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里,有没有一个红气球,你守护着它
在外面玩耍奔跑的时候带着它,在家喜欢看着它漂浮在房顶,睡前还不忘跟它说晚安…
可是,它会慢慢的漏气,渐渐的消失…
你会不会难过,会不会缠着爸妈再去买一个红气球,继续带着它奔跑,看着它入睡…
有这样一部法国短片,34分钟,它炸出了小编好多好多的回忆,在我已经忘了丢失心爱的玩具是什么感受时,它炸的我暖暖的笑完,又有一股来自心底的怅然若失。
电影《红气球之旅》海报
侯孝贤导演为了向它致敬拍摄了另一部电影《红气球之旅》。
动画片《红气球》剧照
1989年几个中国大学生借鉴它制作了一部cult动画片,豆瓣评分8.2。
法国童装品牌Ballon Rouge “2016上海与巴黎”系列
法国的时尚设计师Kelly因为爱它创立了童装品牌Ballon Rouge;
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
创办《电影手册》的安德烈•巴赞亲自为它写影评;
有着如此影响力的电影就是
《红气球》
Le Ballon Rouge
由法国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执导,他的小儿子帕斯克·拉摩里斯饰演主人公。
还有人说,诺一长得跟帕斯克很像,有木有,都是法国小孩子那股子带点小忧郁又呆萌的气质,大大的双眼皮,长长的睫毛,眼睛一眨一眨就轻而易举走进人们的心里了。
剧情梗概
小男孩在上学路上捡到了一个悬挂在路灯上的红气球,如获至宝。
他领着红气球,公车的乘务员拒绝气球上车,他们就一路狂奔,总之不能丢掉红气球。
小男孩请求路人帮红气球打伞,他怕它淋湿了,自己倒是无所谓。
他带着它上学,引起了同学的骚动和老师的生气。
淘气的孩子们抓不住它,人高马大的老师也无可奈何,但是红气球就乖乖的在学校外等着小男孩放学。
即使妈妈不让小男孩带红气球回家,牧师不让红气球进教堂,老师不让红气球待在学校。
可是,他们已经一起走过巴黎的街道,看过了蒸汽火车,还有老巴黎的旧物市场里好看的油画。
红气球还对路过的蓝气球依依不舍,一对来自1956年的红蓝CP呀。
红气球很调皮,它不让小男孩轻易就抓住它,它要和他玩耍,躲猫猫。
他们是好朋友了不是么。
但是,这世上有一群善良的小孩,就有另一群坏孩子。
他们嫉妒的就要抢夺,他们追着小男孩和红气球,他们用弹弓打气球,既然抢不过来,就要让它消失,这样的故事当然不是宫心计才有。
小男孩拼命的保护它的红气球,带着它一路狂奔。
红气球焉掉的片段
可惜,坏孩子们埋伏好了,拦住了他们的路,红气球还是被打中了,它慢慢的漏气,表面渐渐皱褶,他在小男孩的眼前从一个调皮的红气球变成了一块烂塑料。
然而,红气球走了,小男孩哭了。
忽然之间,全巴黎的气球,五颜六色的,一个一个的,从孩子们的手上,从公园里…全部飞向同一个地方,那个不再有红气球,和哭泣的小男孩身边。
导演动用了整个巴黎能买到的全部气球。
它们一起带着小男孩飞翔。
飞翔,这是所有孩子童年的梦想。
红气球慢慢漏气的时候,小编的心被扯了一下,好像有个很重要的东西丢了,那关乎我心底的快乐。
在这部几乎没有什么着实台词的电影里,我们根据自己的隐喻去编造自己的剧本。
帕斯克为数不多的台词:“ballon, ballon”一直萦绕在耳边,即使影片早就结束了。我们记得这声音是因为,童年里总有一个你经常大声呼喊的名字。
象征自由的红气球,似乎总是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
红气球像是有灵性、又难以捉摸,小男孩想伸手攫取,却未必能如愿。
其实,它是人们的【赤子之心】
片里除了少数友善的成人外,代表了大人世界的机构,多半不能接受男孩和气球的同在,总是要将他们驱离,分开。
因为成人世界是世故化了的,他们无法忍受幼稚的,反秩序、无规范的表象和行为。
然而,红气球只是个气球,有什么好排斥它的呢。
1956年,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100多年,二战结束不久,法国人民对于自由的追求,是深入骨髓的。
再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巴黎那样成了全世界文艺青年向往的天堂,它能让喜欢它的人疯狂。
1956年,受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法国文学界流行起“从反抗到选择”,小男孩本可以听妈妈的放弃红气球,但是他还是把红气球拉进了他的房间。
孩子是不会考虑太多利弊得失的,喜欢就是喜欢。
即使所有人都讨厌红气球,你也是我的红气球。
当那群坏孩子追着小男孩,拿弹弓打红气球时,小男孩为什么不撒手让红气球飞向高空?
小编相信,小男孩当时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守护它的红气球,拼了命的奔跑,死死地抓住。
当我们真的爱一样东西的时候,得有多强大的理智才会让我们放手,小孩是最简单的,他们只懂如果放手了红气球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就让红气球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微风里飘荡吧。
这部短片,豆瓣评分8.8,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5%,观众喜欢度为91%。
除了故事能够经久不衰的刺激成年人,《红气球》镜头语言更是夺人眼球,不得不向导演献上膝盖。
“拉摩里斯的《红气球》确确实实在摄像机前作出各种动作……这当然是特技,但是它不偏于电影本身的特技,在这都是影片中已如变魔术一样,幻象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靠蒙太奇可能造成的效果产生出来的。有人会说既然结果相同,我们都会承认在银幕上有一个象小狗一样能够跟着主人跑的气球,那么方法不同,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如果用了蒙太奇,神奇的气球便仅仅是存在于银幕上的形象,拉摩里斯的气球把我们引向现实。”
——安德烈 •巴赞
色彩在这部影片中是强烈吸引目光的。
与气球那鲜艳而浓郁的红色相比,整个巴黎都充斥了青灰、黄褐的冷色调,没有红气球的巴黎是压抑的。
而影片的最后,隐藏在巴黎各个角落的明丽色彩一起涌向天空,扑面而来的暖色调使影片在情绪上达到最高潮。
长镜头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巴赞认为景深镜头有两个特点,一是保持事物的全貌和空间的完整性,二是保持事物之间的联系。
2006年,善用长镜头的侯孝贤,受法国奥赛美术馆邀请,拍摄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开幕影片。
他选择了用50年前的《红气球》做为基础,以此致敬导演艾尔伯特。
在他的《红气球之旅》中,红气球对于小男孩的呼喊无动于衷,一个童话里喜欢又得不到的玩具,是每一个孤独的孩子都会有的幻想。
可真正应该陪伴他的母亲又在干什么呢?这是侯孝贤的电影所关注的。
而在《红气球》中,长镜头不仅有助于完整展现巴黎街巷的全貌,它还能结合色彩差异,加深红气球和冷漠压抑的对比。
这样的电影,刺激内心的震撼是长久的,它会一直在你心里生根发芽。
毕竟,人性是会回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