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晋代高僧慧远大师的传记时,在一些散落资料中无意发现,这位净土宗的开山祖师还当过一回护花使者。

“好一朵茉莉花呀,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她……”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1)

说到《茉莉花》,相信每个人都能信口哼上几句。也有人还记得,作为最经典的中国元素,她曾出现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结束时的《北京八分钟》里,因为影响力严重破圈,也有人送她一个美誉——“第二国歌”。

这首歌早就飞出了国门,作为文化大使,20世纪初,《茉莉花》的美妙旋律出现在意大利歌剧《图兰朵》的音乐中。几年前,她还作为地球的礼物被送入外太空,搭乘的是一艘寻找星外生命的美国宇宙飞船。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2)

但有关这首歌的出处,一直众说纷纭。好东西嘛,当然不少地方都想据为己有。扬州认为起源于清曲,于是定为市歌,江苏仪征和安徽来安很不服,也都摆出了理由和证据,说明就是当地的产物。但细想一下,这几处都不是茉莉花的原产地,现在也没有茉莉花大面积种植,所以当源头不免有些牵强。各方的历史资料,大多都只能追溯到民国以降,充其量到明清。也有人打马虎眼儿,说这东西就是民间流传的,根源漫漶,也没必要穷追吧?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3)

个人认为,民歌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有必要试着查一查。综合对比各方面的资料,种种迹象显示,《茉莉花》的流传有一个大致路线图,再顺着这个图逆着时间追上去,似乎能找到她生根开花结果的脉络,然后我们就在其中看到一个闪亮的名字——山西五台山。

我们的视线直接越过明清,甚至唐宋,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开始扫描。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4)

汉永平年间,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被皇帝的特使请来中土。二人沿着丝绸之路到达了都城洛阳,并在白马寺开始译经。后来专门到了五台山,二人认定这里是佛国圣地,奏明汉明帝在此清凉圣境破土建庙。

在二人的行囊中,不仅有《四十二章经》等佛家经典,应该还带着原产于印度及西亚一带的茉莉花。花为白色,素洁雅致,且香味浓郁,有诗赞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因此用以作为佛香原料,深受各地僧人喜爱。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5)

“茉莉”即如此与佛家结缘,花名也是由梵文音译而来。《群芳谱》记载:还有其他译法如“抹厉”“末利”“末丽”“抹丽”等,当然都不如“茉莉”好听好看,最后中国人就认了这个名字。徐珂的《清稗类钞植物茉莉》中介绍:“佛书谓之鬘华,北土曰柰(nài)。”

至于两位高僧带来的是干花还是花种,可就无由得知了。知道的是,种子很快也来了。《晋书》记载:“都人簪柰花,为织女带孝。”可见,晋朝时期,茉莉花已经在中土落地生根散叶开花。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6)

如果有人硬要打别,说柰花焉知不是苹果花?那您说,苹果花花期不到十天,茉莉花的花期可长达半年,古人会选择哪个?

既然与佛家渊源甚深,那么将茉莉花谱写进佛乐就顺理成章。诚如此,在五台山佛乐中找到名曲《茉莉花》的种子也算是一个重大发现吧。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7)

五台山佛乐保存有当今世界的音乐绝响——梵乐,来自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纳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养分,遂成为北方佛乐的代表,又被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2003年,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在欣赏五台山佛乐时,偶然发现其中的《八段锦》曲调酷似民歌《茉莉花》,后经音乐界多位专家论证,这首风靡世界的著名江南民歌曲调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8)

似乎是板上钉钉,作为一名山西人本该有点小自豪和小窃喜,但我很清醒,还有疑问——当时报道称他们亲临五台山的菩萨顶、殊像寺等寺院观听僧人演奏过《八段锦》,但多年致力于研究五台山佛乐的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韩军认为,结论有点早,他未曾见过《八段锦》这个曲牌,佛乐的《宣统本》《民国本》及一位法师手写本中都没有发现。

但笔者在他所著的《五台山佛教音乐》中却找到了《茉莉花》,其注为“现已不常用,《民国本》有谱,写作《磨泥花》,《解放本》写作《牟尼花》。“笔者特地找专业人士哼唱这首《茉莉花》,唱完之后,他直接就说,这曲子里有《茉莉花》的香味!呵!真让人兴奋!回头再想,那《八段锦》是不是误传?这才是《茉莉花》的根源所在?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9)

笔者又搜出了民间小调《八段锦》,其旋律确实与《茉莉花》非常接近,是一种格式化的民歌,同一个曲调,唱出八段不同的意思,其中有一段词还真与山西并州(今太原)有直接关联: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10)

