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火遍全网的拼团名媛吗?那些6人拼一份丽思卡尔顿双人下午茶,15人拼一晚3000顶级酒店房间包装自己的网红们开始转换阵地——走向“佛媛”风。

礼佛、吃斋、焚香、表情清冷;名包、豪车、浓妆、“种草”带货。近来,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一群佛媛杂糅两个毫不相干的人设,站到了流量的上游。

“佛媛”网红兴起

表面礼佛背后带货

佛系名媛通常身穿各式各样华美服饰和奢侈品,画着精致的妆容,在中式茶室、寺庙或抄经房凹着婀娜的造型。她们喝茶拜佛抄心经并一一拍照,将寺庙与素餐馆变成摄影打卡地点,并以此来经营自己的社交账号。

一名“佛媛”在社交账号上的生活是这样:在豪宅里起床喝个早茶,抱着大牌包包打坐修行,抄经焚香叩拜,打玻尿酸塑造佛相,穿开衩袈裟吊带佛衣,逢年过节开着跑车上山进香,时不时分享哪个寺庙最出片儿,每条视频都得写一些“佛言佛语”烘托清静无为的气氛。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1)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2)

“文案不离佛语,照片不离世俗”成了一些网红收割流量、财富变现的新密码。她们的活动目标地点非常明确——打卡国内各种佛寺,跪在佛前祈求是她们提前锁定的出片姿势。为了吸引眼球,有的佛媛甚至给耳垂打了玻尿酸,让耳朵饱满起来,更接近“佛相”。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3)

甚至还有旅社搞起了投影式礼佛,教你一键解锁“佛媛”同款。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4)

在精修过的照片里,“佛媛”们要么在寺庙抄经书临字帖,要么在茶社焚香品茗,虽然费尽了心思,凹足了造型,可定睛一看,照片中“佛媛”穿的衣服比抄写的字还少,拿笔姿势是错的,古式从右至左书的写法也不知晓,临摹帖在某宝上9.9包邮就可买到。更有甚者,为了“小露一下”,把字硬生生写在腿上。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5)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6)

佛媛们最令人诟病的就是在寺庙中的不得体行为,有穿高开叉无袖旗袍的、有穿拖鞋的,甚至还有手拎Dior的“佛媛”,把礼佛服饰“海清”当开衫穿,敞开僧服,露出里面艳丽的碎花长裙。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7)

似乎在她们眼中,服饰穿搭、一蔬一饭、美甲细节都能成为人设塑造的一部分。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8)

借用网上一段关于佛媛的评价:“她喝茶,她抄经,她穿中式的衣服,但你问她庄周除了梦蝶还梦什么,她答不出。你问她抄那么多经,应作如是观是什么观,她放下了抄经的笔。你问她那么喜欢三,那为什么是三生万物?她默默百度。”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9)

在如今的互联网语境下,人设可以是一门生意,流量也总能与商业挂钩。伴随“佛媛”风的兴起,不少网红扎堆寺庙排队拍照。生生把供游客礼佛、参观的清净之所,变成凹造型、出大片的机位。国内一众知名度较高的寺庙,都不同程度被网红“霸占”。她们假装礼佛抄心经,其实满脑子都是生意经。在她们身上,信佛是假的,名牌也是假的,只有骗流量、挣快钱的想法是真的!一旦粉丝多了,时机成熟,她们就开始带货割韭菜:有人带货珠宝手链,有人售卖衣服文玩,还有人卖保健品,搞餐厅推荐……她们利用私域流量卖货“结缘”。只不过,这个“缘”有点质次价高。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10)

据报道,有“佛媛”售卖标价上百元的平安锁,但同款锁在电商平台要价只有20-50元。还有一些手串配饰,成本价或许只有几十块,到了“佛媛”手里立刻身价飙涨到几百上千。还有人谎称饰品“开过光”,只为卖个好价钱。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11)

从拼团名媛、装腔作势的佛媛,到那些在零下30摄氏度的滑雪场穿着比基尼拍滑雪照的“雪媛”、晒名校身份和生活的“校媛”,变化的是一副皮囊,不变的是搔首弄姿和商业套路。

对此,央视网发文批评称:在宗教场所大肆摆拍,搔首弄姿,缺乏起码的尊重。看似与世无争,实则物欲横流,不仅破坏了宗教场所的严肃气氛,而且涉嫌违法违规。

目前,不少社交平台针对相关行为进行了永久封禁账号、清理违规视频、上线温馨提示等处理。小编查询多款APP发现,在搜索栏输入“佛媛”关键词后,页面会出现“勿立虚假人设,做真实的自己”“请对虚假人设、借机营销行为说不”等提示。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12)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13)

被误读的“媛”字究竟何指?

