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苏士伊

上期视频中我们讲到了扬州城市的来源与地缘,这一城市的兴衰与大运河的中段--邗沟密切相关。而邗沟的北端淮安,在“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下,更能展现交通变化对一个城市的影响。

淮安大运河人文历史资料(襟吴带楚东南一州)(1)

淮安地区古称淮阴,我国古代地名以山北水南为“阴”,如华阴位于华山以北,江阴位于长江以南,淮阴即是淮河以南。

但是观察地图我们可以发现,淮安地处淮河入海水道以北,分明是淮阳,怎么会是淮阴呢。其实在现在淮安市区的北部有一段被称为“废黄河”的河流,从泗阳、淮安、涟水,直到盐城的云梯关,这才是原先淮河入海的故道。

淮安大运河人文历史资料(襟吴带楚东南一州)(2)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南堤决口,侵占了淮河的入海通道,到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改道向北,这数百年间淮河下游河道淤塞,在淮安西侧形成洪泽湖,淮河汇入洪泽湖后无法直接入海。

民国花园口决堤更是形成广大的黄泛区,这些河道变化将江淮地区的自然河道搅乱,每遇大水年份,极易引发洪水灾害,严重制约社会生产。我们现在看到的位于淮安南部的“淮河入海通道”,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建设完成的。

淮安大运河人文历史资料(襟吴带楚东南一州)(3)

河流的反复变化也重塑了江淮地区的湖泊,在宋元以前,现在的洪泽湖、高邮湖都只是零星分布的几个较小的湖泊。而在宝应、建湖之间有一片面积广阔的射阳湖,这也是古邗沟的组成部分。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伐中原,从扬州引导长江转向东北,经过射阳湖等湖泊后在古末口汇入淮水,把江淮连接起来。

淮安大运河人文历史资料(襟吴带楚东南一州)(4)

淮安相较扬州,更靠近中原腹地,建城历史要更早些。邗沟开凿以前,南船北上需要由长江入黄海,再从云梯关溯淮而上至泗口,向北再由泗水通达齐鲁,向西可由涡、颖等水连接中原。所以早在春秋沿淮就有市镇聚集,秦统一六国后,在这里设立淮阴县,县治所设在甘罗城,这也是淮阴侯韩信的家乡。

现在的淮安市区建城历史就比较短了,淮安在西晋以前长期属于古射阳县(今宝应县射阳镇,非射阳县),南北朝时期因战略位置重要,在这里设立了山阳郡并开始筑城。南朝齐始称淮安,隋初改为楚州,逐步形成淮安州(府)附郭山阳县的区划体系。

淮安大运河人文历史资料(襟吴带楚东南一州)(5)

了解淮安的建设历史,有助于理解淮安在地区地缘中的重要性。淮阴-淮安的这种通达的交通条件首先带来的就是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如果说扬州是“守江必守淮”的后方基地,那淮安就是南北双方冲突对峙的前沿阵地。

以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历史来说明,淮安地区几乎都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这一时期沿淮共有五个军事重镇,分别是合肥、寿春(今淮南市寿县)、盱眙、淮阴和角城(今宿迁市泗阳县附近),其中盱眙、淮阴、角城都在淮安地区内,可以说是“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饰运无阻”的要塞之地。

淮安大运河人文历史资料(襟吴带楚东南一州)(6)

在整个南北朝时期,北朝曾经多次越过淮河占领寿春、合肥,但是淮阴、盱眙却像钉子一样扎在南征敌人的背后,这与淮安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坚固的城池密不可分。

淮安城是在多次修建中逐步形成的,包括旧城、新城和夹城三部分。城市的主要部分称旧城,建于东晋,其后进行多次修葺,位置基本未变。元末明初旧城破败,在旧城以北一里处新修筑了一座城镇。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寇入侵,在新城、旧城之间又加筑了两道城墙,把这一部分称为联城,又称夹城,这里现在是周总理的纪念馆。

淮安大运河人文历史资料(襟吴带楚东南一州)(7)

淮安旧城的中心有一所中国漕运博物馆,这里是明清时期的漕运总督署,见证着淮安的百年漕运史。不过同一时期,更为耀眼的却是淮安北侧的清江浦。

明初以前,南北往来船只一般是在淮安新城进行转运,但是这一段水流迅急,需要纤夫牵引。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平江伯陈瑄开凿二十里河渠,命名为清江浦,将水导入淮河,提高了船只运输能力,使得漕船可以直达黄河。自此清江浦逐步代替了淮安城的漕船转运功能,成为繁荣的市镇。

淮安大运河人文历史资料(襟吴带楚东南一州)(8)

清代开凿中运河,彻底结束借黄河行运时代,并建成了黄、淮、运交汇枢纽,改善漕运条件,可以让所有南北航运都在淮阴调换车船。商旅云集,城市繁荣,人口一度超过了50万,两淮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

淮安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但是在近代开始出现迅速衰落的势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不断对中国倾销商品,廉价的海轮运输代替了复杂的运河运输。清政府在上海设海运总局,也转而使用海运,到1850年,漕运粮食不足海运粮的十分之一。

1855年,黄河改道从山东境内入海,同时淮河河床升高,改变了两淮的水文条件,漕运逐渐停止。淮安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1912年津浦铁路的通车,这条铁路它北起天津,经过德州、济南、泰安、徐州、蚌埠等城市,连接南京浦口。从此南北铁路运输代替了水路运输,淮阴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商业衰退,人口减少从具有全国影响的运河转运枢纽口岸金额工商重镇衰落为淮北一个普通农产品集散中心,成为近代衰落城市的典型。

淮安大运河人文历史资料(襟吴带楚东南一州)(9)


参考资料

[1]江苏省水利厅网.江苏的流域划分[EB/OL].2020-09-10.

http://jssslt.jiangsu.gov.cn/art/2020/9/10/art_80216_9499025.html.

[2]中国考古网.春秋至隋代邗沟早期运道变迁[EB/OL].2017-10-19.

http://www.kaogu.cn/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qita/2017/1019/59846.html.

[3]文史淮安网.秦汉时期的淮安[EB/OL].2014-06-19.http://www.wshuaian.org/show.asp?id=699

[4]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6-128.

[5]倪明,朱春阳.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古城空间演化历程[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02):33-36.

[6]李倩,程杰,徐业龙.淮安运河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和价值评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05):679-685.

[7]尹钧科.从漕运与北京的关系看淮安城的历史地位[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02):6-8.

[8]郭黎安.六朝建都与军事重镇的分布[J].中国史研究,1999(04):7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