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货、场,是零售的三个基本要素。

所谓“新零售是人货场的重构”,意思是说:

传统零售是“货-场-人”,而新零售是“人-货-场”,强调以人为核心,根据用户的需求推送产品和打造消费场景。

看起来挺简单,但我们还是忍不住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一下:

  • 零售的“人.货.场”分别是什么意思?
  • 除了“货场人”和“人货场”,其他的排列顺序是否有意义?
从零售的演变说起

什么是“零售”?

零售就是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是人类最早的商业行为。

新零售最重要的布局(新零售的逻辑就是)(1)

原始人类出于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开始互相交换物品,为了能够更方便地交换到更多的物品,大家便聚集到一个地方,集中进行交换活动。

在这种“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人货场”三要素:

  • :参与交换的人
  • :用于交换的物品
  • :进行交换活动的场所

随着货币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以物易物”逐渐消亡,由“买”和“卖”两种行为构成的“零售”模式正式确立。

与此同时,买卖的场所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出现了由经营者(卖方)聚集而成“市场”,人们从“去市集交换物品”,变成“去市场购买商品”,之后又逐步发展出了百货商店、超市、便利店、连锁店、购物中心等不同的场所形态,零售的经营者也分成了供应商、渠道商等不同的角色。

新零售最重要的布局(新零售的逻辑就是)(2)

常见的零售产业链

到这个时候,零售三要素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 :消费者(买方)
  • :商品或服务(出售的消费资料)
  • :场所和渠道

到了电商时代,“场”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货”变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图片,“人”也变成了一串ID和数据,零售的三个基本要素全都“数字化”了。

虽然在大多数人的习惯认知中:电商=网络零售(网购),但实际上“电子商务”的范畴远比零售要大得多。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下次我再专门写篇文章介绍。

零售的三要素是缺一不可的,本身其实并没有先后顺序的区别。

但很显然,“人.货.场”三要素,都是从生产经营的“卖方视角”出发的,对于零售行业的不同角色来说,三要素的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

如果分别以货、场、人三个字开头,我们可以形成三种不同的视角,六种不同的排列顺序。

(一)以“货”为源

零售就是“卖货”,从这个角度来说,“货(产品)”可以说是零售的源头。

在零售的生产经营链条中,位于源头的是品牌,也就是产品的最初所有者。

  • 货-场-人:传统品牌 & 线下商超

我们在线下消费(购物)的时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来做出选择:

  1. 产品质量,品牌认可
  2. 容易买到,价格实惠
  3. 门店距离,购物环境

很显然,对于品牌来说,只要产品价廉物美,又能通过渠道做好铺货,是不怕消费者不买单的。

也就是:货(产品)> 场(渠道)> 人(消费者)。

而传统的线下零售渠道,在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终端”层面,主要有两种:一是超市、百货商店、便利店等“商超”,二是直营店、加盟连锁店等“门店”。

新零售最重要的布局(新零售的逻辑就是)(3)

超市铺货 VS 品牌直营

食品、饮料、洗护等同质化的快消品类,主要靠批发商和大超市。服装、数码、文具等个性化的品类,更多是品牌直营和加盟连锁。

对于商超来说,货源、供应链才是最重要的,场地并不难解决,门店一开,周边的人就会来光顾。

因此商超的逻辑也是:货(供应链)> 场(门店)> 人(客流)。

  • 货-人-场:直销品牌 & 网络品牌

直销品牌首先自己是有产品的(例如:安利),只不过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批发代理渠道,改成直接让个人消费者参与销售的模式。

直销的逻辑是:“货 > 人=场”,人即是消费者也是销售渠道。

网络品牌是指那些以线上销售为主、不依赖线下门店的新兴品牌,例如:韩都衣舍、小米。

在网购已经全面普及的时代,建立线上零售渠道其实是很容易的,京东/天猫/拼多多,哪里都可以开网店,自家官网也可以直接销售。而与之相比,消费者的口碑和忠诚度(粉丝)要重要得多。

对网络品牌来说:“货(产品) > 人(粉丝)> 场(电商渠道)”。

  • 货为源:产品 供应链

电商和新零售改变了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更加丰富,同时信息的透明化、口碑的快速传播,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对于零售业来说,“产品为王”仍然是主旋律,“供应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二)以“场”为先

传统零售依赖实体门店,新零售离不开线上平台,可见零售首先得有“场”。

这里的“场”是指消费发生的“场所”,不是“渠道为王”的意思。

在零售业态中,还有一种经营者是专注于“场”的。

  • 场-人-货: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Shoping Mall)其实是一种面向零售的商业地产。要经营购物中心,首先得有场地,然后还要有各种配套,所以毫无疑问“场”是排第一的。

好的场地,首先是由位置决定的,也就是著名的“地段论”:

连续15年的华人首富、堪称亚洲投资界超人的李嘉诚先生,曾用八个字总结了他一生投资开发的经验:“地段,地段,还是地段。”也就是说,土地的价值表现为城市中心黄金价值,越是黄金地段价值越高。这条“地段论”一直被房地产业界奉为金科玉律。

