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翻译古诗文句子时,很容易闹笑话。
把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翻译成:守着窗子,怎么只有我长得这么黑。
《马说》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在学生的笔下生生变成了“吃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就把它吃了”。
有人把《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很理性的一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成充满了感性的“我老婆漂亮,那是我自己的”!
文言文翻译的宗旨就是“字字落实”,也就是要给每一个字一个交代;还要通顺,合乎逻辑。在翻译的过程中,可采取保留、组词、调序或删除等方法。
翻译《鸿门宴》中的“沛公安在”一句,人名直接保留,“安”这里是疑问代词“哪里”,全句主语是“沛公”,谓语是动词“在”,宾语是“安”。“沛公安在”应该翻译为“沛公在哪里”,此句属于宾语前置句。
其实,翻译文言文最重要的不是这个那个方法,而是语境,只要读懂了文段的大意,就无需担心得不到分了。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题,都是要翻译两句话,每句话是5分,一般大意对了就可以得2到3分。
怕就怕,连大意都不知道,那就只有望文生义地“乱翻”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的名句。能选入课本的,自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们来看“望文生义”的学生是怎么翻译的。
“死去的是我的丈夫,不舍得白天黑夜”,好家伙,根本不通顺。
“死去的人很像我的丈夫,白天晚上都很像”,逻辑没问题,可是太废话。
“过去死去的人,早晚都赶着去死”,已经死了,还怎么死?
“死去的人如同还活着一样,不在晚上睡觉”,令人匪夷所思的表达,人死了会在白天睡觉吗?
“快要逝去的人,不舍得每一个日夜”,这句很顺口,也有深意,可是脱离了“子在川上”这个语境。
“斯夫离开了,我在这里等他,不管白天黑夜”,这不是要把孔子活活气活吗?
到底应该怎么翻译呢?
课文原句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是尊称,这里指孔子;川,河流,如“百川归海”;斯,代词“这”,如“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指河流;夫,助词,读fú,可用于句首、句中和句尾,如“人定胜天,信夫?”;舍,停止,如“锲而不舍”;昼,白天。
整句话直译为,“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也可以调整为“时间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要想文言文阅读得高分,主要要过两关。
一关是积累。将可能在初高中课内外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积累下来,不多,也就200来个。这时候,不需要语境,直接背诵,像记英语单词一样。比如“安”,记“哪里”“怎么”两个义项。
一关是多读。对课内的文章,要熟读成背,并且至少独立逐句翻译过一次;试卷上出现的课外文章,都是老师精挑细选的,是很难得的文言文本,也要熟读。
有一个学生,他把做过的所有课外文言文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上,并经常拿出来读一读。高中三年下来,他有了一个专门的文言文笔记本。别人做文言文阅读无从下笔,他却基本不丢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