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今天,1月18日。

一年前的这天下午,84岁的钟南山院士匆匆来到广州南站。

他和助手挤上了G1022次高铁。目的地,武汉。

是什么让他成为顶流(一年前的今天他再次成为)(1)

助手苏越明曾记录:“他已经很累了,但他从来都不会说,从来。”图为苏越明拍摄

2天后——肯定存在人传人,14名医务人员感染,“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

钟南山真正吹响了哨子,也彻底改变了局面。

一年间,他抗压、负重,不畏艰险,他救人、攻关,拼命硬干,他建言、解惑,孜孜不倦……

当然,又何止这一年?

他将千山踏遍,才成为巍巍南山

1 不服

很巧,又是1月18日。

67年前的这天,《广州日报》上第一次出现钟南山的身影。当天2版,“一九五四年广州市田径、集体体操运动大会男子成绩”发布。“钟南山”三个字位列其中。他夺得了男子四百公尺(米)第四名。

回望青少年时期的钟南山,其“简历”亮点,多跟体育有关。

1955年初,他参加广东省田径比赛,获得400米第二名;后来又参加全国田径运动会,拿下400米第三。

1959年,23岁的钟南山迎来人生中第一个高光时刻。在首届全运会上,他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男子400米中栏全国纪录。

是什么让他成为顶流(一年前的今天他再次成为)(2)

1957年的钟南山

梳理钟南山的人生轨迹,从中可以发现一种死不服输的个性。而这种个性,与他从小学开始参加体育比赛直接相关。竞技体育,“竞”字打头。而“竞”,就是要争先、要向前,要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多年来,钟南山在不同场合、一次又一次谈及体育对他的影响。他表示体育能培养竞争的精神,“一定要力争上游”。

竞争精神,体现在很多时候。

比如刚读高一时,钟南山学习成绩很普通。他不服气,誓言要追上去。结果到高二,真的赶了上去。

在北京医学院,他对比同学,自感相形见绌。“非要追上去不可!”第二年,他真的成了尖子生。

1971年,35岁的钟南山从北京返回广州。此时的他,已因大环境耽误了8年。此时的他,连咳血和呕血都分不清,险些铸成大错。然后呢?他像小学生一样,跟着同事苦学三个月,笔记做了厚厚几大本,终于让笑话他的人称赞“现在有主治医生的水平”。

1978年10月,42岁的钟南山公费留学。英国导师告诉他,中国医生的资格不被承认,“进修两年的时间显然太长了”,最多只能8个月。

“我一定要争口气”。钟南山又一次玩命逆袭。两年间,他与同事做出6项成果,完成7篇学术论文。其中为了研究“吸烟(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从不碰烟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猛吸一氧化碳!

两年后,英国导师给中国驻英大使馆写了封信:“从未遇见过一位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卓有成效。”

……

是什么让他成为顶流(一年前的今天他再次成为)(3)

远渡英伦

1959年,钟南山婉拒了北京市体委的邀请,没有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但接下来的几十年,他显然从未“退役”,而是置身一个又一个赛场,跨过一个又一个栏杆。“落后—奋起直追—胜利”式的励志故事,一次次出现。

因为,他从来都是一名“运动员”。

2 不屈

“爸爸,怎么办?我想说出事实,可又不能……”

2003年清明节,钟南山与家人一起为父母亲扫墓。面对父亲的陵墓,他喃喃低语。

2003年,了解钟南山的人都知道,这一年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从“非典”一开始,钟南山就“老是有那么一种感觉,好像自己专门喜欢跟谁较劲似的,老是觉得不管走到哪,自己都不是一个太受欢迎的人”。

不太受欢迎,因为直,因为硬,因为不讳上、不畏权。

那一年,他公开质疑非典病原是衣原体,顶着极大压力。那一年,他面对中外记者直陈真相,几乎以一己之力扭转“非典”战局。

从那之后,敢讲真话成了他的代名词,成了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是什么让他成为顶流(一年前的今天他再次成为)(4)

钟南山说:“到底掩盖是稳定,还是把真相公布于世有利于稳定?我压根儿认为,把真相公布于世有利于稳定。”

钟南山,为什么敢?

跟他的经历有关。

留学英伦,可以说是钟南山人生中一个不小的转折点。此后,他拒绝高薪邀请、毅然回国的爱国形象,频现报端。

他坦言,在英国学习给他最好的教育是实事求是。爱丁堡大学给他两样最重要的东西,其中一个就是不要认为权威的话就是对的,一定要相信自己所看见的事实。

再往前看——

钟南山曾写过一篇文章——《一个院士的生命历程——钟南山自述》。文章开头第一句:我的生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钟世藩

钟世藩,193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后来又在美国拿下医学博士学位。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人,无疑是精英中的精英。

在钟南山的回忆里,父亲严厉,话少。他总是对钟南山强调,医生说话要有事实根据,治病要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钟南山坦言,从小受到的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要诚实。无论在何种境遇之下,钟世藩都告诫钟南山,要诚实,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把你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说出来”。

是什么让他成为顶流(一年前的今天他再次成为)(5)

钟南山记得小时候,父亲救治病人,风里来雨里去。图为钟南山与父母、妹妹。

钟南山的父母都是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刚直不阿,很有风骨。他的母亲廖月琴,甚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环境熏陶人、塑造人。成为敢言的钟南山,几乎是种必然。

