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叫《城南旧事》的老电影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人都被电影里表现的精美和谐的老北京的生活画面,可爱的小女孩儿英子以及浅显却深刻的道理所吸引。

这部电影最突出的地方是通过小女孩儿英子天真的、不谙世事的目光表现出那个时代缩影下,许多个家庭无可奈何的人生悲剧。

英子这一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她的干净懵懂,更是因为她的样子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天真的样子。而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实际上有着自叙传色彩,英子的原型就是台湾文学的地母——林海音。

城南旧事中小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城南旧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1)

林海音

二十五年的北京生活

台湾作家林海音于1918年在日本大阪出生。林家的祖籍在广东蕉岭,虽然家族里还是有人回乡祭祖,但林家已经在台湾扎根七代之久了,早已是地地道道的台湾人。

1918年,在母亲肚子里的林海音跟着爸爸妈妈飘洋过海来到日本大阪。在大阪市中心,林海音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卖网球拍的店铺。奈何林爸爸没有经商头脑,在林海音三岁的时候,一家人只好又回到台湾的家。

那个时候,台湾正处在水深火热的状态下,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大力推行殖民教育,试图奴化台湾民众。一些有志青年无法忍受这样的统治,纷纷去往大陆。

从小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爸爸林焕文,心中有着深沉的中国情结,再加上他又成为了一名教师,每天说的、教的、做的都是符合中国儒家精神的事情,更是无法忍受这样的境遇。

于是他也像众多台湾青年一样跑到了北京谋差事,在北京安顿下来之后,林爸爸便将林海音母女一同接了过来。这一年,是1923年的3月,也是林海音童年记忆开始的时候。

城南旧事中小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城南旧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2)

在北京的时光

在短短的几年里,她从台湾去往日本,又从日本回到台湾,在海上来来去去,她或许不记得她的这些漫长的旅程,但是北京城的生活映入她的眼帘,她开始记住新帘子胡同,开始记住虎坊桥,开始记住西交民巷,最后记住了她长达25年的北京生活。

四岁的林海音刚刚来到北京的时候,身上还有着日本文化的气息,她穿着日本的花布和服在客栈门口看街景,虽然一句北京话都不会说,但由于正处于可爱的年纪,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喜欢逗逗她,故意调侃她身上的和服。

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四岁的林海音对于陌生的环境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适,她很快地就融入了北京的生活。

尤其是在爸爸林焕文获得了一份北京邮政总局的工作,他们也从客栈搬到了北京的椿树上二条胡同之后,她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北京小姑娘:穿着打扮是北京姑娘的样子,喜欢喝豆汁儿,吃涮羊肉,还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

胡同不愧是北京生活气息最浓厚的地方,在这里,林海音身上的北京味儿越来越浓厚。

城南旧事中小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城南旧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3)

老北京胡同

1930年,父亲林焕文在给由于从事抗战活动被捕的叔叔林炳文收尸后,身体急剧恶化,于第二年去世了。这也意味着13岁的林海音的童年的结束,她开始担负起身为一个长女、长姐的责任。

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林海音并没有进入大学深造,而是成为了《世界日报》的一名记者。也是在这里,她认识了她的丈夫夏承楹,两人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也是林海音新的北京生活的开启。

1948年,由于局势的变化和亲友的劝解,林海音告别了生活了25年的北京,返回台湾。

在这25年里,林海音度过了家庭一家十几口人的快乐时光,见证了北京不同胡同的风景,在这里读书升学,也在这里结婚生子,同时,也见证了家庭的重大变故。

但幸福的、不幸的记忆都让林海音珍爱无比,最终创作出来几十年来温暖人心的《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中小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城南旧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4)

年轻的林海音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哪怕是回了台湾数年以后,终究是有一种浓浓的“相思”萦绕在林海音的心头,那种相思叫大陆,叫北京。于是,1960年,林海音创作出了有着她浓浓乡情的被誉为“充满人间烟火气,并无半点功利心”的《城南旧事》。

作为一本带有自叙传色彩的书籍,主人公英子可以说是林海音的完全复刻。连“英子”这个名字也是源于林海音的原名“林含英”。

在《城南旧事》中,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林海音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北京城南见证了时代一次次的悲剧,也见证了林海音经历的悲欢离合。

惠安馆里因为死了情人,丢了孩子的疯女人秀贞的原型就是林海音小时候在新帘子胡同里看见的一个大姑娘。厚嘴唇的年轻人为了弟弟的学费而偷盗最终被警察抓走也是真实事件。

包括小英子的父亲也是根据林焕文为原型创作的。书中的父亲不顾风险跟进步青年来往,现实中的林焕文也是如此。书中的父亲因肺病而死,林焕文也是由于肺病而亡。

城南旧事中小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城南旧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5)

