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比干有难,姜子牙送出一个锦囊妙策后,为何不再出手相救他?

姜子牙接到师父元始天尊的“封神榜”大任时,商朝的宰相、纣王的皇叔比干,正在亨通之时。

在昆仑山玉虚宫学道40年,下山后的姜子牙,却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封神演义》里,元始天尊只是告诉姜子牙要下山辅佐有道明君,却也没说具体是谁。

下山后的姜子牙来到朝歌后,在结义的兄弟宋义人帮助下,连续做了几次生意,却并不如意,干啥啥不成。

还好,姜子牙用所学的道学为人指点迷津,天作巧合的遇到了商朝忠臣比干。

姜子牙最后怎么没有救比干(姜子牙送出一个锦囊妙策后)(1)

“源易缘”注意到,那时,姜子牙只是普通人一个,而比干是朝中重臣。即使姜子牙有心想结交比干,人家也不一定愿意。

姜子牙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人生中的第一位贤达贵人的赏识呢?

《封神演义》里,在朝歌预测颇有名气的姜子牙,却遇到了玉石琵琶精的试探。

姜子牙识得妖精本象后,运法力将其钉住。旁人不知真相,还以为是子牙老不正经,贪恋女色,非礼女性。

动又动不得,放也不能放!姜子牙便用紫石砚台,向琵琶精的脑门打去,将琵琶精打死。

众人见姜子牙又打死了妖精,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更是不分好歹的不放姜子牙走。

正在此时,亚相比干恰好路过此地,待姜子牙说明真情后,自己也分辨不清,于是将子牙带到商纣王的面前。

最终,姜子牙用熊熊三昧真火,足足烧了两个小时,才炼出了琵琶精的真形,这才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同时,姜子牙还因此得到了司天监的官职。

姜子牙最后怎么没有救比干(姜子牙送出一个锦囊妙策后)(2)

然而,姜子牙认识忠臣比干,只是成功的第一步。两人又是怎样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呢?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源易缘”注意到,在后来的短暂同朝为官中,姜子牙和比干两人都是一心为国,敢于忠言直谏纣王的人。

子牙对比干的为人,特别是他的忠言直谏耿直无畏精神,很是敬佩。就想进入比干的核心朋友圈。

但比干也不是什么样的朋友都愿意交往。

当姜子牙他知道比干的藏书很多后,就以借书的名义接近了比干。

同时,他一晚上用棉捻点火、过目不忘的方式,一晚上几乎读完了所有的藏书。

比干于是进一步发现了姜子牙这个人才。并与他促膝长谈,此后两人成为了挚交。

“子牙读书快如神,拆书点捻破万本;一楼珍藏派用场,得友一人值万金。”

相传,比干还特意写了这首诗,来夸赞姜子牙。

姜子牙最后怎么没有救比干(姜子牙送出一个锦囊妙策后)(3)

两人既成各己,姜子牙看到忠臣梅伯遭炮烙,箕子被收监失去自由后,自己也心灰意冷,还特别的叮嘱比干,要保护自己。

“源易缘”通读《封神演义》发现,在原著第17回,“蘧駪夫求贤问业,马纯上仗义疏财”一节中,姜子牙在辞官离开朝歌隐居磻溪前,曾交给比干一柬贴,告诉比干遭剖心后不要说一句话,才能确保无虞。

在妲己的迷惑迫害下,纣王后将比干的七窍玲珑心剖开。比干听从姜子牙的良策,离开宫廷,一言不发。

直到看见一妇人在叫卖无心菜,就问了一句:散无心能活,人无心能不能活?

听到妇人“不能”的回答后,当场跌下马来,血染尘埃。

俗话说:“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

有人或会觉得,为何姜子牙预测出比干有此劫难,而只交给他一策后,不再出手相助?

“源易缘”留心注意到,其实,姜子牙也有难言之隐,迫不得已之时。原因有三:

一、逆境之时,只能自保

姜子牙交给比干锦囊妙计后,姜子牙就处于逆境,被商纣王在全国范围内通缉着。

此时的姜子牙犹如泥菩萨过河,只得自保,退隐西岐磻溪。

比干遇害后,姜子牙肯定知道,但也无能为力。

二、大势所趋,人力能改

商纣王用淫秽之诗,调戏了上古正神女娲娘娘后。

当时女娲娘娘也想给纣王当场报应。可在前往朝歌的途中,就遇到了冲天的红光阻挡云路。

女娲娘娘知道纣王尚不该绝,也不能逆天行事,只待从长计议。

姜子牙最后怎么没有救比干(姜子牙送出一个锦囊妙策后)(4)

元始天尊的弟子、终南山云中子,也想在妲己未成气候之前,清除朝歌中的妖气。

可他努力之后,却也无功而返。均因天道难违!

而姜子牙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吧!

三、榜上有名,天命难违

子牙不是不想救比干挚友,可是他不能扭转乾坤。

持有元始天尊赐给他的“封神榜”,他也应该知道,比干是榜上有名的神仙。

但比干曾助于姜子牙,且是一国之栋梁、一国之忠臣,于是他就送给了比干一个可以求生的好办法。

只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三人钦定好的名单,又怎会岂因姜子牙的一个慈悲心,就改变了呢?

比干命数已定,最终躲过了初一,没能躲过十五。

而在磻溪垂钓中的姜子牙,有心再助,却也只得袖手一观。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万般皆自土,各自等时来。”

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参考资料:《封神演义》、《姜子牙传》、《中国通史》、《中国神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