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假,凉爽的川西高原,是不少人的首选。但高原反应,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潜在危险因素。

一周前,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连续接诊两名高原反应患者,其中一名因感到不适后迅速下海拔,从甘孜州抵达雅安后,症状就明显好转。另一名6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在海拔4000余米的“天空之城”理塘被发现时,已经出现了意识障碍。经过一周的治疗,情况好转,目前在医院普通病房,继续接受高压氧治疗。

海拔高度3000对高血压的影响(川西高原游出现脑水肿)(1)

理塘县格聂之眼 张直 摄

川西高原游,高反脑水肿被紧急送医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荣霞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一周前,急诊科连续接诊了两名男性患者,均是到川西旅游发生高原反应,被紧急送到医院的。

60多岁的外地游客张先生(化名),一直生活在低海拔的平原城市,一周前,前往甘孜州旅游,在抵达理塘、入住客栈后次日,被老板发现晕倒在房间,怎么喊也喊不醒,被紧急送到当地医院。

“在康定的医院做了初步治疗后,转诊过来。”荣霞说,转诊时,患者仍然处于昏睡状态,“大声喊,他会睁一下眼,但是很快又睡过去。”医生推测,在进入高原后,患者应该经历了头痛、头晕等症状,但没有引起重视,自行去休息了,直到第二天昏迷被发现,此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高原脑水肿。

在经过一周的高压氧等治疗后,患者逐渐清醒,“现在还有一点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的表现。”

荣霞表示,目前,患者在普通病房继续接受治疗。

另一名患者李先生(化名)病情较轻,是在急诊门诊就诊的。“患者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耳鸣、恶心、呕吐等不适后,就迅速返程,下达雅安后,大部分症状得到了缓解。就诊的时候还有些头痛。”荣霞说,李先生接受了高压氧治疗后,症状消失。

为什么会出现高反,超过这个海拔需注意

什么是高原反应?人在短时间内从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高于2500米地区,低压低氧环境触发人体颈动脉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短时间内血管活性物质、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致使肺过度换气和钠水潴留,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脑血流量显著增高等一系列急性高原病综合征,俗称“高原反应”。

“海拔2500米,也并不是绝对值,有的人在海拔2000米的时候,也可能出现高原反应。”荣霞说,这和基础海拔、即平时生活的海拔高度有关,比如一个平时生活在接近海平面的人,和一个人常年生活在高海拔、或者经常到高海拔地区的人,一起到海拔3500米的高度,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出现较为严重的高原型肺水肿、脑水肿,一般都是在2500米以上。

如何理解人体颈动脉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荣霞解释,这个“感受器”位于人体颈部双侧的动脉位置,从医学上说,这是一个人体的反馈作用机制。当人进入高原后,低压低氧的环境,会导致身体血氧、压力发生变化,“化学压力感受器”在发现人体的变化后,判断人体正处于危险状态,给大脑释放“自救模式”信号,通过内分泌系统调节,造成人体血容量增多,人体就会感觉到头痛、恶心等,甚至进一步导致脑水肿、肺水肿的情况。

高原反应的表现可以分为急性高山病(高原型脑水肿为其重度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高原型肺水肿。

“轻度头痛,加上出现了恶心、呕吐、乏力、疲倦、眩晕症状中的一种及以上表现,可以判断为轻度的急性高山病。”荣霞解释说,中重度的高山病,主要是症状程度加重,难以耐受。

若出现“脑水肿”,患者就会有意识、精神行为的改变及脑病体征出现,“比如喷射性呕吐,嗜睡、昏迷,步态不稳等。”荣霞说,高原型肺水肿主要是因为肺动脉充血、压力增高、肺泡水肿,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心慌、胸闷、口唇青紫,氧饱和度下降等。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等严重的高原反应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将危及生命。

高反了怎么办?

有条件的最快速度下撤到低海拔地区

高反了怎么办?

荣霞解释说,出现高原反应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过快的行进速度,海拔升高,身体尚未适应。

例如,假设目的地海拔为2800米,可以在海拔1400米左右休息一晚进行适应。若因地形或者其他现实问题无法实现,则应尽可能降低睡觉时的海拔。“高原行进,往往伴随疲劳、脱水和寒冷,夜间睡眠是人体机能恢复的关键时机,休息时长时间处于严重低压低氧环境非常危险。”荣霞说,当海拔>3000米行进时,每晚睡觉时,海拔提升尽量不要超过500m,每行进3-4天,可停止上升,休息1天适应。

既往有高反病史,目标海拔过高或提升过快,无足够的休息适应时间是高反出现的关键因素,但近期身体状态欠佳,伴随呼吸道感染,恶劣天气等可明显增加高反发生率。

出现高原反应后,迅速下海拔是所有治疗中最关键的一环,有条件的,应尽量撤离到低海拔地区。若症状轻微或者需高原作业等无法下撤的人员可采取吸氧、药物治疗、可移动高压氧舱等治疗,症状缓解后再考虑行进。既往有高原脑水肿、肺水肿病史,有发生高原反应中、高危危险因素的人群可使用药物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提前吸氧或者高压氧治疗,对高反并没有预防作用。而随处可见的非医用小罐氧等短程吸氧,对高反的缓解作用也不明显,因此最好是采用可携带医用氧气袋或钢瓶氧,一旦出现症状可在下海拔的同时采取鼻导管或者面罩持续吸氧。

若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则需要下低海拔、吸氧、就近就医同时进行。若患者出现昏迷,则将其头偏向一侧,降低呕吐误吸风险。若当地医院无条件诊治,则最好通过120转诊,提高安全系数。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编辑 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海拔高度3000对高血压的影响(川西高原游出现脑水肿)(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