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西汉建国之初,采用了道家分支黄老学说作为治国方略,“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从而出现了史学家为之称道的我国历史盛世之一——“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大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黄老学说失去了政治地位,逐渐与仙道融合,黄帝、老子被认为仙人,民间渐渐形成了对黄、老的祭祀仪式,黄老道成为一种宗教信仰。
从黄老演化而出的道教信仰,随着历史发展,分出多个教派,但是总体都信仰老子的“道”,都追求长生成仙。各大教派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符箓派,借助符箓咒术、祈禳、斋醮,辅以行气、导引、存神、守一等练形手段,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另一类是丹鼎派,借助服食外丹,修炼内丹等途径,达到成仙得道的目的。
上篇:隋唐之前的道教教派I、天师道公元142年,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了天师道。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教理教义,有组织形式,有斋醮活动的正式宗教。
天师道以老子为教祖,《老子》为主要教典。张道陵声称太上老君传授他《正一盟威符箓》,让他推行“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太上老君封他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道众奉为替天行道之师,是道教四大天师之首,故称为“天师道”。入道的教徒须交五斗米为斋醮费用,故民间俗称“五斗米道”。
张道陵,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原名陵,字辅汉。原为太学书生,博采五经,饱学之士。曾经任江州令,弃官归隐学习长生之道。得到了黄帝的《九鼎丹经》在繁阳山,后率弟子溯流进入贵溪云锦山(今龙虎山),练九鼎神丹,一年有红光照室,两年有五云覆鼎,三年丹成龙虎齐现。据传张天师于汉桓帝永寿二年,时123岁,在云台峰白日率弟子王长、赵升羽化升天,宣布历代天师由张氏嫡亲子孙继承,传其子张衡、张衡传其子张鲁,此后代代相传,至今龙虎山上清宫天师已经传承60多代。
道教尊张道陵为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
在张鲁的执掌下,天师道越发兴盛起来,充分利用天师道的力量,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独立王国,以道教民,以德化众,倡导粮食财物为天下公有,大力提倡诚信守正,反对妄言不实的伦理道德。这个存在了近三十年的理想国是三世纪的中国具有民主色彩政权的奇迹。
II、太平道东汉灵帝时期,钜鹿人张角得到《太平经》,创立了太平道。太平的意思就是极大公平,《太平经》继承了《道德经》的思想,认为求道的根本之法是神静守一。以善道教化天下,吸收数十万教众,并举行了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消亡,流入民间融入天师道,后世的民间秘密宗教——明教尊张角为教主,说明太平道仍有影响。
III、灵宝派葛玄,三国时期吴人,出身名门,自小喜欢老庄之说,不愿进入仕途,后来进入天台赤城山修炼,于桐柏山造法轮院,遇左元放传授《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仙经秘法。
葛玄修炼成功,掌握了辟谷、金丹服食之道、分形万化之术、灵感应变之法。得道之后,人称葛仙翁或者太极葛仙翁,道成之后亲授秘诀五百余人,度化八百人,形成葛真宗天台派一系。其弟子郑隐,在师傅仙游后,将《上清》《三洞》《灵宝》等仙经传承给葛洪,葛洪的从孙葛巢甫在葛仙翁仙游100多年后,创灵宝派,奉葛玄为祖师。
《道藏》记载,葛仙翁飞升后被任命为“太上玉京太极左宫仙翁”,宋徽宗赵佶加封“冲应真人”,宋理宗赵昀加封“冲应孚佑真君”。
灵宝派在古《灵宝经》基础上创作“灵宝”类经典,建立灵宝道派,南朝时期陆修静总括三洞,使得灵宝派大行于天下。灵宝派所奉经典,主要有《灵宝五符经》、《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劝善度人是灵宝派教义的主要内容,也是区别其他道派的特点。
IV、上清派西晋时期的魏华存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女道士,也是我国第一个道教女学者。出身官宦家庭博览群书的她加入天师道,成了祭酒之中唯一的女道士。抛却富贵亲情,入阳洛山修道,因为道心坚固,真人降临传授仙经及修习秘术,后在南岳衡山修炼飞升,是为紫虚元君。
魏华存在道教养生理论基础上,创造除了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的养生理论,及具体修炼方法;并将道教典籍形成完整的教理教义,上清派尊其为开派祖师。
发展和传播上清经的主要是杨羲、许谧,相传杨羲在茅山修道,得到魏夫人(魏华存)的传授上清诸经三十一卷,杨羲传授徒弟许穆,许穆传给儿子许翙,许翙创编上清经书,并被上清派尊为第二代宗师,宋徽宗敕封为“洞灵显化至德真人”。
V、净明道东晋时期的许逊,南昌人,字敬之,拜大洞君吴猛为师,学习三清法要。后出任旌阳令,曾在瘟疫流行时施展道法,布符水,救人无数,朝廷为表彰其功德,将旌阳改为德阳。后来许逊弃官东归,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布周边,并降伏蛟龙,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136岁那一年,许逊收到玉皇诏,授受九州都仙大史高明大使,举家四十二口甚至家禽家兽集体飞升,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
许真君为净明道的祖师,南昌玉隆万寿宫为祖庭。
VI、帛家道(丹鼎)
早期的道教派别,流行于魏晋时期。尊帛和为祖师,帛和是辽东人,师从董奉,学习行气、服食法;后师从西城山王方平,面壁三年,见到《太清中经神丹方》、《三皇天大字》、《五岳真形图》。最后入林虑山,修成地仙。帛家道又称为俗神祷,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为祀。东晋后消亡。
VII、李家道(符箓)早期的道教派别,流行于魏晋时期。祖师是传说中的仙人李八百,蜀中道人李宽假托其名号创建,类似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导引、行气,结庐而居。东晋时期消亡。
VIII、三皇派(经箓)是上清经系、灵宝经系中入世最早的教派,奉行《三皇文》。据道书记载,创派祖师为南海太守鲍靓,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书,后发扬光大成为有别于符箓派和丹鼎派的第三种宗派——经箓派。
IX、楼观派北魏时期北方兴起的道派,开创者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因尹喜真人修道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故名为楼观。晋代尹喜之弟太和真人下降古楼观,传授梁谌丹书数卷。楼观派奉行的经典为王浮的《化胡经》、《西升经》,主要阐释老子之道。到元朝时期并入天师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