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共三百六十九年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为止这一时期,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详细讲解?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三国两晋南北朝详细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详细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共三百六十九年。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为止。这一时期,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

东汉末年,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王朝的统治已名存实亡。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地方割据势力,经过不断争战,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各自统治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结束了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三国统治者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对促进社会转向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夺取魏的政权,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西晋王朝前后虽然只五十二年,但西晋的建立,在全国造成了一个短暂的和平、安定的环境,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公元316年,刘曜率领的匈奴军攻下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晋宗室司马睿于公元318年在长江以南的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大批汉族人民为逃避中原地区的战乱和杀戮,纷纷迁徙南下,不仅给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年间,尽管统治集团内部斗争频繁,又有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侵的威胁,但南方总的局面是相对和平、稳定的。因此,南方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

当时,入居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在中原地区和陕西地区形成割据政权,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北方长达一百三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史称“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时期,各族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施汉化政策,加速了本民族的发展。与此同时,各族人民在反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的斗争中,增进了彼此的联系和了解,从而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汉族为主体的,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潮流。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面对民族大融合的潮流,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魏统治近一百年,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接着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北方又重新统一。从北魏到北周一百九十五年间先后建立的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北朝。

东晋以后,南方在公元420年至589年的一百七十年里,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

南朝和北朝并存时期,史称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有所发展。洛阳、建康、江陵等政治军事中心地,同时也是商业贸易集中的城市。因长期战争而凋敝的北方经济,在北魏统一以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北魏后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在南北朝时期,宗教成为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佛教、道教盛行,佛寺和道观遍布各地。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帝位,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对峙局面,南北重新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是士族地主势力发展造成的。在分裂的情况下,士族地主垄断政权。早在曹魏时期开始建立的“九品中正制”,在两晋时期发展成巩固士族地主政治特权的有力工具。家世成为论品的唯一标准,因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在经济上,颁行品官占田和荫客制,以法令的形式肯定了官僚世族享有的经济特权,终于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士族门阀制度。在门阀士族的腐朽统治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西晋末年的各族人民起义,东晋的农民起义,以及南北朝时期南、北各族人民的起义,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的统治,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门阀士族逐渐走向没落。南朝时期不属于士族的庶族地主(一般地主,又叫寒人或寒门),在政治上逐渐显示了重要的作用。南朝以皇帝为中心的寒人当权集团,取代了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虽然不断遭到战乱的破坏和影响,但仍然继续得到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魏晋时有玄学和反玄学的斗争,南北朝时有崇佛与反佛的斗争。文学和艺术方面,诗、乐府民歌、音乐、文学批评都有重大发展;绘画、雕塑、书法艺术也大放光彩。自然科学方面,数学、天文、历法、医学和农学都取得突出成就。此外,在史学、地理学方面,也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而且还出现了许多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产生积极影响的名著。这些科学、文化成就,至今仍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绚丽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