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圆地方到画圆为方

中国古代的数理大一统实际是几道数学题组成的,这样才能描述其兼容性和一统性。

上古时期,天圆地方,这是各自表达。河图、洛书并未做到数学一统,但分别提出了一统的模型和关键的中心数字--五。成为未来数理一统的关键纽带。

(河图数学上用数理方法搞了一点鬼。西方人明白这个数学的简单问题,但是西方人不批河图的原因在于,如果批倒批臭河图,西方近代好不容易攀上的数理祖宗金字塔就不成立了。因为河图、金字塔同一数理。而且,批倒河图没有用,还有洛书是绝对数学正确的。所以只能在夏朝上做点文章。)

之后,基于对于π和圆的代数、几何性质的不了解,有了化圆为方或者画方为圆的概念。圆方兄式样的铜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古人说的做人的外圆内方,也是这种思想的表达。古希腊时期西方开始明确这个问题。

而且,古人认为这是成功的一统式的转化。当然,从数学角度而言,即便忽略小数点,这种转化依然很别扭,且不成立。也就是2如何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转化为3的问题,或者说圆的周长绝对性地等于正方的周长这个问题。

古代关键循环数字的兼容

2代数性的和3互相转换这个问题到伏羲时期,被人文性地解决。采用的非字非数,即字即数的卦爻方式。实际伏羲八卦起到的作用是兼容了2与3同时使用的表达。也就是解决了先前的数理表达问题。同时,一的表达兼容了量子化的表达意味。古人的一即是最简单的数量,又是最小的分形,同时它还是一个整体的意思。一画开天地,这是一语多关式样的兼容性表达。所以中国人很容易理解量子这个奇妙的东西。

这种方法,同时有效地兼容了8的表达。但是这种兼容,对于解决所有的古人认为的关键循环数字,并不圆满。

之后需要解决的就是几分法的兼容问题。古人当时存在几个关键的循环概念,发现最早的就是60和12和365,之后是5,再之后是8,再之后是48-55,在之后是7和10等等。那么需要用一个数理模型,解决这些关键循环数字的表达。

这样八卦被推衍为64卦。实际就是平方放大,或者说是八卦两两互换的结果居然是平方放大。这个转换过程,没有任何数学错误。

64卦兼容了2、3、6、8、64。周文王系统地整理完成了这个工作。这种方法并未圆满地解决5、7、48、365等一系列的古代关键数字的准确数学表达问题。

这样又出现五行(后被医术重点使用)、七星(被天文、道教重点使用)的模型来弥补这个数理缺陷。而对于48、50(大衍之数)、55(河洛之数)、144(坤数)、256(阳数)等等这些古人认为的关键数字,孔子通过增《十翼》,基于周易、河图、洛书基础解决了大部分的数理性的表达。

孔子使用的是对原始的简化的数理模型增加数理逻辑的补充方法,这一方面扩大了原始数理模型的兼容性;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方法被后世衍生、乱用,不管什么数字都通过所谓的数学或者数理逻辑往里面补充,就导致了后世打着数理幌子,不注重数学的问题更加严重。

例如季节的四季变成五季,音乐的七音变成五音,地支的12凑数成5n。在不使用小数点这个前提下,数学被秒杀!这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数理变得更加的不数学,不讲理,讲歪理。而数学的道理被人文性地彻底的压制。

战国时期大一统重要吗(古代的数理大一统都兼容了什么)(1)

古代的数理大一统都兼容了什么?什么是数理兼容?

数理兼容也就是利用一个数学模型,可以简化地用特殊位置的数字,表达一系列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文表达。

这是出于古人解读意义的人文需求。要给一个事物的特征一个人文性的表达方法。

而这种思路走上极端,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几个:

1、能数学性的兼容的,这扩大了原始数理模型的兼容性;不能数学性的兼容的,用数理,也就是用不讲数学道理的不讲理方式愣塞进去。

2、随着数学的发展,一些数字被认为是重要的。那么就想办法塞进这个数理模型中,这个过程就不管讲理还是不讲理了,反正塞进去之后,再用人文的方法想法去圆。圆的不好的,就跟你瞪眼睛,就这么定了。

3、把解读方法当预测方法使用。所谓的特殊数字,往往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些有特征性的数字。也就是数理模型能够解读一些数学的特征点。而这些特征点被反向逻辑利用为预测点,这就是古代迷信产生的数理逻辑和方法。假如48有用,那么在48未出现之前,预测肯定会出现48,这有蒙对的概率。因为同样级别的特征点可能就几个,例如90、120、144等。对于蒙正的案例,大肆鼓吹其预测性;对于蒙错的案例,湮灭!这就是古人的预测。

