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穷,生命无穷,艺术的境界亦无穷。艺术之无穷,不是无根的木,浮水的萍,而是由心灵与生命的浩渺成就。如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写:“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艺术与生命的交汇在生活。本期“读书”版致敬这些人、这些书、这些做书的人。年度人物王世襄是艺术大家也是生活大师,他的生活是高度艺术化的生活;年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致力于采撷艺术精华,丰富读者生活;五本年度好书或有沉静之美,或有思辨之奇,共同陶冶着我们的生活与人生。

让我们来一次书海漫步吧,以艺术与生活为话题,采一朵小花,发些许幽思。

——编 者

10首笑死人的古诗(无边光景一时新)(1)

人物

王世襄:老大京华辑逸文

张 荷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

王世襄先生生前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但今天的人们更怀念下面这些身份中的他——放鸽家、斗虫家、驯鹰家、养狗家、摔跤家、烹饪家、美食家、书法家、诗词家、明式家具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一句话,“中国第一玩家”。王世襄的学问和成就,看似是玩出来的,其实不然。翻译大家杨宪益曾作诗称赞他:“名士风流天下闻,方言苍泳寄情深。少年燕市称玩主,老大京华辑逸文。”

新世纪之初,王世襄的《锦灰堆》系列、《明式家具研究》《自珍集》及其夫人袁荃猷的《游刃集》先后在三联书店出版。被称为“奇书”的《锦灰堆》出版后一纸风行,成为从事收藏和鉴赏者的必读书,半年内重印4次。那时出版的《锦灰堆》共三卷,一二卷收集了作者在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计105篇,第三卷则以手书影印的形式选收了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全书计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爱不释手。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其所收的105篇文章分为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12类。其涉及面之广,在个人的自选集类书籍中极为罕见。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仙逝。随着王世襄的辞世,他的研究及学问,即将成为真正的绝学。他一生著作繁多,但其著作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版的,许多著作或因印数少,或因价格高,或因时间长,读者已经很难见到。王世襄夫妇是三联书店的老朋友,三联书店理应为这样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做点事情,于是,启动了《王世襄集》的出版工作。

编辑《王世襄集》时,为力求这套书能囊括王世襄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我们最终选定《明式家具研究》《髹饰录解说》《中国古代漆器》《竹刻艺术》《说葫芦》《明代鸽经 清宫鸽谱》《蟋蟀谱集成》《中国画论研究》《自珍集》和《锦灰堆》(合编本)10部作品。10部著作堪称各方面研究的代表之作,集中展现了王世襄的学问与人生。就每一种书稿而言,不仅体例不一,写作出版时间不一,甚至同一类或相似、相同内容常常在几本书中都可见到,甚至在文字上也有出入的地方。我们尽量保存著作的原貌,保持各部书稿内容的完整,同时尽量减少内容的重复,并对有冲突的内容进行判断、认定,避免相互间的矛盾。对于所收之书,绝不照搬翻印,不仅重新梳理、重新编辑,有些还做了整理工作。

经过近4年的努力,10种14卷本的《王世襄集》终于出版。许多学者、专家给予关注和好评,收藏家马未都说:“《王世襄集》全面展示了王世襄先生一生的研究成果,多层面地将中国文物国宝级作品及一般小品展示出来,充分地显示了王老的学术风格。” 2015年,《王世襄集》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期待《王世襄集》的出版,能将这些代表中华文化并被称为“绝学”的学问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如此,这些几近被人忘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而成为有生命的延续。

出版社

阅读,让艺术亲近生活

高秀芹 (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

阅读艺术图书是我们触摸艺术的一种方式。艺术离我们的生活很近,生活因亲近艺术而富有质感。艺术就在我们的目光里、感受里、每一天的生活里。

今年出版的艺术类图书中,艺术家关于创作及生活的书占有不小的比例。画家刘小东的《一公分:刘小东日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最为走心的一本。2013年,刘小东旅行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创作的每幅画都由两张画布构成,而两张画布之间刚好是一公分的距离。他以此暗喻难以愈合的巴以关系,并由此及彼,延伸至生活中那些不同层面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书名取意“一公分”,正是传达弥补诸多人世间“一公分”距离的努力与坚守。

