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明朝是否亡于崇祯之手,这问题其实很好解答。首先崇祯是否是亡国之君?

最可惜的亡国之君(讨论谁是亡国之君已无意义)(1)

纵观崇祯的经历,笔者也讲过不少,执政初期较为开明,也没什么不良嗜好,或者不好的行为,在登基时就一举扳倒了魏忠贤,为他亲政扫除了障碍。

崇祯本性很勤奋,且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天资不足,对政事细无巨细都会过问,就是想做得更好,避免因为自己是疏忽,而导致出现不可挽回的事情。

但努力终究比不上天赋,因为要是努力就能成功,世界上努力的人并不少,也不见他们都成功,所以努力并不代表,一定能达到预期目标。

最可惜的亡国之君(讨论谁是亡国之君已无意义)(2)

崇祯作为皇帝,难道他就不想把国家治理好吗?只要是皇帝都必定有这个想法,且如果在任期间,能做出足够的功绩,还能名流千古,何乐不为呢?

然而崇祯虽然不娱乐、不饮酒,把心放在国家大事上,每天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把自己所有时间榨出来,依旧不能挽回,国家慢慢的走向灭。

估计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个人,都会感觉压力山大。而在史记中,崇祯执政的中后期,性格相较初期变化很大,让人感觉非常矛盾。

最可惜的亡国之君(讨论谁是亡国之君已无意义)(3)

而在历史上,有人是这样评价他的:”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意思也很浅白:如果崇祯出生在万历之前,或者说是在万历前当皇帝,就算成不了千古名君,做个守成皇帝是没有问题的。但崇祯出生在天启时期,这个国家即将倾覆的时刻,仅靠天子一己之力,又怎么能够挽回呢?

所以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只是生不逢时而已。加上继任皇帝,对他来说是有些突然,他从出生起,就没得到优良的教育,或者说是并非作为继承人来培养的。

对崇祯来说,有点临危受命的意思。当时的情形已经有了灭国预兆,他在登基时皇权难以施展,只能伏低做小,通过隐忍才扳倒魏忠贤,拿回部分皇权。

最可惜的亡国之君(讨论谁是亡国之君已无意义)(4)

在《廿二史札记》中,就是如此说的,一个皇朝并非一瞬间灭亡的,在国家即将倾覆时,有着种种预兆,其中包括后宫干政、结党营私、不理朝政、官宦篡权、专权、悍夷等征兆,除了以上的原因,其它就是细枝末节。

在崇祯继位之际,魏忠贤就是官宦夺权,把持朝政,且在魏忠贤倒台后,底下文武百官结党营私,其中文官中就有东林党。崇祯就算除去了魏忠贤,在朝堂中话语权,仅有三四分而已,只是因皇帝的身份,在名义上占据主导而已。

后宫干政,在崇祯继位前也并非没有,这方面就不细说了,因为崇祯不好色,没有出现这方面问题。但也侧面说明,这个时期依旧还有权臣,加上悍夷,也就是后金、蒙古等少数民族,势力非常强大,可谓是内忧外患。

最可惜的亡国之君(讨论谁是亡国之君已无意义)(5)

据说明朝末年,还非常凑巧的是小冰河时代,天灾人祸自不必说,不是当事人很难明白,其中的难处和痛苦。当时的环境非常复杂,导致明朝灭亡的因素也很多,也许因为如此,崇祯的性格才会如此复杂。

按实际情况出发,在有关崇祯的史料中,其实可以发现,他已经尽忠尽职,只是因为能力平庸,加上百官权力过大,多方势力互相争斗,他对手下官员并不信任,最终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导致祸事发生,在后人口中变成无能。

最可惜的亡国之君(讨论谁是亡国之君已无意义)(6)

其实,在很多方面已经证明,崇祯非是亡国之君,且京城被攻破后,建立了南明政权,所以这个皇帝只是有些可怜而已。只是更可怜的是,当时的老百姓,不但被卷入战火之中,同时让满清得到统治权,让汉人生存受到压迫。

崇祯是否亡国之君,如今已经没什么好讨论的,反而是满清入主中原后,骄傲自大,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让许多方面的发展苗头被掐灭,导致中原大地,成了列强眼中的肥肉,更让人扼腕叹息,遗憾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