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崧
齐崧,字子直,原籍吉林省伊通县,1912年生于北京。早年毕业于南开中学、燕京大学。后赴美深造,获密西根大学经济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作者在财经界任职有年。到台湾后曾在工矿公司、物资调节委员会及台湾电力公司任协理和正管理师等职。齐崧先生在幼年时代即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曾登台彩串。其后课余及公余不断研习,对京剧表演及理论均有卓越体认。
民国十九年梅老板载誉归国。梅剧团在美巡回演出,异常成功。纽约和芝加哥万人空巷、场场客满。风声传播,在中美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上,平添了崭新的一页。创下了国剧输美之先河,为东曲西进的破题儿第一遭。非仅对国家有所贡献,且对梅氏个人而言,亦有出人意外的收获。由美国某大学加赠名誉博士学位予梅老板。从此梅氏头上又顶了一个荣誉博士头衔,声誉日隆,伶界大王诚可当之无愧。归国不久,某杂志即为刊出一张漫画。画中人头戴博士方帽,身穿博士长衣。而下面露出古装衣裙,正持花帚收拾地上残花。一望而知为《黛玉葬花》的一场戏,画中人自然影射为梅博士。而其标题则为「博士扫地」。一语双关,可称谑极而亦妙极。
《黛玉葬花》梅兰芳饰林黛玉
梅老板一生之中共露演过三出以《红楼梦》为剧本的戏。那就是《黛玉葬花》、《干金一笑》和《俊袭人》。这三出戏,虽然都是他成名之后的初期作品,然而在演出的过程中,都代表了不同的阶段。《黛玉葬花》一剧之初次露演,约在民国四、五年间。是因初排古装戏《嫦娥奔月》一剧颇受欢迎,并且也创出了古装青衣的造型,所以就又排了一出以《红楼梦》为背景的《黛玉葬花》。他要把曹雪芹书中的黛玉造型,搬上舞台介绍与观众。《红楼梦》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同时也是文学上极有价值的一部作品。为了雪芹先生这部不朽之作,也不知引起了多少笔墨官司。所有读者,谁不想看一看想像中的林黛玉小姐,在舞台上到底是个什么样形态呢?所以此出一经推出,九城为之轰动。尤以在上海演出时,更是盛况空前,连演卖座不衰。在编制此剧时,正值梅氏热心创造、力事求新的阶段。所以在这出戏里,利用布景,照射电光,声势浩大,先声夺人。在目前看起来虽属平常,然而远在六十几年前,就非同小可了。没有一点儿魄力,谁敢轻于一试呢?
《葬花》一剧,和以前昆曲时代的《葬花》不同,是采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及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两段故事合而为一编成的。全剧共分为六场,场子是够冷的。如果没有技艺超群的角儿来担当主角,恐怕给予观众的印象是瘟而乏味,容易引人打瞌睡的。只有梅老板的清新脱俗,表情深刻,再加唱、念、做、表无一不佳,才会引人入胜,深深地跌人整个剧中。若是换了一个人那就很难说了(笔者也曾在吉祥戏园看过言慧珠的,那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相差不可以道里计)。这六场的大致情形略述如下:
第一场茗烟上场,讲他购买了曲本「西厢记」。
第二场他把此书献给宝玉以为消遣。
第三场黛玉上场,梳的古装头配以珠翠鬓花,上穿浅蓝色软绸短袄,下系白色百褶裙,腰里加上以薄纱做的小腰裙,外系丝带并缀有玉佩,这一身装束淡雅清新。上场念引子和定场诗,表明身世。并说出她在花园里起了一座埋花香冢,唤紫鹃替她预备好了花帚、花锄、花囊,准备出门葬花。叫起板来唱西皮倒板「花谢花飞飞满天」,一路行来要唱五句慢板:「随风飘荡扑绣帘。手持花帚扫花片。红消香断有谁怜。取过花囊把残花敛,携到香冢葬一番。」那时还没有什么花腔。要紧的是脸上,每一句一个小亮相,嘴里唱的是花儿,心里想的是自己。没有内心表演,就会感到难于处理。下面一段二六的唱词是「取过了花锄仔细铲,轻松的香土掘一番。回身取过残花片,好将艳骨葬黄泉。怪依底事泪暗弹,花谢容易花开难。一坏净土把风流掩,莫教漂泊似红颜。质本洁来还洁返,强如污浊陷泥团。荷锄归去把重门掩,冷雨敲窗梦难全。」这一段是且歌且舞,但与《奔月》里的花镰舞有所不同,因黛玉身本弱质,举起花锄,要在有意无意间,几个亮相也须轻松无力,万不可气足神完,那就失去娇弱之态了。面目表情要把握到了脉脉含情,若不胜其忧者。把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心情要在唱腔中流露。这样就可以把以花自况的心声传达给观众。在舞台上,这一段的做、表,并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所谓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就是在这些地方了。
《黛玉葬花》梅兰芳饰林黛玉 姜妙香饰贾宝玉