日本先锋艺术家小野洋子的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是约翰·列侬的妻子。她在《想象你是一颗飞翔的种子》(新星出版社)中,把自己“艺术家”的光芒发散到极致。她以打破惯常思维、向现有秩序提出挑战为艺术理念,在这本书中呈现了100幅自绘的点描画,100首想象力十足的诗,并配以100种让人深省的思维训练。她以“先锋”的方式,把生活映画为艺术,也给时下流行的“创意”一词,赋予了野蛮生长的内涵。

最近几年,随着公众参与博物馆公共教育与观展热情的不断提高,与博物馆展览相关的图书也不似之前那般“阳春白雪”了。今年故宫最有文化影响力的展览当属《清明上河图》原作展出。相关图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年末,北大出版社刚出版的《如何读中国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导览》,则是一种“细节阅读”的类型。这本书通过原色复现多幅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罕见中国书画,加上该馆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对诸多画作的解读,为绘画爱好者提供了与画作对话、与历史对话的一种正途。

今年,艺术理论图书的亮点在于外版书。比如三联书店“开放艺术史丛书”中的《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作者是英国著名美术史家柯律格,他用社会文化理论,由明代被有闲阶级把玩、鉴赏、消费的所谓“多余之物”,如绘画、书法、瓷器、玉雕等,延伸至明代物质文化,并以此引入艺术史。从这些“物”的被接受史,观看晚明社会。

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备受市场欢迎的电影书,则多为专业水准的“硬通货”。其中较为重要的,便是那本总括性的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所撰写的《世界电影史》。中文版完美地还原了原版厚重、全面,又极具智识洞见的风貌,成为对电影有兴趣的读者的必备读物。新版《看电影的艺术》是一本教会大家“看门道”的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在操作、理论和普通欣赏层面的知识、技巧和方法。两本书在今年依然受到读者的欢迎。可惜的是,今年国内学者所撰写的电影学术著作多为应景应制的“产业分析”。只有戴锦华的自选集《昨日之岛》最能让人眼前一亮。戴锦华以历史和文化纵深书写当下电影情态,她是国内目前最勤于也最善于思考电影与现实关系的知识分子,她的反思是令我们清醒前行的动力。

图书

《艺术的故事》

思之清正 言之流畅

范景中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贡布里希说,本书是为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而写,全书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就是把话讲得听起来外行也决不高深其词。他是语言的大师,从小就迷上了语言的创造性,一生都在思考语言的问题。毕竟,美术史的历史也是寻求语言表达的历史。《艺术的故事》主旨是寻求新的表达方式,是“用朴素的语言重新讲述艺术发展史”,理论的深度就在不露声色的笔致中徐徐而出,好似:一切清晰的事物都暗含深意,而暗含深意的事物都很清晰。

作者以浅显的言辞写深大道阔的意境,又以谦厚的善心把沉睡的大师为全世界唤起。他讲述的是故事,可是技术史、观念史、形式史、主题史、艺术家形象变化史熔为一炉,如同难以匹敌的思想之旅。他笔下的脉络环环相生,络络相续,建起的结构简单又清纯,有着蓝天下白色大理石神庙的美。这样,故事又成了一件艺术品。这也许就是它堪为后世所法的造诣。

《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除了意会 亦可言传

黄小峰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此书由解读画作的思路及运用历史材料之方法,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史研究之可能。

此书由考订作者及其生平事略为始,扩至作品绘制的时间地点、作品内容、当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创作动机与目的,以及作品之政治效果与艺术影响,对画作具有完整一体的认识。通过爬梳画中透露的讯息,考订画作绘制的时代;绘制与原作相应的航拍图,并制成城市交通图与当年地图相合对,可推知《清明上河图》所画是开封实情而非实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作者欲陈述东京繁华景象之外的意涵。本画虽以清明为题,却省去更多当日热闹的活动,集中表现社会问题,如惊马闯郊市、慵懒的递铺士卒等,参照史料中当时文人上书的内容,以上事件确实为北宋末年之社会常态,城市管理懈怠、商税沉重、军中饮酒成风。从而可以推断,画家揭示种种弊病和危机,希望国家获得治疗,藉此曲谏徽宗。将以上观点,与北宋由文谏传统延伸而出的画谏、诗谏、剧谏等现象并论,得以充分地还原《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动机与政治效果。

