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1日晚21时30分,昆明军区5个团约21个营的兵力,以3个集群共22支突击队的形式,跨过中缅边境,向16个目标点扑去!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军第三次跨境作战行动。解放军第一次跨境作战是援越抗法战争,第二次是抗美援朝战争,那么,这第三次跨境作战的目标是谁呢?

这次解放军跨境作战,就是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对象既不是法军也不是美军,更不是缅军,而是盘踞在缅北的国民党残军!

那么,这些国民党残军哪里来的?在缅甸境内,缅军围剿即可,为什么会有解放军出境作战呢?

这事说起来太复杂了,和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1951年缅甸边境作战(谁越过红线就杀头)(1)

缅北国民党残军的来历

在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军,大部分都是原第13兵团李弥的部下,一群残兵败将。

李弥的残余部队,怎么会跑到缅甸呢?

1948年,淮海战役,第13兵团被全歼,司令官李弥再度发挥优良的逃跑技能,被扣以后化装蒙混过关,死里逃生到了奉化见了蒋介石。见李弥还能逃出来,果然是个人才,这样的人才要重用。老蒋便让李弥重建第13兵团兼第8军军长,南下一路收拾残部,一路开赴云南。

到了云南,李弥又遇到卢汉起义,再度被扣又被释放去了滇南。解放军发动滇南战役以后,李弥的残部几乎被全歼,孤家寡人的李弥就去了台湾逃难。

但李弥不知道的是,他留在滇南的残部并没有被打完,还有一部分活了下来。这些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李弥所属第8军237师709团近800名残兵,由团长李国辉率领,从云南逃到了缅北大其力以北地区。不久,国民党第26军93师278团一个营600余人,在副团长谭忠带领下,也来到了缅北缅北邦桑以南地区。

后来,谭忠与李国辉的人马在大其力市的小孟棒汇合在一起,加上原远征军第6军93师200余人,就有总数大约1500余人的正规军了。加上从西双版纳逃到缅北景栋东北的三岛地区的反动地主武装张伟成等部500余人,这批国民党军残余势力人数高达2000人,在缅北地区影响很大。

两支残部聚拢以后,暂时在“金三角”立足下来,而且还更名为“复兴部队”,队伍也扩张到了3000余人。

1951年缅甸边境作战(谁越过红线就杀头)(2)

②缅军进攻,惨遭失败,残军再扩张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这部分残军在金三角地区势力越来越大,缅甸政府坐不住了,勒令其撤离缅甸国土,否则坚决消灭。但这怎么可能,对这支国民党残军来说,返回中国境内,他们没有那个实力,而且很有可能是全军覆没;逃回台湾,也暂时没有那个条件,怎么办?那就只有打了,绝地求生嘛。

于是,万余缅军来到了缅北,准备武力驱逐这支残军。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缅军根本不是这支残军的对手!这些残军对上解放军就拉稀,但对上缅军,则如虎添翼,一下子把缅军打了稀里哗啦,狼狈撤退。

缅军不但没有打下“复兴部队”所在的孟果地区,反而失去了大其力市。

实力不允许,那只有谈判了。结果就是,残军退出大其力市,但被允许留在缅北地区。

这批国民党残军在缅北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到台湾,一下子让蒋介石乐开了花,他实在是没有想到,一向打仗败多胜少的国军,居然这么些能打的,激动,实在是太激动了!

激动之余,蒋介石便有了新的想法,打算以这批残军和其占领的缅北底盘为跳板,伺机反攻大陆。于是,蒋介石下令李弥去缅北收拢这批老部下。

1951年缅甸边境作战(谁越过红线就杀头)(3)

李弥

1950年9月,李弥来到了缅北,将“复兴部队”更名为“云南反共救国军”,先是拿出自己的10万美金私房钱暂时充作军费,为此这支残军的运作,然后利用台湾空投过来的一大批武器装备给养和800名军官及情报人员,对这支队伍进行训练整编。

有钱有人,李弥就膨胀了,开始把目标对着了国境线另一边的云南,准备来个突然袭击,计划先攻占耿马、澜沧,最终拿下昆明。1951年5月,李弥亲率5000多人的精锐部队,分两路进攻云南。

李弥这一路打得十分顺利,因为一路根本没有遇见什么人,不但没有见到想象中夹道欢迎的老百姓,解放军的影子更是没有见到!

难道是见我李弥威武,提前跑了?

当然不是,李弥想多了!

