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倩

在国人关于“江南”的文化想象里,丝竹管弦是不可或缺的音乐底色。4月1日,初春周末,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乐团来到国家大剧院周末音乐会,一张长桌,数件乐器,清丽雅致的韵味扑面而来。

汤家班来京奏响地道江南丝竹(汤家班来京奏响江南丝竹)(1)

汤家班的江南丝竹音乐雏形最早可上溯至明末清初。汤家班成员原由9户汤氏亲属组成,居住于上海康定路的汤家大宅门内,丝竹乐器在家族内部经历了数百年的代代传承,每逢傍晚,大家总是自发地汇集于大客堂或天井里合乐。上世纪30年代,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乐团开始演出丝竹、地方戏曲、民间小调等音乐会。当时,上海没有由家族组成的乐团,汤家班的出现受到乐界瞩目。至今,乐团已传承至第八代,是硕果仅存的家族式江南丝竹乐团。参加本场音乐会的,除了有汤良兴、汤良甫、汤秀娣、汤良忠4位汤家班第七代传人,也有詹永明、翁镇发、张高翔、徐红、乔鹤5位杰出的民乐演奏家。

汤家班来京奏响地道江南丝竹(汤家班来京奏响江南丝竹)(2)

一首《行街》开启了整场音乐会。著名琵琶演奏家汤良兴另支一张小桌,于演奏间隙担任导聆,把乐曲的渊源娓娓道来,讲解时,普通话总是难掩江南口音。比如,在《小霓裳》奏响前,汤良兴告诉大家,这是一首流传于杭州地区的名曲。“在昆曲、杂剧出现后,江南丝竹在发展中也融合了地方戏曲的元素。”汤良兴介绍,《小霓裳》就是自曲牌《玉娥郎》演化而来,“非常文雅,低音浑厚,高音飘逸”;《欢乐歌》中,曲笛是相当重要的乐器,汤良兴邀请笛箫名家詹永明充分展示、剖析了南曲笛、北梆笛的特色,前者文雅婉约,后者高亢清脆;《花三六》前有引子,后有尾曲。主旋律称“合头”,每段变化后都会回到合头,最后接尾曲。汤良兴骄傲而幽默地对观众说,“你们看,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了‘主题变奏曲’。”

汤家班来京奏响地道江南丝竹(汤家班来京奏响江南丝竹)(3)

无论是原汁原味的丝竹演奏,还是细致丰富的知识分享,一个多小时的演出干货满满。在观众们真挚热情的喝彩中,乐团加演了江南名曲《紫竹调》。汤良兴郑重地为大家介绍了乐团成员,他们当中每一位都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虽然有这么多大家聚在一起,但我们配合得非常默契,不会互相竞争、要出头表现,讲究的是以和为贵。”汤良兴说。在他看来,江南丝竹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它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也是一种精神。”

摄影: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