新零售最重要的布局(新零售的逻辑就是)(4)

时代广场(Times Square)是全球人流最大的地段

虽然从经营顺序上来说,购物中心是要先招商才能开业,但从重要性上来看,好的地段能带来更多的人流,有流量,自然就不愁招商。

所以对购物中心来说:场(场地)> 人(流量)> 货(商家)。

  • 场-货-人:电商平台

像天猫、京东、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平台,我们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上的购物中心”。

经营一个电商平台的顺序依次是:建设(场) > 招商(货) > 推广(人)。

电商平台的“场”,既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访问的“虚拟场所”,也是由店铺、购物车、支付、物流营造的“购物场景”,是电商平台存在的基础。

在互联网上,没有建筑和地理位置的束缚,“地段论”自然也就不复存在,电商平台想要有流量,首先得有能吸引消费者的商品和品牌,否则光靠烧钱打广告,消费者来了也留不住。

但是另一方面,电商平台想要招揽优质的品牌和商家入驻,流量又是最为重要的筹码。

这样看起来,“货“(商家)和“人”(流量)似乎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但仔细思考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互联网上获得流量并没有门槛,无非是成本问题罢了,商品和品牌,才是电商平台经营水平的体现。重视招商和运营的平台,通常发展会更健康,而只会烧钱打广告的,最后都变成了“裸泳者”。

  • 场为先:平台 场景

从购物中心到电商,都是一个零售平台,经营的是一种消费场景,不同的只是平台的载体和场景的要素。

对平台来说,在经营客群和品牌之前,更重要的是:设施(系统)、配套(服务)和管理(规则),这些都是构成消费场景的基本要素。

(三)以“人”为本

零售的目标是“把商品卖给消费者”,“人”拥有最终的选择权,所以才有“顾客是上帝”的说法。

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人=用户=流量”,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 人-场-货:流量变现 & 直播带货

占据人们主要上网时间的,不是网购剁手,而是阅读、娱乐和社交。大家熟悉的腾讯、头条、微博、百度、爱奇艺,这些“纯互联网”企业才是流量的最大源头,同时数量庞大的网红、KOL、自媒体们,也都各自拥有一块或大或小的“流量池”。

有流量自然就要想办法变现,而“卖东西”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变现方式。

具体实现的顺序则是:“有人”(流量) > “建场”(电商)> “带货”(引流)。

第一步:在有流量的前提下,先打通电商闭环(变现渠道),让用户能够在被引导下完成消费。

例如:今日头条可以在内容中推荐京东和其他电商的商品,微博直接和淘宝打通,抖音主播们都在“带货”,快手自己还做了一个电商平台。

第二步:构建各种“带货”场景,比如关联广告、直播推荐等,引导用户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行为。

新零售最重要的布局(新零售的逻辑就是)(5)

对于这种典型买方市场来说,“找货”其实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 人-货-场:外卖 & 社交电商 & C2B

最后,是当前“新零售”的主流逻辑(排序),常见的解读有以下几种:

  1. 上门服务:从“等用户进店”变为“用户在哪我去哪”
  2. 线上引流:去线上找用户,让他们到我这来
  3. 个性定制:根据用户需求,推送产品并打造消费场景

把“人”放在第一位是肯定的,但是“货”和“场”的顺序却并不是那么清晰。

如果把目光移开一点,我们会发现:社交电商(包括现在很火的“社区团购”),似乎更符合“人-货-场”的零售逻辑。

这种模式,首先是靠“人”来维系的,先把“人和人的连接”建立起来,再根据大家的需求去组织商品(货),并且作为“成团”的大买家,在面对渠道(场)的时候是占据主动地位的。

社交电商其实也是 C2B 模式的一种。

新零售最重要的布局(新零售的逻辑就是)(6)

我们可以把C2B理解为:针对客群的需求,销售定制化的商品,由门店或物流,提供完成消费所需要的服务。

也就是:需求(人) > 商品(货) > 服务(场)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零售的终局是C2B,大家觉得有道理么?

  • 人为本:流量 客群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对于零售来说:流量=销量,客群=价值。

流量可以通过烧钱获得,但只有经营好客群,才能将流量有效地转化为销量。这也是为什么电商和新零售,都离不开会员、积分、优惠券这三板斧的原因。

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互联网一直不变的“流量为王”和“用户至上”。

总结和观点

无论是“以货为源(产品为王)”、“以场为先”,还是“以人为本”,相互之间其实并不冲突,只是从不同的视角,对人、货、场三要素的不同理解,以及在经营上的不同侧重点而已。

现代零售越来越体系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不同角色的零售经营者,适用的“新零售逻辑”也不完全一样。

新零售并不一定就是“人货场”,人场货、场货人也是完全可以的。

互联网虽然改变了很多我们习惯的认知,但商业的本质从来都没有改变。“新零售”和“旧零售”的本质区别,其实只是”效率更高”和“体验更好”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