《故宫营造》

人故书新 遗响清越

白建新 (故宫博物院编审)

《故宫营造》一书,专业读者从中可以得到启发,普通读者也可以轻松阅读,扩展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多以建筑类型和沿革为主干。单士元的明清宫廷建筑史研究不限于此,他对营造过程、匠役制度和建筑材料的来源颇为重视。《腐败的营建制度——明代政治缩影》是其中代表作品。读后可知,明清以来,紫禁城维护修缮历经三变。初为明廷皇室官督官工,中叶以后,渐行“买办收购”。到清室定鼎,遂以内府采买为制。这一睿识,在前后三个版本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均未见。

对于一般读者,《元宫毁于何时》《明代营建北京的四个时期》《清代改变明宫对称格局》《紫禁城七说》数篇,读后可知北京宫廷的大致沿革。《故宫史话》一篇,是20世纪60年代吴晗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的单行子目。《故宫内廷》《太和门和三大殿》《文华殿和武英殿》《文渊阁》《故宫南三所考》《乾隆花园》等篇目,是作者早年介绍明清故宫不同建筑单体功能与沿革的普及知识文章。今天读来,仍有澄清事实、解惑释疑之效。

单士元文字风格平实朴素,映衬出作者的平民底色。以此文风,观照当下动辄掺入英文冠词、虚词等文字,深感现代汉语言文字有必要提倡纯净。

《上海字记》

照映字脉 致敬历史

吕敬人 (清华大学教授)

上海设计家姜庆共长期从事平面设计,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收藏了大批从20世纪初民国时期到现在、不同载体上应用的各类字体印刷物。无论新闻书刊还是商业产品,均展现了上世纪随时代变化而呈现不同特色的中国文字百年世界。由此,他编著成了这本《上海字记》。书中展现了随着印刷技术的演变,从字体书写到印刷手段,以及字体、字形、用途的变化,映衬着文字功能和造字审美的变迁,同时反映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时代进程的轨迹。这是姜庆共多年研究的重要成果,虽属上海地域性文字的展示,但作为中国近代印刷和出版的摇篮地,这些文字家喻户晓,成为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视觉符号,是社会发展的时代缩影和中国平面设计史进程的佐证。

今天我们对文字心存多少敬畏?电子时代让我们获取文字太轻松,太简易。但过去不是,文字需要书写,耗费很多智者遣字造句,古人通过木板雕刻,把文字刷印在纸张上再形成一本书,所以人们对文字由衷敬畏。汉字是记载中华文明生命体的细胞,中国汉字是世界仅存并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具有非凡的表现力和内在的力量。《上海字记》,让我们重拾对文字的敬畏之心。

《戏剧在美国的衰落》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刘 恪 (作家)

全球化时代,美国的文化艺术几乎在所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为何单单在戏剧上例外?作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历时4年,在美国全境进行了几百次的访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由此解剖美国戏剧衰落的现象,并追踪其原因。

美国戏剧自20世纪50年代起奇迹般地振兴,此后经受了商业戏剧的冲击、文化战争的劫持,尤其是来自好莱坞的电影电视的挑战。戏剧作为美国文化的基石经受了巨大考验,它一直在顽强抗争,直到20世纪80年代陷入灭顶之灾,其中兴与衰落充满了悖论。美国戏剧采用编、导、演三级精英模式,“精英”二字便是它的短板;采用高票价制,商业竞争便制约了它的发展;戏剧由院线制走向流动,既增加了它的观众又减少了它的观众;工会垄断是戏剧行业经济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既为戏剧保留了高水平的专业性,又不可否认地增加了生产成本。总之,体制给予了戏剧刺激生产的优先权,又不可避免地导致它的衰落。但美国戏剧的优势是,在衰落之时又奇迹般地重生,成为世界戏剧业的一面镜子,提供了绝妙的反思。

版式设计、人物速写:蔡华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