4、不管有道理还是没有道理地兼容进去的内容多了,就开始指点人生,指点世界,指点道理了。数理文化本身是出于对现象的数学模拟而产生的一些道理,但是它摇身一变,变成了道理本身,世界需要按着它运转才行。这也就成了宗教、迷信、玄学了。

以上这些问题,现在的西方数理文化中普遍存在,若需根除,只能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用证据说话,用实践说话。

而西方人,刚刚从宗教意识中觉醒100年左右,面对中国古代的数理文化,发现这东西太好玩了,也就玩了起来,并犯了和古人一样的数理文化错误。而这些错误,又被一些人错误地当先进的东西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流回的中国,很蒙人,很唬人。

中国用了100年去清除古代数理文化带来的流毒问题和不良的文化影响,并不好清除。现在又涌进来西方的数理文化流毒并被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是先进的,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吹嘘为先进的,文化这事情由此变得更复杂。

战国时期大一统重要吗(古代的数理大一统都兼容了什么)(2)

弦理论与五行

假设这个世界可以用无数的自然数来数学表达,或者说各种图形来数学表达,那么具有特征性的数字和图形有几种?这就是数理大一统的基本问题。要求模型尽量简单,禁止使用小数点!

西方近代发现了60多个基本粒子以后,觉得这种表达太复杂。因此利用拓扑数学方法,又找出了五个基础的数学模型,来表达这60多个基本粒子的特征,可是总表达的不圆满。

实际这就相当于五行对应64卦严禁使用小数出现的问题。但是西方人心虚地先号称看到了物理大一统的希望,并未敢说数理大一统了。因为如果谁敢号称数理大一统了,数学家肯定不干,这会把数学这个大厦颠覆!这就是西方的理论物理假说弦理论。

现在回到古代这道数学题上。

战国时期大一统重要吗(古代的数理大一统都兼容了什么)(3)

基于八卦,古人认定8就是全部了。那么这道数学题也就是变成了如果能同时表达1n、2n、3n、4n、5n、6n、7n、8n的代数题。1n,很特殊,没有自身特征。而且,古代1即是数字本身,同时它兼容了其他意义。如基本、全部、分形子特征等等。

这道数学题有问题吗?有!除了1n,剩下七个数列的表达并未表达所有的自然数。这也是西方古代从希腊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在关注质数问题的原因。如果用奇数和偶数表达所有的自然数,这事就是简单的阴阳道理,但是2n能够表达所有的偶数,而奇数和质数成为数理大一统模型的噩梦。如何全覆盖?使用的非1奇数越多,覆盖面越大,但是就是无法全覆盖。

古人忽略了或者忽视、省略了这个不能全覆盖的问题,上题由此去掉2n以后的偶数,因为2n可以表达全部偶数,那么剩下1n、3n、5n、7n四个。也就是既要保持每个数列的特征性同时,又要保证有限范围的“全覆盖”,3n、5n、7n不能覆盖的数字,都用1n解决,也就是1n解决那个头疼的质数问题。那么所有的数字也就是需要用五种特征数列表达。这就是五行大一统数理模型数理一统的根本原理。

弦理论那么碰巧地就五种弦,是否出自这个数学原理,西方人并未告诉我们。但是五行告诉了我们这种方法的数学缺陷。

西方古人用几何方法试图解决这道题,基于欧几里得平面的最小的有面积的形状是三角形,接着是正方形。这也就是金字塔数理原理,而西方使用的限定范围不是8,是12而已。所以7、11、13成为西方古代数理的神秘数字。要想简化,只能单独表达。西方人单独研究7,成为圣经数字。把13定为邪恶数字,(12进制的13等于八进制的9),而11成为共济会的神秘数字。因此西方古代的金字塔数理总是需要除以2。

西方基于12这个范围,并没有完成古代的数理大一统愿望。五行超前了。古代的金字塔数理仅仅兼容表达了3n、4n、12n而已。用除以2牵强地增加了2n这个关键,覆盖所有自然数的一半。

而五行象西方现代的弦理论一样,可以牵强地解释为完成了古代数理一统的这道数学题!当然,前提条件是不能较真!质数如何特征性地解决表达问题这事先放下。最大的质数到底有没有,是多少?数学家依然脑袋疼,不知道。

待续。。。。。。

为了画五行的波图,今天先明确一下古人数理大一统的数学要求以及这个过程中简化或省略了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