从歌词来看,民歌化用了《茉莉花》的曲调,改编后的内容非常生活化,这样抒情的歌词当然不适合寺院里诵唱。而改编也并不难,革命战争时期,在《八段锦》的基础上,聪明的河南信阳人民就改编出了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不论是《八段锦》也好,还是《磨泥花》也罢,总之是从佛乐里找到了《茉莉花》的种子,说明在明清之前,这首曲子在中华大地上已经传唱了一千多年。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11)

不仅是《八段锦》的歌词指向了并州,佛乐的影响力巨大,在山西几乎是遍地开出“茉莉花”,目前至少还能找到十五种地方版本,围绕着五台山百花齐放,阳高、大同、太原到晋南大部都有传唱,名为《萱花》《九连环》《张生戏莺莺》《听房调》,或为《盼情郎》《采花》《翠屏山》《问裙钗》,还有一首名叫《绣荷包》的襄汾民歌用的也是《茉莉花》的调子(参见《山西同宗民歌之《茉莉花》研究》作者王斐)。

《茉莉花》在山西本土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应该是长时间熏习而成,如果再说是从江南流传过来,可就有点小牛拉大车——勉为其难了。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12)

不仅在山西广为流布,乘着歌声的翅膀,《茉莉花》也来到了中原大地。

在河南省新密市有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超化吹歌”,记谱方式与五台佛乐均为工尺谱,配器也大同小异。“超化吹歌”据载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先是在佛家寺院中吹打,到明代之后流传民间,至今保留很多古典寺庙音乐如《五圣佛》《三尺佛》等,还有《传令》《青河令》《状元游街》等传统民间曲调。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13)

令人惊喜的是,《茉莉花》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双叠翠》,这是由于第一句双叠,更有可能是当地人并不了解茉莉花,所以换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子体民歌与当地融合,体现出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以及语言习惯也是常情。后来,《双叠翠》成为中州戏曲(豫剧、曲剧)的曲牌,至今传唱了五百多年。

有人推想,随着五台山僧人云游四方,《茉莉花》终于传唱大江南北。个人认为,在晋之后的士人南渡潮中,带着《茉莉花》来到江南,也许是正解。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14)

但我们开篇曾提到,慧远大师当过护花使者,这位山西籍的大师正是在战乱中从北向南,最后驻锡于江西庐山东林寺。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笔者未能找到古籍记载。试想,慧远大师长期在山西修行传法,四十多岁才南下,会唱《茉莉花》不足奇,传唱到庐山也不足怪,但大师应该是众多传唱僧人中的一个吧。

慧远大师的功德还在于为广明教义,他在梵呗音声中开创了诵唱形式,将佛曲和民间音乐进行融合,增加佛事音声的世俗性,使信众也可以诵唱佛曲。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15)

接下来我们要说《茉莉花》的后传。

佛曲进入民间,在中原地区演变为《双叠翠》,后来又被改编为《鲜花调》,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自由恋爱的故事,又叫《张生戏莺莺》,这又与山西民歌有了呼应。此曲流行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明代散曲家刘效祖编撰的《词脔》中收有此调。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16)

《鲜花调》(亦名《仙花调》,又名《雪花飘》)原词传到江南之后,迅速与当地音乐文化融合,形成各自的不同面貌。在清乾隆年间刊印的《缀白裘花鼓》中,《鲜花调》又名《打花鼓》,是剧中人物唱的一首插曲。清道光元年,由贮香主人编纂的《小慧集》里有《鲜花调》,和江苏六合、仪征、江都以及安徽省的天长、来安一带流传的《鲜花调》有许多相似之处。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17)

时间一步跨越到1942年。

年仅14岁的文艺兵何仿随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到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演出,他听到了当地民歌《鲜花调》,经整理改编成就了现代最流行的版本,一直以来,这首歌就被标注为江苏民歌了。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18)

最后得提一句茉莉花茶。

北宋著名书法家、茶学家蔡襄牵了红线,让茉莉花和茶结了良缘,在其《茶录》一书中详尽地介绍了有关制茶的步骤和方法。至此,茉莉花不仅入耳,更能入口,想不红也难了。

五台山很多人用的背景音乐(茉莉花的源头在五台山)(19)

放眼今天,广西横县茉莉花产量最大质量最优,福建福州盛产茉莉花茶,“可闻春天的气味”,他们都很有胸怀,一直也没说什么,那么,山西五台山也应该含笑不语,大家齐唱“好一朵茉莉花!”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参考资料:《晋书》《五台山佛教音乐》《群芳谱》《清稗类钞》《缀白裘》《小慧集》《西厢记》《山西同宗民歌之《茉莉花》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