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和”品牌创始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企业几经传承和演变,于2009年设立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致和),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已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致和有腐乳、料酒、花色酱、调料、香油、芝麻酱、辣椒酱等百余个品种,获得了消费者高度认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王致和到底是哪里人?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致和到底是哪里人(王致和与臭的350年缘分)

王致和到底是哪里人

“王致和”品牌创始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企业几经传承和演变,于2009年设立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致和),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已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致和有腐乳、料酒、花色酱、调料、香油、芝麻酱、辣椒酱等百余个品种,获得了消费者高度认可。

然而,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依靠“香臭”的独特味道成就今天的辉煌的企业,竟然发源于350年前的一块发霉的豆腐。

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一家安徽会馆内,一个叫王致和的举子正愁眉不展。王致和是安徽仙源县人,此次进京赶考颇为不顺,不仅没有考中,而且身上所剩银两也不多了。如果回家,千里迢迢、山高水重,来回折腾太费劲,因为他还要下科再考;如果不回家,生活费恐怕坚持不了太久。

进退维谷之际,王致和想到小时候曾经帮助父亲做过豆腐以维持生计,便决定重操旧业,一边卖豆腐挣钱,一边刻苦攻读,以求下科能够叩响通往仕途的大门。说做就做,王致和花钱购置了一个二手的手推小拐磨,每日磨上一定数量的豆腐沿街叫卖,也算是勤工俭学吧。

王致和做豆腐的手艺虽然不错,但是卖豆腐的经验有所欠缺,时值盛夏,食品不易存放,偏偏王致和豆腐做多了,一时无法脱手,面临坏掉的风险。王致和苦思对策,突然记起老家有用豆腐制成腐乳的方法。

王致和试着做起来。他先把豆腐切成小块,然后稍加晾晒,放入一口小缸内,加食盐、花椒等佐料,封盖腌制。

后来王致和忙着读书,时间久了就把腌制豆腐的事情忘了,等到他想起来的时候,打开缸盖,一股令人作呕的臭气迎面扑来。王致和想要将这缸豆腐扔掉,又有些心疼,取出来查看,豆腐已经变绿,忍着臭味尝了一点,却不料在细品之下竟然蕴藏着一种浓郁而又耐人寻味的特殊味道,虽然称不上美味佳肴,但是也别具风味。

王致和试探着送给近邻分享,吃过的都没有说不好。于是王致和就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把这臭豆腐深加工一番推向市场。由于美味价廉,而且具有开胃的功效,臭豆腐很快打开销路。据说当时北方的贫民尤其喜爱臭豆腐,在餐桌上和臭豆腐结下不解之缘,一个窝头或贴饼子和臭豆腐相得益彰。

其后,王致和官运不通,屡试不中,又加上兼营的臭豆腐生意红火,遂放弃了科举梦,专心经营起臭豆腐来,立志成为陶朱公那样的商人。几经筹措,康熙十七年冬月,王致和终于在延寿寺街中间路西弄到一个作坊,取名王致和南酱园,有了正式店面。

到了清末,臭豆腐不仅受到平民百姓的欢迎,甚至被皇上看中,被列为御膳中的一味应节食品。臭豆腐一经“上用”成为御膳,身价暴涨。当年南酱园门前立着3块有彩绘龙头的匾额,象征着“大内上用”。王致和南酱园这6个字另分两块匾,分别由状元孙家鼐、鲁琪光题字,孙家鼐还写了两幅门对联:致君美味传千里;和为天机养寸心。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趾钟芙蓉。

这两幅对联冠顶四个字就是致和酱园。由两位状元题字,也算是王致和对于科举不第、仕途无望的聊以慰藉吧。

350年后的今天,作为腐乳行业的翘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形象,王致和在传承的前提下不断自主创新,提升传统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逐步实现生产的工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同时,面对市场挑战、食品安全标准的持续提升,企业在管理方面不断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长。

(聂长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