没多久,李弥所部就深入云南境内数十公里!突然,大家都觉得不对了,这是不是个陷阱呢?因为吃亏太多,都有心理阴影了。

就在李弥等人忐忑不安的时候,早已经枕戈待旦的14军的5个团,悄无声息地将国民党残军合围了起来,一场关门打狗的战斗打响了。

听到解放军的冲锋号,这帮残军一下子就噶了,连个像样的抵抗都没有,撒丫子就逃,一路丢盔弃甲损兵折将,灰溜溜地逃回了缅北。这次,李弥“飞将军”的名声算是坐实了。

打解放军不行,但对付缅军,李弥还是玩很溜的,他带着这部分再次被解放军打残的残军,再一次在缅北壮大了起来,到1953年1月,这支国民党残军的扩容到了20000人的规模,活动范围大大增加,甚至一度超过了台湾岛的面积。

1951年缅甸边境作战(谁越过红线就杀头)(4)

③缅军再讨伐再败北,迫于舆论,李弥率大部退回台湾,残部再搅局

看着这批残军的势力越来越大,缅甸都觉得快压制不住了,再不搞一下,实在是不行了。于是,1953年5月,缅甸方面一下子就集结了8000名骁勇善战的克钦族士兵,就这还觉得不够,又出重金招募了4000名印度雇佣兵,准备对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来一个大清剿。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缅甸方面组织的这批12000人的清剿大军,看起来气势汹汹,实际上和乌合之众差不多,根本不是残军的对手。

不但没有赶走残军,就连科康、佤邦、悬栋3个省都被残军占领了,缅军真个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不行。

怎么办?投诉去!缅甸见打不过这些解放军的手下败将,便改变了方式,武攻改成了文斗,派代表收集大量的证据以后,把这些国民党残军的事情捅到了联合国。

缅甸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确实收获了一波巨大的同情。迫于压力,在美国运输机的协助下,自1953年11月18日,开始将这些残军分批撤往台湾,到1954年5月,共撤走5400余人。除了撤走的,还有3000余人回国投诚。李弥本人则在泰国遥控指挥了一段后回到了台湾。

虽然大部分都撤走了,但依然还有一部分不愿意走的残军留了下来,同时也是蒋介石为以后的反攻做打算,默许了这部分人潜伏下来。

1951年缅甸边境作战(谁越过红线就杀头)(5)

柳元麟

残军大部撤走以后,缅甸方面总算松了一口气。但大事并未了,后面的麻烦还不小,缅甸方面开心得有点早了。

暗中蓄势消停一阵子之后,这支残军中的残军再次被纳入了台湾方面的视线。不久,号称“游击战专家”的原第八军副军长柳元麟,于1954年6月也秘密潜入缅北,搜罗残部,试图借此骚扰缅中边境。

柳元麟是蒋介石的亲信,曾任总统侍从室少将副侍卫长。在他的操作下,这批残军的人数再次发展到4500多人,成立了“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

这些国民党残军,不但成了缅甸的心头之患,而且也给云南边境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但因为基本上都活动在缅北地区,只要不跨境,我们也无可奈何。

实际上,到了1957年,缅甸方面就暗示想让解放军出兵解决这部分国民党残军的意思,但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并没有答应。

1959年,柳元麟拟定了袭扰云南的“突击计划”,伺机而动。1960年春,大约400人的“特种部队”从台湾空投到了缅北,柳元麟也借此机会培训了2000余名作战骨干,随时准备跨境云南骚扰内地。

1951年缅甸边境作战(谁越过红线就杀头)(6)

④黄果园事件,促成中缅边界谈判,跨境打击,双方一拍即合

就在残军不断骚扰期间,在中缅边境地区,却发生了一起中国边防部队与缅军边防部队之间的武装冲突,这就是著名的黄果园事件。

中缅两国的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由于历史原因,中缅之间没有十分明确的疆界,都是按照约定俗成的线路巡逻,没承想,双方却也因此打了起来。

那是1955年11月20日清晨,在中缅边界南段未定界的黄果园“1941年线”附近,由于突然间大雾弥漫,视线奇差,几步之外就看不清楚目标。恰在此时,中国和缅甸方面的巡逻队伍都来到了此地。因为双方都搞不清楚对方的情况,误会之下便发生了交火事件,双方各有数人受伤。

