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蕴含哲理(孔子因材施教孟子易子而教)(1)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

【原文】《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因材施教蕴含哲理(孔子因材施教孟子易子而教)(2)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

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

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您回答‘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做?’

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 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你看看,两千多年前,孔子教育学生,手段多么高明,方法多么巧妙!

孔子因材施教蕴含哲理(孔子因材施教孟子易子而教)(3)

二、孟子的易子而教

【原文】孟子《离娄上》第十八章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孔子因材施教蕴含哲理(孔子因材施教孟子易子而教)(4)

【译文】: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就形势看,是做不到的。教育的人一定要讲求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就会生气,一生气反而容易伤了感情。

儿子会说:您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您自己的作为未必合乎正确的道理。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就太糟了。

古代的人是与别人交换儿子来教育的,父子之间不会因为要求行善而互相责备。要求行善而互相责备,就会彼此疏远,父子变的疏远,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在学校里当老师的都有个体会,就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班上,不愿意亲自教他,孩子也不愿意他的父母亲自教他,原因并不是自己教不来,也不是孩子对你不相信,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排斥和教育过程的不畅通,这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主张易子而教。

孔子因材施教蕴含哲理(孔子因材施教孟子易子而教)(5)

三、老子的不言之教

老子就更厉害了,老子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了两次:

一次出现在《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一次出现在第三十四章: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就是不说一句话,教育就自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

老子是主张人要效法自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看看天说话了吗?地说话了吗?天没有说一句话,地也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

孔子因材施教蕴含哲理(孔子因材施教孟子易子而教)(6)

那么好了,老子不言之教有没有道理呢?

假如你的孩子不爱读书,你不要去说他,你越是说他,他越是逆反。弄不好就会反目为仇。就跟孟子说的一点不差,成为仇人了。网上有不少案例,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发生的悲剧还少吗?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你孩子不爱学习,那么好了,你每天晚上吃完晚饭,把书本拿出来,认真阅读,你常年累月,坚持读书,你孩子不爱看书吗?

有的家长自己看电视,自己打麻将,自己玩手机,你期望孩子爱好阅读吗?

三位圣人关于教育的观点,你更支持谁的意见呢?请网友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