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希望小玉做什么事
都积极主动、勇敢自信,
但小玉却是个“慢热型”孩子,
做什么都观察很久再行动,
畏畏缩缩,令人心焦
你家孩子也“慢热”吗?
案例:有防御心的女孩
小玉的爸妈最近非常发愁,孩子已经三年级了,学习老是不温不火,也不爱交朋友,遇到什么事情都畏畏缩缩,不敢去尝试。
老师反映课堂上,小玉发言不主动,课堂发言紧张,参加文艺表演也很紧张,明明平时练得好好的,到了台上就是发挥不出来。小玉妈妈在家什么办法都想过了,每次也引导孩子“不要这么不自信”“你要勇敢一点、自信一点”“不要害怕,大胆去做”。一点效果都没有,小玉也不配合。
春泥夏花教育心理老师赵涛见到小玉时,就发现这孩子的防御心理特别强。赵涛只能跟她进行很浅层的交流,很多问题,小玉都要再三想一下才回答,确定不会探究到她的秘密才说。
直到好几次沟通之后,确认和赵涛的沟通是安全的,她才开始谈到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比如,下周的考试,要参加的比赛,对这些的担忧等等。赵涛引导她去思考“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做不好”,以及可以做些什么事让结果变得更好。
赵涛发现,小玉的过于防御,其实跟平时遭受太多负面评价有关。父母经常一针见血地指出小玉的不自信,相当于给小玉贴上了标签,小玉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在和老师、同学相处中也特别在意类似的眼神、话语,反复强化,走不出来。所以,她更不敢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露出来,她担心这个真实的自己,会不被喜欢,不被接纳。
在沙盘游戏中,小玉总是喜欢摆各式各样的许愿树。她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希望小动物不再受伤,希望爸妈更加开心,希望朋友笑口常开,但没有一个愿望留给自己。
这让赵涛非常心疼,小玉是一个很善良、有爱心的女孩,她想要保护别人,却忽视了自己的需求。
分析
“慢热”孩子更渴望鼓励和支持
在赵涛看来,“慢热”只是暂时的现象,可能是个性使然导致暂时不适应,只要放松下来,“慢热”孩子很愿意跟外界沟通。“慢热”本身并不会阻碍孩子发展,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取得学业和某个领域的成就。阻碍他们发展的往往是外界的评价,尤其是童年过多的负面评价,会让他们不敢去表达和争取。
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早期主要来源于他者的评价。其中,最重要的他者就是父母,其次是老师和同学等。小玉的父母要求严格,关注小玉的发展,他们的方式就是不断指出小玉做得不好的地方,不断强化“你就是不自信”“你下次不要这么不自信”,其实是不断在小玉内心强化了“不自信”的评价,孩子容易把这个评价当做事实,导致下次做类似的事时更加紧张和害怕。
我们都知道,孩子收到鼓励性评价会更自信。“慢热”孩子尤其如此。因为他“慢热”,许多事情看起来做得不出彩,容易收到的是平淡反应,甚至负面评价。如果父母做一个有心人,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多给孩子鼓励性评价,孩子勇于探索的世界版图就会每次扩大一点点。
建议
父母做好榜样,营造认可孩子的氛围
为了让小玉从自己和他人的负面评价中走出来,赵涛在咨询中首先处理了她积压已久的压力。
在沙盘游戏中,小玉用各种意象抽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在和赵涛的交谈中,她把自己曾经历过的内心的焦虑、恐惧都勇敢地讲了出来。
原来,她在台上表演时,有那么多担忧,担心表现不好被同学嘲笑;担心父母、老师不喜欢她,所以,根本没办法专注到表演本身。在赵涛的引导下,小玉开始建构起自我意识,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从别人角度出发,让表演回归到自我表达。
坚持一段时间后,迎来了转折。赵涛邀请父母和小玉一起沟通,父母仍然和平时一样,较为武断地给小玉指出问题,而且表现得理直气壮,告诉小玉:“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得按照我们说的做。”这时,小玉不再和平时一样沉默,而是和父母据理力争,她已经学会了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敢于在父母面前表达出来。
父母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们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在父母看来,指出孩子问题,孩子就会改正,否则就是屡教不改。但在孩子角度,她根本不知道如何做,父母一再指出,只会让她更不知所措。父母的真实期待是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勇敢,但实际结果却是让孩子更不自信、更畏首畏尾。
当小玉过去积压的负面评价得到梳理,父母改变了沟通方式,不再让小玉产生新的心理压力后,小玉的状态得到了很大转变。面对那些重要的考试、表演,她不再焦虑,在公众场合交流也自然得体,做事情更加积极主动、努力,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那么,小玉父母怎么做的呢?
赵涛说,首先把要求和命令式的语言换成期待和建议。“我希望你变得自信一点,你可以这样做,你看行吗?”这样,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在行为上也有了方向。其次,多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和表扬孩子,孩子虽然暂时“慢热”,但也有其他美好的品质,发现了及时肯定和估计,孩子取得一点进步时,也要及时表扬,表达对孩子进步的欣慰。
家有“慢热”孩子,赵涛认为,除了上述技巧外,最关键的是父母要做好榜样。孩子虽然暂时不自信,但家长可以自信地给周围人介绍“这是我的孩子xxx,她擅长什么,她喜欢什么……”主动让周围人了解孩子,成为孩子与外界交往的桥梁,帮助孩子营造一个喜欢他、支持他的氛围。
文 丨 胡敏
图 丨 视觉中国
编辑 丨 郭路路
川教之声
公众号
教育导报
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