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十大元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能如数家珍般的依次报出他们的名字,那么这十个人是如何选出来的呢?又是依据什么进行排名的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历史上谁当过大元帅?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谁当过大元帅(十大元帅排名是凭资历还是战功)

历史上谁当过大元帅

说起十大元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能如数家珍般的依次报出他们的名字,那么这十个人是如何选出来的呢?又是依据什么进行排名的呢?

纵观史册,夺取天下后论功行赏分封百官都是天下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笔者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一起回顾那个荡气回肠的时代。

一、十大元帅人选的确定

1955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确定元帅分为大元帅和元帅两个等级,这是我国参照苏联模式下建立的军衔制度。当时提出元帅的标准是: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领导战役军团作战,建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可以授予元帅军衔。按照这个标准大元帅必然是毛泽东主席,能够达到元帅标准的也不在少数,除去10个元帅外,其他如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粟裕等都是完全有资格评为元帅的。

(一)毛主席为何不肯当大元帅?

当时的毛泽东担任的职务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当时叫中革军委)国防委员会主席,对于一个熟知二十四史并有着几十年斗争经验的人来说,再加一个大元帅之衔也只是多了一份虚荣,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如果他请辞大元帅,一方面可以给党的领导干部带个好头,另一方面也便于当时授衔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他坚持不当这个大元帅。有了这个领头羊的效应,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纷纷表态不当元帅。这样一来给主持评衔工作的人员减轻了不少压力。

(二)地方工作人员不参加评衔,为何陈毅当了元帅?

毛主席建议:在地方工作的不评军衔为好。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按理也是不应该评衔元帅的。笔者认为,毛主席说的是“不评军衔为好”,并没有完全关闭地方工作人员评衔的大门,不搞一刀切,留有一定的余地,正是体现了毛主席的政治智慧。一是可以打消大部分转业到地方工作人员的念想,二是特殊情况、个别人员可以酌情考虑,而陈毅就是其中之一。

陈毅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井冈山时期担任过军委和前委书记,是工农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与叶挺、项英共同领导南方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由于叶挺和项英的牺牲,新四军方面的代表性人员就只剩下陈毅一人,如果陈毅不当元帅,解放军最高将领中就缺失了新四军这块,当然粟裕可以代表这块,此处暂且按下不表,下文再详细说明。这就相当于否定了新四军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要作用,这对稳定和团结党的领导干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最后周总理提议,毛主席敲板,陈毅可以当元帅,也必须当这个元帅。

(三)常胜将军粟裕为何没有当上元帅

粟裕在南昌起义是任警卫队班长,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的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红4军参谋长、红7军团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与陈毅一起领导南方新四军进行独立游击战争。解放战争中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其杰出的军事才华在解放战争中才开始大放光彩,先后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泰蒙、孟良崮战役,以及大城市攻坚战-济南战役,大兵团战役-淮海战役,为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单从军事才能上来说,粟裕担任元帅无可厚非,但是粟裕为人谨慎处事低调,他深知自己在老一辈革命者面前资历尚浅,所以主动上书中央请辞元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粟裕不仅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有超高的政治智慧,这是其一。其二是在粟裕指挥各场战役,不是副司令员就是代理司令员,一直没有正式当过一把手,虽然实际上都是他在指挥,但是前面一直挡着一个陈毅。当然中央如此布局也是一步妙招,这里就不延伸阐述了。所以不论按资历还是按山头,都只能是陈毅当元帅。

由此不难看出,十大元帅人员的确定主要从领导武装起义的军队缔造,红一、二、四方面军的代表性人物,八路军、新四军的指挥将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贡献等几方面来综合考虑的,充分顾全了革命道路上的各个阶段,均衡各方势力。同时我党是非常注重政治思想教育的,革命的成功也不能磨灭政工干部的贡献,所以最后加进了一位政工将领。

最终十大元帅名单在统筹考虑后正式出炉,他们依次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这十个人当中有八人都是红一方面军的将领,红二方面军只有贺龙一人,红四方面军只有徐向前一人。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当时的红一方面军是中央红军,其开展的斗争及作出的贡献也是最多的,在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任用一方面军将领也是最多的。红二方面军可圈可点的事件也不是太多,而红四方面军由于张国焘的因素,在后续的任用,甚至评衔或多或少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排名后面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

1、德高望重老大哥朱德

朱德是我军里将领的老大哥,他能做元帅的头把交椅,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只是凭老资格而已。他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参加云南新军,同年10月,参加云南响应武昌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1914年,调往云南边境驻防。先后担任营长、副团长、团长。1915年12月,率部赴昆明,次年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1917年7月,参加反对段祺瑞毁弃《临时约法》的护法战争,任滇军旅长。

他在革命道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时候,我们大都数将领都还没有走上革命的道路。1917年的时候,毛泽东还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彭德怀还刚入湘军当兵,林彪还在林家大院读私塾。而朱德这个时候已经是滇军旅长了。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是第一个在南昌领导大家打响我党武装革命斗争的第一枪,可以说是我军缔造者和创始人。

在第一次国共内战的红军时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总指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领导职务,剩下的九位元帅在当时几乎都是他的下属。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总指挥。在第二次国共内战的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由此可见,不管从资历、威望还是贡献,在我党我军里都是屈指可数的,他在军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性,所以元帅的头把交椅非他莫属,也是不会有任何争议的。

