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未来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蒋士铨,字辛衡、心余、茗生,号清容、藏园,:晚号定甫。铅山(属今江西)人。士链先人本姓钱,明亡,从浙江长兴逃难至江西铅山,方改姓蒋。乾隆进士。以诗、散文著称于世,同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长于戏曲,据传所作有三十余种,今存杂剧《一片石》《四弦秋》等八种,传奇《空谷香》、《冬青树》、《桂林霜》、《临川梦》等八种。其戏曲不落才子佳人的俗套,内容大多歌领热爱国家民族的英雄志士,或描写有关社会习俗的大事。如《冬青树》写文天祥狗难故事,民族意识强烈而鲜明。《临川梦》以汤显祖的事迹为题材,歌了汤显祖的才华和视权贵的性格。在清代戏曲史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蒋士铨的岁暮归家(蒋士铨岁暮到家)(1)

蒋士铨

在诗文方面,蒋士链与袁枚、赵翼一样,主张写诗戒蹈袭,抒性情。但他对诗的内容更着重强调“忠孝节义之心,温柔敦厚之旨”,封建礼教气息较浓;形式上受黄庭坚的影响,比较重骨力,不那么强调性灵,诗风与袁枚、赵翼又有所区别。袁枚序其诗,认为“摇笔措意,横出锐入,凡境为之一空”。王《蒲褐山房诗话》评其诗云:“诸体皆工,然古诗胜于近体,七古又胜于五古,苍苍莽莽,不主故常。”

蒋士链诗功力不下袁枚、赵翼,但在开新方面的努力和影响,却大大逊色于袁、赵二人。《岁暮到家》是蒋士链乾隆十一年(1746年)回家时作,写久别归家后母子相见时的悲喜交集的情景,表现了母亲对诗人的关切以及诗人深感内疚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

蒋士铨的岁暮归家(蒋士铨岁暮到家)(2)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乾隆十一年,诗人二十二岁。此年诗人中秀才,学使金松门很器重他,令其随己出游。当时诗人有《远游》诗,安慰母亲说:“远游幸有方,母心休念之。儿食有商粉,母母念儿饥;儿服有敝裘,母毋念儿衣。倚闻勿盼望,岁暮儿当归。”此诗即写年底归家时情景。“爱子心无尽”,首句说母亲爱子之心无穷无尽,强调了慈母之爱。士诠母娃钟名令赛,字守箴,很有才学。蒋家贫困,儿时的士诠全赖母亲教育,九岁时母即教蒋士铨读《礼记》、《周易》、《毛诗》和唐宋诗,为其学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士一直对母亲很敬爱。

蒋士铨的岁暮归家(蒋士铨岁暮到家)(3)

蒋士铨与蒋母

“归家喜及辰”,次句说可喜的是及时在年终岁暮返回了家中,这里既是写诗人自己及时赶回了家,没有食言;也是写母亲终于把儿子盼回来了,母子相见都非常高兴。三四句是具体写母对离家在外的儿子的关切之情。“寒衣针线密”是化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母亲当初为自己出外缝制棉衣,怕儿受污医级的关切之情。“家信墨痕新”,写自己在外,母亲家书频奇,以宽解儿子旅愁的母爱。“黑痕新”用墨迹新鲜的主观感受写诗人看到的家书好象是母亲当着自己的面写的一样,突出了母亲同儿子感情上的交流,写出儿子似乎仍在母亲身边,是心心相印的。蒋士铨有一首题为《接家信诗》,其中的“剪烛看家书,风尘百感除”两句,正可作它的注脚。

蒋士铨的岁暮归家(蒋士铨岁暮到家)(4)

蒋士铨

五六句“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从母亲的角度写母子相见时的情状,进一步表现出母亲的慈爱。最后两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从诗人自己的角度写,惭愧对母亲没有尽到作儿子的孝心,故答话时遮掩迟疑,不敢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这里诗人通过写内心活动,写出了对母亲的爱。全诗用语明白如话,而表现的感情却很真挚。不露雕琢痕迹但语言很有表现力。一二句写见面时的喜,离家在外的母子之思自然暗寓其中。三四句追忆别母时和远游中母亲的关切,在写母爱中也注入了诗人感念慈母之情。五六句回到写见面时母亲的言动,如闻如见,形象传神,突现慈爱的特征。

蒋士铨的岁暮归家(蒋士铨岁暮到家)(5)

岁暮到家

最后写诗人的内心活动,也深挚地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慰藉。层次明晰而描写角度、手法富于变化,给人以质朴情深之感,这正见诗人以平淡见功力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