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中国人都懂,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建一条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目前,全国纷纷开建新的高校,这将是未来几年内高等教育持续更新的格局。

最新我国高校数量(新建高校出现暴增态势)(1)

我曾静总结过,建国后,高校格局先后经历了院系调整、高校合并、建新校区、设置三本、改名成风、异地办学、新建高校、独立学院转设八次浪潮。由于教育部逐步收紧了异地办学之后,新建高校是未来主要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我所说的新建高校不是独立学院转设,也不是过去一些高校改名而来的,而是正在建设或者将要新建的高校。这几年,新建高校如雨后春笋。

雄安大学2019年对外发布招标信息,至今没有明确的日程表,但雄安大学建立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而且这所新建大学的规格比较高,占地总面积170公顷,建筑规划总规模约110万平方米。雄安大学2019年首次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件中,定性是突出城校一体特色、学科专业特色、改革创新特色,建立教师队伍、学科平台、科研成果的共建共享机制,以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凝聚一流的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型大学。因此,雄安大学应该和老牌的985高校规格相当。

落户天津的中国核工业大学,预计2021年将建成。建设资金为67502.0000万元,建设规模为223125平方米。中国核工业大学围绕核产业,建成集人才技能培训、硕士及博士学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核心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

2019 年6月4日,教育部批复康复大学筹建,康复大学正式落户青岛市红岛经济区西片区。康复大学落地为山东青岛,建筑用地约70公顷;竣工日期为2021年8月30日。新校区容纳在校生总体规模包括本硕博10000 人。

2019年11月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可行性论证会召开。这所新建高校的地址还没有对外公布。但从目前的定性来看,也是一所国字头的新建高校。

2018年,山东提出新建中国能源大学,选址为青岛。但中国青岛大学目前还没有具体时间表公布。

这么集中新建国字头高校,这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在地方,新建高校纷纷亮相。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将于2021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首届本科招生预计300人左右。深圳现象值得研究,深圳新建高校在全国是最多的。继南方科技大学之后,此外还有深圳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师范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等一批新建的地方高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在大湾区布局,探索合作办学。传说要建立湾区联合大学。目前深圳全市现有高校15所,按照规划,2025年高校数量将达到20所。也就是说,深圳要新建10所高校。由此可见,深圳将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

各地新建高校还包括广州交通大学、合肥大学、位于襄阳的湖北交通大学、西宁大学、佛山理工大学、位于大同的太行大学等等。我所列举的全部是新建公办本科院校,不包括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

加上新建民办本科、以往的独立学院本科和新建的公办、民办高职院校,数量会更多。据统计,21世纪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的55.6%,新建本科院校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教育的高速路的含义是双重的。

由于放开二胎,全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学位全面吃紧,我初步测算到2026年之后,高等教育的入学数出现暴增态势。如何来应对未来高等教育入学高峰期?现在的高校从1999年扩招之后,2013年开始转轨,逐步放缓了扩招幅度,由于校舍和师资问题,一些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不再扩招,中国高校由过去数量扩张过渡到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普及化阶段,如何保证不下滑?吸纳增长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迫在眉睫,新建高校无疑承担着这个重任。

新建高校还承担另外一项重任:拉动经济内需。由于一所大学而声誉鹊起的城市也不在少数,例如厦门的厦门大学。与全国各地风起云涌修路、建高铁、建机场一样,新建高校未来会成为拉动内需最强健的一匹黑马。高校数量和层次是一个地区经济指标的标准配置。高校多,档次高的区域,经济越发达。目前,新建高校相对比较多的地区,均是后劲很足的发达城市,深圳、青岛、苏州是中国后起的高等教育集散地,未来将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的重镇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