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运录

根据秋水理论,病态性口吃是三级条件反射(心理反射、生理反射、行为反射)的结果。

关于口吃生理反射机制,秋水理论认为,在大脑皮层中,无关刺激引起的兴奋中心和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兴奋中心之间建立了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口吃反射的生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边缘脑科学,这里我们只能大致地了解。

【案例】小张在赵总办公室汇报时,因为感觉赵总表情严肃,心理一紧张,导致口吃的发生。在场的女秘书李娜忍不住笑了,小张觉得很没面子,过后耿耿于怀。此后几天,小张只要和赵总、李娜一见面,就觉得难为情,出现口吃的预期心理,说话容易结结巴巴。由于喊“赵……赵……赵总”出现结结巴巴,以后和赵总见面,喊“赵总”两个字就很困难。

【分析】在案例中,小张发生口吃前,“赵”字音作为无关刺激在听觉中枢发生兴奋,与此同时小张因受到不良刺激(赵总严肃的表情)引起高度紧张(杏仁体异常活跃),身体转为应急状态,语言系统也因此出现紊乱而导致口吃发生。

杏仁体与语言系统存在一条稳定的可视为先天性的神经通路,当杏仁体发生兴奋,其兴奋中心必然经过神经通路传入语言系统的相关中枢(即语言中枢),引起中枢发生兴奋,继而导致语言系统发生紊乱。

开始,听觉中枢的兴奋中心和语言中枢兴奋中心没有任何联系,但随着“赵”字音出现后引起听觉中枢发生兴奋紧跟着语言中枢发生兴奋,加上神经中枢有发射和接收兴奋的功能,这样,两个兴奋中心之间拓通了一条临时的神经通路,建立了暂时神经联系。如果再加上事后的耿耿于怀,暂时神经联系就会变得愈发牢固。以后单独出现“赵”字音,兴奋中心便从听觉中枢沿着拓通的神经通路传递到语言中枢而引起口吃,这就是口吃反射。

如图所示:

口吃是心理原因还是生理原因(口吃的生理反射机制)(1)

根据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的原理,凡是和最初引起发生口吃的刺激有关联的无关刺激,都有可能变成口吃的条件刺激。换句话说,即使引发口吃的最初刺激已经消失,但引发口吃的条件刺激无处不在。在口吃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客观环境可以是引起心理变化的无条件刺激,也可以是无关刺激。我们还是用案例分析来阐述:

【案例】新上任的老总下基层私访。他和员工交谈的时候,属下的职工很坦然。当有人发现了其老总的身份后,就不同了,谈话的职工立即变得恐惧、紧张、甚至结结巴巴。

【分析】“老板”属于无条件刺激,“恐惧、紧张、结巴”属于无条件反应。“新上任老板”的口音、衣服、脚步声等暂时不会引起员工“恐惧、紧张、结巴”,属于无关刺激。

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发生口吃的场合、环境以及相关联的因素自然就会变成条件刺激,而发生的各种口吃症状就是条件反应。譬如,“老板的口音、衣服、脚步声”等因素可能发展成为引起员工害怕、紧张、结巴的条件刺激。“害怕、紧张、结巴”都属于条件反应。

口吃反射是一个复合反射系统,其核心是潜意识层建立了具有口吃的记忆和反射功能的神经中枢。

本文摘自《口吃原理与康复》(袁运录.袁媛,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袁运录(笔名:恨若秋水)

1964年出生,江西余干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上饶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余干县关工委报告团讲师.

1988年研究心理学,并创立秋水理论(又叫黄河理论).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社会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并接受过上万人次心理困扰者的求助和咨询。

研究方向:口吃、社恐、强迫、抑郁、失眠等神经症和心理创伤.

代表著作:《口吃原理与康复》《情绪管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