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这个日子的确定,源自《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之日。一辈子只做了旅行这一件事的徐霞客,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听曾经重走“游圣”之路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刘观庆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讲述徐霞客的故事。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
刘观庆教授在讲座中。(图片由“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提供)
徐霞客(1587年—1641年)的名字叫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南直隶江阴人,出生于今天的江苏省江阴市。他是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他的《徐霞客游记》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徐霞客,不同时代的人都曾有过高度的评价。
与徐霞客同时代的万历进士、文坛领袖钱谦益,比徐霞客大5岁,对徐霞客非常赞赏,后来写有《徐霞客传》。他评价《徐霞客游记》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四库全书》把《徐霞客游记》收录了进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提到,徐霞客不仅喜欢旅行,对山川地理脉络进行探索,而且工于摹写,能把好的景致写出来,“游记之夥,遂莫过于斯编”。就是说,游记写的人很多,但没有哪个能够超过他。
毛主席曾经两次盛赞徐霞客。一次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还有一次说:“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
『“弘祖之奇,孺人成之”』
徐霞客的家乡在江阴南晹岐,现在叫徐霞客镇。
徐霞客的高祖徐经与唐伯虎一起进京赶考。两人卷入了科场舞弊案,被革去了所有的功名,终生不能参加科举。徐经最终客死京城。
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无心为官,他喜欢玩,喜欢游览山水,不愿意跟权贵交往。据说有一次,一个当官的朋友去拜访他,人家前门进去,他从后门走了。
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爱读那些有关地理图志的书籍。徐霞客15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记得。他出口成章,提笔能文。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徐霞客的游记都是每天旅行完以后,晚上在油灯下一气呵成的,不可能打草稿,也不可能修改很多遍,可见他写作水平之高。
与父亲比起来,徐霞客的母亲对他的影响更大。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是一个了不起的母亲。有句话叫“弘祖之奇,孺人成之”,徐霞客的母亲就叫王孺人,她出身于无锡的一个大家族。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因为有母亲的牵挂,徐霞客不忍成行,但母亲积极鼓励他放心远游。22岁那年,徐霞客戴着母亲给他做的远游冠,正式出游。但是,母亲有一个条件,要徐霞客旅行归来后把所见所闻告诉她,所以徐霞客每次外出都非常认真地写游记。母亲在80岁的时候,还陪徐霞客一起游宜兴的张公洞、善卷洞。
徐府藏书颇丰,为徐霞客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但也给他留下了许多疑问。他说,“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星官指天文,舆地是地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文地理书上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代代人抄来抄去的。所以,他立志“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这就是他的毕生追求。
『“古今第一旅行家”』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旅游达人。比如唐代诗人李白,一生游历过很多地方。但为什么我们唯独把徐霞客称为“古今第一旅行家”,给他戴上“游圣”的桂冠呢?因为“圣”这个字,必须是非常专业、投入毕生精力并且取得重大成果的人才配得上。像“茶圣”陆羽,他一辈子都在研究茶。而徐霞客一辈子只做了旅行这件事,30多年,26次出游,行程9万多里,而且写出了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徐霞客游记》。现在存世的《徐霞客游记》一共有63万多字,但其实徐霞客写的游记有260万字之多,可惜其他都因为各种原因散失了。
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28岁以前,他游历了太湖、泰山等地,但没有留下游记。28岁到48岁这段时间,他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山、华山、恒山诸名山。后来,他又跑遍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大山巨川。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已经年届五十,这次他主要游历了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
作为“古今第一旅行家”,他有几个特点。
第一,他是布衣旅行家。古往今来旅行的人很多,有的人是当官上任一路游玩,也有的人是因为被谪贬而去了另一个地方。而徐霞客就是一介布衣,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4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他曾说:“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意思是,张骞开辟西域道路,但是他没有看到昆仑山;唐玄奘、元耶律楚材受皇帝委派去西游。而我只是一个老布衣,一根拐杖,两双布鞋,走遍天下,所以我死而无憾了。
第二,他是探险旅行家。他去黄山的时候,下着大雪,山路都结成了冰。他用拐杖在山路上凿一个小坑,然后踩进一只脚,再凿一个小坑,再踩进另一只脚,后面的人就跟着他的脚印往前走,他的探险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第三,他是科考旅行家。他走到哪里,都会审视山脉如何走向、水脉如何分合,这些在他的游记里都清楚地记录下来。
『“好像在看高德地图”』
