潘虹,可以说是年少成名,是命运的宠儿。然而这背后,是她10岁父亲自杀、32岁离婚、一生无子女的凄凉。
在潘虹的日记体自传《潘虹独语》的结尾,她这样写道:
“我给自己最大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按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生活,决不妥协,决不错位。”
如今65岁依然在拍戏,依然没离开她钟爱的演员事业的潘虹,她做到了自己想要的,她做到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保持清醒,继续前行。
-END
请关注【素一的人生导图】,让我们一起阅读优秀的人和事,用正能量激励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