第四场是袭人寻觅宝玉的一个过场。
第五场是紫鹃见夕阳西下,带了衣服去找黛玉。
第六场是全剧的最后一场,也是全剧精华之所在的一场戏。饰宝玉的是姜妙香。身穿淡青褶子,外加鹅黄软缎长坎肩下面有金穗子。头上是孩儿发加「垛子头」与岳云的打扮相似。宝玉正在沁芳桥桃林下看《西厢记》。一阵风来,吹得他满身花片。他怕抖在地上为人践踏,所以就以护花使者的心情,将它抖人桥下池边,看它流出沁芳闸。他对着地下的残余花片正踌躇间,黛玉也翩然莅至,命他扫起花片,装入花囊,去到香冢埋了。这时宝玉为袭人叫走,正好紫鹃也送衣服来。黛玉穿上浅蓝软缎绣花披,先命紫鹃把花具带回,台上只剩下黛玉一人,这时台上以电光照射,颜色惨淡,一片凄凉,她且行且唱「正行走来至在梨香院外,这歌声与笛韵何处吹来。」这下面就是一段长的「搭架子」了(内行们把帘内和舞台上互相问答叫作搭架子),也就是梨香院听曲的穿插了。帘内唱的曲子是分为两段来唱的。一段用的是《游园》里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另一段是用《惊梦》里的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据梅老板称当时帘内唱的这几句昆曲是由他的老师昆曲名家乔蕙兰先生唱的。可见他在台上的一兵一卒都要讲究。连一位幕后「搭架子」的人,他都不肯放松。笔者认为全剧最成功的一段戏就是这段听曲的做工了。他这一段表演真是出神入化,深深把握住当时黛玉的心情。在听曲时是心随曲转,脸上表情突出,分为几层变化。起初是路经梨香院,闻有曲韵歌声,无意的听,继而是全神贯注的在听。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脸上起了变化,双眉微蹙暗自神伤。身上是欲行又止。最后是感怀身世,站立不稳,对景发痴。这种面目表情与心事I的自然流露,和以前一段二六的以花自况、孤苦无依的神态,可谓是前后辉映,令人拍案叫绝。
梅兰芳所拍摄的《黛玉葬花》外景照片
以下一段就是此剧的主题曲反二黄了。唱词是:「若说是没奇缘偏偏遇他,说有缘这心事又成虚话。我这里枉嗟呀空劳牵挂,他那里水中月镜里昙花。想眼中哪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段唱的唱腔在今日听来,或会觉得平凡,但在当日还是颇为动听的。抑扬幽怨,兼而有之。尤以最后几句的工尺,更为新奇。记得在大陆上曾听过梅氏的这段录音(或是唱片,但记不清了)。上述唱词是根据《红楼梦》书上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的红楼十四支曲子里的第三支枉凝眉牌子来改编的。这十四支曲子也概括了书里重要人物之一生。这一段词句改得是天衣无缝高雅之至,自是出诸名人手笔。在今日谈论新剧本,如能编到此种程度,已属不易了。然而在演出方面,并不敢说是一出成功的剧本,国剧之难编,盖可想见矣。这一段并无若何身段,完全以唱工及表情取胜。梅老板在运用眼珠和轻拂水袖之间已经把内心表演交代清楚了。台下观众也在如醉如痴之中,随声泪下,其感人之处,有如此者。换了一位演员,恐未必能办到。最后紫鹃上场,请她回房吃药,黛玉在悲泣之余,接唱了两句散板:「病恹恹泪涟涟闲愁难遣,奈何天伤怀月哭损芳年。」便病快怏地进场了。
这一场的布景,也值得提一提。台上摆了一座假山石,两边分别点缀着几株桃树和柳树,都是用彩色纸做成的并用电光照射着,后面是以一堂园林的画面来作衬托。当时为了这一场的布景,也颇费踌躇并花了不少钱。在今日也许认为过于简单,而在那时,观众还是认为别开生面见所未见咧!笔者认为在国剧里,以这样布景,「有」不如「无」。且当时发生的情景是在白昼,更无照射电光之必要,诚属画蛇添足之举。
《黛玉葬花》梅兰芳饰林黛玉 姜妙香饰贾宝玉
总评:《黛玉葬花》一剧,在梅老板个人表演方面是成功了,而在全剧演出方面则失败了。所以到现在,《凤还巢》、《生死恨》以热门的姿态,在这儿继续唱个不停,而《葬花》一剧,则很少人问津,成了一出冷藏起来的剧本。在大陆上只有言慧珠演过并留有唱片。在此地似乎只在电视上看过一次,也记不起是谁演的了。何以《葬花》一剧竟被冷藏了呢?以笔者的看法,《红楼梦》虽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好小说,但不是一个理想的剧本。国剧的好本子,都是生、旦、净、末各种角色配合结构而成。而在红楼戏里除了旦,还是旦,不过是各种各型不同的旦角而已,谈不上配合结构。全剧如何能热闹起来?贾宝玉、林黛玉谈情说爱的方式,已经脱离了时代。精神与时代脱了节,自然引不起观众的兴趣。第三是再也难找到适合演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艺人。即便有了理想的艺人如梅老板与姜六爷者,演出结果,亦仅能称职而已,不能把一个原本冷的剧本演热了。所以在国剧方面,以「红」为背景的戏,难求其能久演不衰,更无法如《探母·回令》一般的令人百观不厌也。
(《齐崧先生文集》)
光风霁月的梨园
久已被人遗忘的
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