“2003年以后,我慢慢地懂得了怎样更好地做人,我自己也在学。”比如,怎样更好地讲真话。“非典”以后,钟南山讲话机会更多,真话也讲得更多。记者争相把镜头对准他,他的名字总会与“炮轰”等词汇摆在一起。

呼吁空气污染治理,批评滥用抗生素,质疑过度医疗,曾批评医改五年没明显突破……

2009年11月,防控甲流形势严峻。根据官方数据,甲流死亡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0。对此,钟南山坚称,根本不相信

他说:“我说的话、做的事,别人高不高兴,会不会得罪谁,我在乎得很少”。他曾强调:“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病人的那条命。”

正因为他最看重“病人的那条命”,才有了“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颁奖礼上主持人的那段开场白——

“有的人很少流泪,那个时候却会泪流满面;有的人很少动心,那个时候却会怦然心动。在那充满疑虑、充满期待的日子,有一个人让我们踏实,让我们感动……”

是什么让他成为顶流(一年前的今天他再次成为)(6)

钟南山说,他不求官,也不求利,只要能给病人看病,病人欢迎就行了。图为“非典”时期的钟南山。

3 不息

“,我要请战。”

2020年9月8日,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在跟他握手时,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请战。

此时,距离他的84岁生日,还有一个多月。

在这样的年纪,无论中外,大多数人都在颐养天年、追求闲适安逸。而他,仍然在以拼命的姿态连轴转。他曾说过:“我不会有退休一说的,我无法想象一个人没有工作,没有科学研究的生活是什么状态。”

钟南山,太勤奋了。多年来,他每天睁开双眼,就开始背负沉重的工作。

他从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每天都要求自己精力充沛、活力满满。他说:“我有周六和周日,但我要干活。”

勤奋的背后,是自律。

是什么让他成为顶流(一年前的今天他再次成为)(7)

“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地活着。”

钟南山一身腱子肉的照片,让无数人惊叹。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运动。在他眼里,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说:“到现在我还能为社会干点事,还不太糊涂,关键还是有健康的身体。”

换言之,保持健康,也是为了干点事。

但保持健康,并不容易。钟南山的母亲曾得过心肌梗死,她的家族有这样的病史。

钟南山的心脏也多次“抗议”,他曾患心肌梗塞,心脏装了支架,出现心房纤颤……

2007年,钟南山执意做心脏除颤手术。全国著名的心脏科大夫都不同意。因为当时技术还不算成熟,国际上也才有60%的成功率。

70多岁了,为什么还冒险?他对医生说,不做这个手术,老是影响他的工作效率。“我哪有时间慢慢去保养?”

是什么让他成为顶流(一年前的今天他再次成为)(8)

广州日报记者李婉芬曾在报道《星光今日更璀璨》中写道:要问有多少患者从他的研究成果中获得了“健康”这珍贵的馈赠,就像星光照亮了多少个夜晚一样,实在无法统计。

钟南山,有必要一直拼吗?

其实,他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成了全市、全省的典型。比如1983年9月,他获得广州市“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个人标兵。次年,他获得市劳动模范,获评广东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被国家科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到1990年4月,广东省政府通令嘉奖钟南山、红线女,表彰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奉献的事迹。

1996年2月,他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广东第一位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

……

从医生到院长,从讲师到博导,从市委委员到全国政协委员……钟南山的职务极速转型,头衔越来越多,可以说早已达到了绝大多数人难以匹及的地步。

是什么让他成为顶流(一年前的今天他再次成为)(9)

为什么还那么拼?或许就因为两个字,追求。

他一直记得小学老师的一句话:“人不应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

他一直记得,高中时和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一样,沉迷于前苏联文学。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成了他的座右铭。

他一直记得,他的父亲在去世前一天,还在尝试用电磁场来切割培养病毒的液体,让病毒产生一些变化。钟世藩告诉他:“一个人要能够给世界留下点什么东西,才算没有白活。

钟南山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曾目睹硝烟战火,见过大风大浪,受过磨难屈辱;他当过农民,做过宣传队员,烧过锅炉,“什么都干过”……

或许对他来说,现在的工作已是难得,这样的劳累已不算什么。

是什么让他成为顶流(一年前的今天他再次成为)(10)

钟南山院士领誓,广医一院疫线医护“火线入党”。广州日报图片记者 莫伟浓

人生路漫漫。对一个人而言,难的不是取得一些成绩、跨过某次难关。

难的是像钟南山这般——从未满足于已有成绩,从未向困难低头,从未将人生之船停泊于某个温暖的港湾。

一直向前,永远奋斗;追求不息,攀登不已。

他坦言:“我从未想过休息,从未想过去哪里玩,真正的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就,这才是真正让我开心的事”。

2019年9月,在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钟南山的个人荣誉栏上又多了一项——“最美奋斗者”。

如何成为钟南山?或许,“奋斗”二字早已解释一切。

是什么让他成为顶流(一年前的今天他再次成为)(11)

1936年10月20日,南京。一个男婴在中央医院降生。

钟家两代单传。35岁的钟世藩喜出望外。取个什么名字呢?因为中央医院坐落在钟山(即紫金山)之南,这个孩子得名“南山”。

山积而高。他积累了八十多年,成为今天的钟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