徐霞客的另一个头衔是文学家,但是中国文学史上却很少提到他。可能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徐霞客在地理学上的贡献非常突出,以至于他在文学方面的地位被淡化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徐霞客,也知道《徐霞客游记》,但真正读过《徐霞客游记》的人可能寥寥无几。《徐霞客游记》是一本日记体的游记,当结束了一天的旅行之后,徐霞客都会把自己的旅行详细记录下来。比如,每天从什么地方出发,走了多少里路,到了哪些地方,什么时候坐船,什么时候骑马,往东走了多少里,又往北走了多少里,事无巨细他都记下来。所以,曾有网友评论:“读《徐霞客游记》,就好像在看高德地图。”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所著随笔集《从徐霞客到梵高》一书中,称徐霞客“文采高妙”,美景奇观一到他的笔下,不但鲜活灵动,而且洋溢着逸兴豪情,“加以日间之游,当晚即记,景犹在目,情犹在胸,不假雕琢,已天然有趣”。《徐霞客游记》篇幅巨大,记录详尽,文辞优美,而且感性十足,是游记文学中“不可逾越的千古高峰”。
余光中还把徐霞客和其他一些爱好旅行的文人做了比较。比如清朝诗人袁枚,他既怕走路,又怕晒太阳;而徐霞客是不辞长征,不畏艰险。再比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他“常率僮仆百人,造游山水经旬不归,伐木开路,惊动官府”。而徐霞客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同样是写登雁荡山,清代文学家方苞的《游雁荡山记》,无一字叙登山之事,写景的篇幅只占全文的十分之一二,余下的都是议论。而徐霞客的雁荡山游记中,生动地描写了他如何手脚并用攀登上山,使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我曾经重走徐霞客之路,来到黄果树瀑布。去之前,我把《徐霞客游记》反复读了。到现场一看,才觉得他写得真是精彩。他这样写道:“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正因为有了徐霞客的记述渲染,黄果树瀑布更加声名远播。
『一部游记发展出一门“徐学”』
20世纪20年代,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丁文江先生第一次明确称徐霞客为地理学家,并确立了《徐霞客游记》在中国科技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丁文江15岁时赴日本留学,后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得动物学及地质学双学士学位。回国时,他没有急于回乡省亲,而是直接从越南进入昆明,对滇东北和贵州进行了一次地质考察。当时有人告诉他,要了解云南、贵州的山山水水,就要读《徐霞客游记》。读完后,他对徐霞客非常佩服,认为徐霞客开辟了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方向,是近代地理学研究的开创者。
曾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读了《徐霞客游记》后说,“他(徐霞客)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倒像是一位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徐霞客的考察范围极广,包括山川、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矿产、动物、植物、工业、交通、城邑、古迹、民族、民俗、疆域等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都有涉及。据初步统计,他记录的地貌类型有61种,水体类型有24种,动植物有170多种,名山1259座,岩洞、溶洞540多个。特别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发育情况、典型特征等,他都作了详细考察和记录,光这方面的内容就写了10多万字。
20世纪80年代开始,“徐学”研究逐渐兴盛。所谓“徐学”,是专门研究徐霞客其人其事及《徐霞客游记》的一门综合性学问。在中国,因为一部书而发展成一种学问的,一个是《红楼梦》的“红学”,一个是《水经注》的“郦学”。“徐学”的诞生,使《徐霞客游记》的研究上升为一种经典性的学术研究。
『“以性灵游,以躯命游”』
最后,我给大家讲一下我所体会的徐霞客精神。
第一,热爱祖国,寄情山水。徐霞客的爱国与一般人的爱国有所不同。他的爱国不只是忠君,更是对祖国的名山大川的热爱。他对山山水水真的是全身心地投入与热爱,他自己曾说,“此身乃山川之身也”。
近些年,我常常循着徐霞客的足迹去旅行。事实上,只有和他一样走到那些人迹罕至之处,才能真正体会到徐霞客旅途的艰险。比如庐山,徐霞客舍大道不走,从石门涧历险探奇,“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今,徐霞客当年“从涧中乱石行”的三叠泉,已经修了台阶,我准备去攀登的时候,当地的朋友劝我最好不要去,因为要走近3000级台阶,难以想象当年的徐霞客是凭着怎样的勇气才能攀登上去。
第二,探奇问险,坚韧不拔。徐霞客从不惧怕身体之苦、景地之险,经常攀悬崖、登绝壁、钻洞穴、穿峡谷……他在云阳探访秦人洞和麻叶洞。秦人洞是水洞,只得“解衣伏水,蛇行以进”。接着又去找麻叶洞,村民说洞中有神龙精怪,无人敢导游。他冒险钻过两个隘口,见洞中“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有“楼台层叠”“垂柱倒莲”,“色皆莹白,纹皆刻镂”,深感“余所见洞,俱莫能及”。
西行去云南的时候,他和静闻和尚结伴而行。静闻和尚用指血抄写了一部《法华经》,想供奉于大理鸡足山道场。不幸的是,他们在湘江遭遇劫匪,被洗劫一空,徐霞客侥幸跳江逃命,而静闻则受了刀伤,几天后病死在广西。乡人金祥甫劝其返回家乡,并答应为其准备衣装。而徐霞客表示“不欲变余去志”,不想“遇难辄返”。一年后,徐霞客背着静闻和尚的遗骨和经书抵达鸡足山。
在旅途中多次涉险,从没有动摇过他的意志。他说,“吾荷一锸耒,何处不可埋吾骨耶?”意思是,我带着一把铁锹来,有什么地方不能埋我的尸骨呢?
第三,求知破疑,辨伪存真。徐霞客博览群书,认为“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故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对于求知和辨伪,徐霞客有着不一般的“固执”,遇到事情一定要搞个清楚明白。
他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确定了长江源头是“金沙江导江”。历史上一直有种说法,说是“岷江导江”。徐霞客克服艰难险阻,在对云南山川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成《溯江纪源》,明确提出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从而纠正了长江源头为岷江的错误认识。
清代人潘耒在《徐霞客游记序》中曾盛赞徐霞客“以性灵游,以躯命游”的探索山水的精神,我深以为然。“以性灵游”指的是全身心地与大自然对话,“以躯命游”则是将全部身家性命都投入其中。所以说,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在徐霞客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刘观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