“媛”最早见于《诗经》,诗中提到“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意思是说“一位姑娘眉清目秀,额头宽广,面容楚楚动人。像她这样的人,是倾国倾城的美女啊”。

到了明代,在小说《两晋秘史》当中,作者添上了一个“名”字,为“媛”加上了身份背景。这里的“名媛”之“名”可理解为“有名望的”,“名媛”即为“有名望、有身份的美女”。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14)

到了明末,著名诗人钟惺淡化了这一观点。他在自己编撰的《名媛诗归》一书中,收录了约350位女诗人的1600首诗作,涵盖的女诗人上至远古时期,下至明代,不论身份、地位、成就,凡有佳作,一律入选,成为“名媛首要是才学”一脉的先声。

晚清女诗人沈善宝在《名媛诗话》中继承发扬了钟惺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名媛”的定义。她认为,相貌、家世与背景都不应该是决定名媛与否的首要条件,最重要的条件是才学和品德。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15)

民国时期吸收了这两种含义,将那些接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先进理念、学识才情,同时还有不凡家世背景的女性称作名媛。典型代表诸如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等。

20世纪末,“名媛”的概念在社会变迁的激流中再次有了新的内涵。作家程乃珊在《上海Lady》一书中,提出了“名媛”的三要素:出身、才学与社会影响力。除了出身名门,才学出众,经常参与到精英社交场合外,名媛还应足够独立,无论作为企业家还是慈善家,要积极参与到回馈社会当中。

名媛当有何种风骨?

在唐代,每至“立春”与“雨水”两节气之间,官宦及富豪之家的年轻妇女们便相伴踏春,带着珍馐酒馔同车马而行。赏花散步、沐浴春阳,女子们在草长莺飞的野外与风同伴、与友同乐,时不时“斗花”一番,比比看谁头上的花更鲜丽、更名贵。行至适处,她们便支起竹竿,用裙子搭成帐篷(也称“裙幄宴”),在草地上摆起酒席,行品春令、猜春字谜,笑语连连,好不畅快,至薄暮时分方才尽兴。

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当假名媛(从拼团名媛到装腔佛媛)(16)

探春会

这样清丽的“名媛聚会”,在清代更显出一些文学气息。据《名媛诗话》记载,道咸时期,京师满汉女性的文学性聚会十分多样,通常以赋诗作文为主,最常见的是在宴饮时饮酒唱和以助兴。她们常在见面时互赠诗文以表钦慕,若已有作品结集,则一方赠予文集而另一方为之题诗,由此结下文字之缘。若逢盛夏,才媛们会如古代士人般举办消夏诗会;若至隆冬,她们则共赴消寒诗会。

除此之外,她们还喜欢聚在一起,以某一事物为题进行诗歌创作。《红楼梦》中便有相关内容。在第三十七回中,探春倡议起一诗社,大观园众人欣然同意。由于急于结社,探春及众人便以贾芸当日所赠白海棠为题,并取“盆”“魂”“痕”“昏”四字作韵脚。此社以海棠为开端,因此便称“海棠社”了。

由此看来,名媛,或许不是身材与颜值俱佳,但一定有不凡的气质与精致的内在;或许不必出身显赫或家财万贯,但一定有足够的学识滋养与独立的精神品格。名媛,应是深含于心的一种精微与美好的讲究,其真正能够赢得社会尊重的,当是其优雅的风骨和对社会的贡献。

叶嘉莹,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学者、诗人,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毕生在大学里讲授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王国维等,诠释诗词之美。晚年倾尽自己积蓄,将变卖房产的钱捐出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为弘扬中华诗教不懈耕耘。她说,功名算什么,功名就跟蜗牛角上的小国之争一样。

名媛,之所以名,在于媛,却不止于媛。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沙斯媛 综合 央视新闻、中国新闻周刊、国家人文历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