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断更有点严重,所以加更一篇作为弥补。
我的读者里有很多“浪姐”的观众,所以金晨的新剧自然是要看一下的。她与李一桐主演的《了不起的女孩》,也喊出了“不被定义”和“拒绝标签”这种颇有浪姐风格的口号。
再加上,我曾经在都市报工作十年,见证了纸媒的衰落与停刊,因此当我看到这部剧主讲的是一份杂志起死回生的故事时,就更引起了我的兴趣。
可惜,一切期待都被不靠谱的职场剧情摧毁了。
金晨主演《了不起的女孩》
剧中,两位主角第一次产生分歧,是关于杂志到底要销量还是要风格。
销量的背后是广告,是生存;而风格的背后是读者体验,也是尊严。表面看,两个人各有道理,但其实两个人说得都不对。
纸媒停刊的关键,是大客户们纷纷停止对纸媒进行广告投放。从年初制定预算的时候就没给纸媒留,这不是你扩大发行量或者提升用户体验就能改变的。
而且,纸媒的销量只能间接带来广告,却能直接产生成本。纸媒都是赔钱卖的,就靠广告养活呢。如果没有广告,纸媒的发行量越大,赔的就越多。
所以,对于两位主角来说,最要紧的是找到一两个能投广告的大客户。求爷爷告奶奶也得让他们从牙缝里给你挤出来点。至于发行量和读者体验,那都是后话。
《了不起的女孩》剧照
这位梁总,是《生活家》所在集团的高管,也是对杂志能否恢复发行拥有决定权的人。
她担心的是什么呢?
说,现在只有你们两个人有信心,团队里的其他人都没信心了,这杂志还能办好吗?
然后李一桐就跑到走廊里振臂一呼,再然后是群情激昂,最后梁总感动不已,答应给两个月试试。
瞎胡扯。
两个领头的有信心,还做了具体的方案。团队没信心,换团队不就完了吗?
别的没有,人不有的是吗?再招呗。
况且,在停刊的消息已经传遍整个杂志社、能跳槽的都已经走了的背景下,还能留下来的人,一方面是实在没有合适的下家,另一方面也是想等等遣散费啥的。他们只要能正常干活就行,不需要有什么信心。
信心是来自带头人的。带头人先有信心,再用成绩让底下人产生信心。这才是正常的职场逻辑。集团高管连这都想不明白吗?
还有,李一桐饰演的陆可,作为首席编辑,居然是整个杂志社最后一个知道要停刊的人,这傻白甜的光环开得也太大了。
刘孜出演《了不起的女孩》
刘孜饰演的宋妍,是杂志社的主编。
按照金晨饰演的沈思怡所述,宋主编是打算等到停刊之后就回集团高升的。现在杂志不停刊了,宋主编高升的事也被搁浅了。
这是另一个不靠谱的事。
如果集团真的有意让宋主编高升,那么无论杂志是否停刊,宋主编都会高升。这是集团层面的人事安排,不会因为杂志是否停刊而改变。
如果宋主编的高升因为不停刊而搁浅,那只能证明她那不叫高升,而是“安置”。因为是老人儿,此前的工作也得到了高层认可,所以杂志停刊之后给她在集团里安排一个位子,仅此而已。
既然是安置的,就不太可能是啥好位子。因此宋主编也实在没必要记恨两位主角,更没必要跟她们斗。
这都是为了硬造戏剧冲突,才违背常识干出来的事儿。
金晨、李一桐主演《了不起的女孩》
宋主编怀恨在心成为内鬼,盗用官微发表了一篇攻击采访对象的稿件。
面对舆论危机,两位主角给出的解决方案竟然是一碗方便面。
大碗宽面阴魂不散啊这是。
就是这么一篇言之无物、回避矛盾的生活随笔类文章,竟然能够冲抵因为攻击采访对象所造成的公关危机。两位主角还为此弹冠相庆,她们这艺人真是白当了。
金晨和李一桐都算热搜常客了。面对舆论危机,剧中人的做法是否白痴,她们最有发言权了。
金晨对李一桐上演“摸头杀”
危机公关不靠谱,危机公关的后续干脆没有。
镜头一切,内鬼就查出来了。至于是怎么查出来的,没有过程。
采访对象那边,杂志社也专程道歉并获得谅解了,但这个过程也是没有的。
我并不知道这部剧的自我定位是不是职场剧,但既然是以职场为主舞台,那就要注重案例与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专业度的证明,更是人性和角色魅力的施展空间。
再就是细节。
宋主编东窗事发引咎辞职之后,陆可接任主编一职。杂志社以邮件的形式正式通知所有人,但请看这份邮件的内容。
《了不起的女孩》剧照
标点符号一逗到底,称谓和行文也是极不规范。
看上去,这更像是沈思怡作为杂志社老大,给闺蜜发去的问候短信,而不是一家拥有二十年历史和百万读者的杂志社该有的正规公文。
这份邮件,犹如整部剧的缩影。它很甜,但漏洞百出。
它只适合不想动脑子的观众收看。下饭、消磨时光,这剧够用。但如果想从里面吸收点营养,不好意思,欠奉。
看来还是我想多了,全国纸媒人十年都没解决的行业危机,怎么可能被一群抠脚编剧给解决了。这部剧竟然有八个编剧,真是一群乌合之众。
【满仓大兄弟】深度剧评,浅谈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