城南旧事

小英子和林海音的童年都是以父亲的死亡结束。“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长大了”。年少的英子眼睛里看到一次次的悲剧,经历了一次次的离别之后,她长大了。同样的,林海音也长大了。不同的是,小英子只在北京城南度过了童年,林海音在北京过了25年。

1983年,这本书被翻拍成电影,李叔同的《长亭外》与电影相得益彰,朴素的、纯美的感情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电影公映后,包揽各项大奖。《城南旧事》后来也被选入大陆的中学教材里。

北京城里的骆驼和骆驼的铃铛声构成了林海音最深刻的城南记忆,在电影中,这也成为了城南记忆的开端。林海音完全化身主人公小英子,通过小英子的所见所感来表达自己对北京城南的深沉眷念。

在对作品人物的塑造中,林海音的童年又回来了,她所见的城南景色和人物,永远被保存了下来。

无疑,《城南旧事》是被公认的乡愁文学力作,是林海音对台湾文学的贡献。但林海音对台湾文坛的贡献远不止如此。

城南旧事中小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城南旧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6)

电影《城南旧事》

祖母级人物

在初回到台湾之后,林海音与丈夫完全像两个外乡人一样面临着找房子、找工作的压力,甚至由于语言有差异,无法与台湾人顺利交流。

他们一边向人打听台湾的物价和生活,一边安顿一家老小,另外还要寻找工作的机会。最终,夏承楹担任了《国语日报》的总编和社长。林海音也迎来了她作为出版人、编辑和作家的后半生。

1953年,林海音成为《联合报》副刊的主编。在此后的十年里,林海音以相当敏锐的文学感知发掘了许多人才。不仅重视如林怀民、钟理和等台湾本土作家,还十分鼓励如杨逵、施翠峰这些在日据时期停笔的老作家的创作,为台湾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尽心竭力地搜罗人才,挖掘作品以外。这十年也是她重新与台湾故土建立的血脉联系的十年。

初回台湾时,台湾正在大力推行国语,由于时局的原因,大批大陆作家涌入到了台湾,而台湾本土作家由于写作水平、文学修养的局限,再加上与大陆作家有着明显的语言障碍,在文坛发表作品的机会一下子就被大陆作家抢夺了。

城南旧事中小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城南旧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7)

林海音

老一辈的作家由于长期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只用日语写作,而新生代的作家还不能流利地说国语,于是在刊物上发表作品的台湾本土作家一下子就少了许多。

林海音看到了台湾作家的困境,于是哪怕身处陌生的环境,她也不怕困难,不遗余力地用“北京式闽南语”来大力推广国语,这使得台湾文坛极大地摆脱了由于语言不通而阻碍文学创作的桎梏。

不可否认,几乎每个台湾作家都得到过她的恩惠,甚至许多台湾作家在她去世多年后提起她还是眼泛泪花。于是,林海音也理所当然地赢得了“台湾文学之母”的称号。

1963年,由于《联合报》副刊发表的一首名为《故事》的诗歌被当局怀疑有讽刺政治的嫌疑,林海音立刻辞职,而诗歌的作者则被捕入狱。辞职之后,林海音创办了名为《纯文学月刊》的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

此后,林海音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继续笔耕不辍,经由她出版的许多作品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两岸文坛。

1988年,林海音获得“终身成就奖”。2001年,因病逝世,享年83岁。

城南旧事中小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城南旧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8)

晚年的林海音

《城南旧事》在上映了37年以后,重新赢得年轻人的关注,电影精美的、宛如一幅油画的画面,小英子不谙世事的眼神和懵懂的话语,长亭外、古道边的歌声让这部表现人生悲剧和离别的电影充满了干净、纯粹之感。

唤起许多观影者对于他们自己童年的记忆,让许多观影者回忆起纯粹的童真,也让我们看到了作家林海音的才情、洁净的内心和她对于北京城南的浓浓乡愁。她是台湾文坛上一位祖母级的人物,也是离开北京城南的游子。

她是许多台湾作家的恩人,也是北京城南的胡同里的小姑娘。正是由于林海音的创作,才让我们看到北京城南的生活图卷,才让我们体会到乡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离开北京之后,她想念着城南,她离开之后,也有人还在想念着她。

当初《城南旧事》是她的慰藉,如今,《城南旧事》是我们的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