2、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彭德怀

彭大将军一直以勇猛、刚毅著称,是平江起义的主要领导者,红三军团的创始人。我军历史上大多数恶仗、苦仗基本上都是他指挥的。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副总指挥,虽然是副职,但是实际上八路军的各大战役都是他全权指挥的。解放战争中率领西北野战军不辱使命,完成对胡宗南的歼灭。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又给他添上浓重一笔。所以他位居第二也是名至实归的。

3、杰出的军事指挥家林彪

林彪单从战功上来评价,我军当中无人与之媲美。19岁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就开始展露其超凡的指挥能力,平型关一战又让八路军名扬中外,解放战争中又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南昌起义的时候他还是一个连长,从资历上比陈毅、刘伯承略逊一筹。笔者认为其能列入三甲,主要还是靠自己辉煌的战绩。出此之外,是从井冈山开始就是毛泽东忠实的追随者也是关键因素,古田会议上他力挺毛泽东战略方针,让他从此进入毛泽东的视野。

4、川中之龙刘伯承

刘伯承是继朱德之后参加革命最早的,早年便在川军中享有圣名。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红军时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参谋长,其职务还在彭德怀之上。抗日战争时期担任129师师长,职务又在彭德怀之下。解放战争中千里挺进大别山,为全国战场抢占了先机。比较可惜的是,淮海战役中与陈毅、邓小平一起主要起了协调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作用,实际的指挥都落在粟裕身上,其卓越的军事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刘伯承不管从革命的资历还是早期红军的职务都在彭德怀之上,按理他的排名应该还可以上升一两名。但是由于他的战略、战术、指挥方式受苏联影响比较大,曾被批判为教条主义。在解放战争中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只给他一个第四,也算马马虎虎说得过去。

5、两把菜刀起家的贺龙

贺龙和朱德、刘伯承一样也是都是早期参加革命,1925年就任川军第1师中将师长,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红军时期是红二方面军创立者主要领导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基本是虚职,没有实质性指挥战绩。列为十大元帅的第五主要是考虑深厚的资历和军队的缔造,也算合情合理。

6、诗人元帅陈毅

说起陈毅大家定能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的确陈毅是位诗人元帅。陈毅也是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但是他在军事才能上比较平凡,井冈山时期当过一段时间的军委书记,其主要作用是调解了朱毛对军委和前委之争,并没有发挥其他决定性的作用。抗日战争期间在南方打游击,也没用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战绩。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但是他福气比较好,手下有个能征善战的粟裕,给他的山头增添不少光彩。给他排在第六既是对新四军将领的一个安慰,也肯定其在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时期的贡献。

7、政工元帅罗荣桓

把罗荣桓排在第七位,笔者认为有点高抬了。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他基本上都是默默无闻,直到解放战争中,在四野与林彪搭档,才沾了不少光彩。或许是是为了体现我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吧。

8、文武双全徐向前

徐向前黄埔一期高材生,1925年参加过第一次东征,1927年入党,红军时期在鄂豫豫区域开展武装斗争,后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119师副师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理校长等职务。几乎没有指挥过什么重要战事,唯一一次单独指挥西路军以全军覆灭而告终,成了他人生的一大败笔。

解放战争中拿下了太原和临汾,也只是瓮中捉鳖,谈不上什么奇功伟业。把他放在第八位也是因为他是当年红四方面军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给广大红四方面军将领之的一个安慰。徐向前单从军事造诣来说也算佼佼者,但是她并非毛泽东嫡系将领,幸好在张国焘与中央分庭抗衡之际,果断支持毛泽东北上。虽然后面没有得到重用,但最后能排在元帅第八也算说得过去。

9、禀赋不凡聂荣臻

聂荣臻早年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负责政治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大革命时期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红军时期主要负责政治工作,长征途中与林彪搭档打头阵,抗日战争时期再次与林彪合作,任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配合林彪进行平津战役,可以说他一生的战绩都是沾了林彪的光。

虽然在战绩上不是那么突出,但是他在组织协调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在三大战役期间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主要负责四大野战军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人员输送,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党中央下达的任务。而当时的华北军区不属于任何一方野战军系列,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所以说也算是一个小山头。同时从遵义会议之后,一直以来他都是毛泽东的追随者,把她放在第九位也是符合实际情况。

10、参谋一生叶剑英

叶剑英和朱德一样也是云南讲武堂出生,早期也在黄埔军校任过职,领导了广州起义。但在其一生的军事生涯之中,没有放过,军队的一把手,基本上都是参谋长的职务。他最主要的功劳是在张国焘准备对毛泽东下手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阴谋,及时报告了毛泽东,挽救了党的革命事业。毛泽东评价他为:“关键时刻不含糊”。所以最后一把位置留给了他,也算对他突出贡献的一种肯定。

综上所述,十大元帅的排名综合考虑了革命资历、领导协调、战场功绩、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因素,总体上还是以客观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的。他们作出的贡献有些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有些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为我们只能敬仰和缅怀,是非功过留于后人细说。

以上述说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客观事实,不属于国家正史,仅供各位看官消遣娱乐之用。所有个人生平介绍来源于百度简介,如有出入请以国家党史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