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于称谓是很讲究的,人在每个年龄段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不一样,从而古人给予了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更形象、诗意的表现了人们在哪个年龄段的特点。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古代对年龄的特殊称谓)(1)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襁褓亦写作“襁緥”、“襁保”、“繦緥”。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2至3岁称孩提。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古代对年龄的特殊称谓)(2)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称龆年。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古代对年龄的特殊称谓)(3)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典故: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12岁女子的代称和别称,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古代对年龄的特殊称谓)(4)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豆蔻年华: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该词语出自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古代对年龄的特殊称谓)(5)

16岁称碧玉年华也称作破瓜之年或者破瓜年华

解 释 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

出 处 唐·范虑《云溪友议·韦皋》:“独东川卢八座送一歌姬,未当破瓜之年亦以玉箫为好。”

示 例 宋·陆游《无题》诗:“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

20岁称桃李年华。未找到明确的出处和来历。不过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女子的年龄,不适合于描述男子。

24岁称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古代对年龄的特殊称谓)(6)

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出 处 《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古代对年龄的特殊称谓)(7)

男子20岁称弱冠之年。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也就是现在的成人礼。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谓之成人。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古代对年龄的特殊称谓)(8)

30岁称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汉语词语,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0岁称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bù huò zhī nián):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纪,现在多形容男子40岁。意思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古代对年龄的特殊称谓)(9)

50岁称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赵牧)特大中、咸通中敩(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耳顺,亦称作耳顺之年,耳顺的意思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或是清楚理解听到的话。今用耳顺或耳顺之年指人到了六十岁的年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代对于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古代对年龄的特殊称谓)(10)

70岁称古稀之年。古稀之年,指人到70岁的时候。

出 处: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80岁称杖朝之年。年龄的代称,指男子80岁,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出自《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耄耋之年: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这是古代对于每个年龄段的主要特征和表象,给予的不同称谓,用来更好的彰显这个年龄段人物的心思情怀。这只是一大部分称谓,并不全面。

你们又都在什么年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