交火事件发生后,中缅边境的局势一下子紧张了起来,缅甸方面的报纸还歪曲事实,指责中国军队入侵缅甸,同时还公开了中缅之间存在的边境问题。与此同时,美国也借此事件大做文章,在渲染中国对外扩张的同时,还拉拢马尼拉条约国搞军事演习,一时间,东南亚地区的局势骤然紧张。

虽然部分媒体带节奏,外部势力也来搅局,但中缅两国领导人却对如何处理此次事件的思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加快解决双方未定边境线的划界谈判,彻底解决问题的隐患。

从1956年初起,两国就边界问题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和磋商。可以说,黄果园事件,是中缅边境谈判的一个转折点,两国一下子就跨入了实质性解决边境问题的阶段。

1951年缅甸边境作战(谁越过红线就杀头)(7)

经过艰苦的边界初步勘察之后,1960年6月27日至7月5日,根据中缅边界问题协定成立的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双方就中缅边界进行必要的勘察、竖立新界桩和修订、改立旧界桩等事宜,商讨具体细节,确定日程安排。

双方就两国边境的历史与现实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排查与整理,提出了解决边境问题的一揽子方案。

1960年10月1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历史遗留下来的复杂的中缅边界问题终于获得了全面彻底的解决。

大致上,中国有得有失,相对而言,让步比较多点,此文不做过多谈论。

边界问题解决后,跨境打击残军之事,也很快被列入了议事日程。

1960年11月,中缅双方制定了勘界警卫问题协议。协议规定:为执行警卫作战任务,中方部队根据需要可进入缅甸境内20公里。清剿国民党残军的行动,双方应在同一时间进行,暂定于1960年11月22日左右。

1951年缅甸边境作战(谁越过红线就杀头)(8)

⑤主席下令:“谁越过红线就杀谁的头”!奇兵突袭,残军摧枯拉朽

这个“红线”,就是双方商定的缅甸境内20公里,超过这个范围的残军,解放军是不打的,只能由缅军自己去打。解放军勘界警卫作战的第一阶段作战,就是以红线为界,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避免引起大的国际影响,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以此为借口诋毁中国。

中国军队方面的行动,由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指挥,作战原则为“断退路,先围而后歼。”战前,我军将孟瓦、阵马、孟育、踏板卖的据点作为重点打击对象,还拟订了重点捕获的敌6名军、师级军官的名单。

1960年11月21日晚9点半,随着攻击命令的下达,22支突击队迅速跨过国境线,一路急行军向目标扑去。由于各个目标的方位不同,最先接敌的战斗在凌晨4点50分打响,最晚的7点50分才交火。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袭击很突然,大部分残军对解放军越境作战一无所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1951年缅甸边境作战(谁越过红线就杀头)(9)

除了两个据点因为太远了,得到消息的残军侥幸逃过袭击之外,其余14个据点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最早打响的踏板卖据点,残军被全歼,第1军第2师少将师长蒙宝业、上校副师长蒙显被击毙;就连解放军扑空的曼俄乃据点,解放军也在追击中击毙了残军4军5师上校师长李泰。俘获第3师师长李光芳、副师长叶文强、第5团团长徐家庭、第2师主任丘陵、孟南特务组组长杨国华等人,共击毙467人。缴获火炮4门、机枪27挺、各种枪支247支、电台7部、牲口289匹。

领导人“谁活捉柳元麟谁就可以当将军”一句玩笑中说的敌首柳元麟,则比较狡猾,他处的位置恰好在红线边缘,见势不对就窜到了红线的南侧,其他残军见势不妙都往密林退去,我军不得不停止追击,专心剿灭依然在红线内的残军。

虽然,一线指挥官提出了越线追击的请求,但都被驳回了。

这次战斗,让残军知道了解放军的底线,他们也不再越过红线,解放军也暂时拿他们没办法。

1951年缅甸边境作战(谁越过红线就杀头)(10)

秦基伟

⑥“湄公河战役”虎头蛇尾,缅军再陷危机,二次跨境,残军败北

见解放军方面不肯越过红线,残军一时半会儿也无法消灭,缅军就暂时休整了一段时间。其实这个时候,残军也在休整,毕竟被解放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很大,需要补充。

1961年新春,缅军开始实施所谓的“湄公河战役”计划,准备将残军一网打尽。为此,缅军调集了9个营约1万人,沿湄公河以西,由西南向东北推进。

作为“游击战专家”的柳元麟,虽然和解放军打仗不行,毕竟解放军才是游击战鼻祖嘛,但对付缅军,那绝对是游刃有余的。这对缅军的动作,柳元麟采取以“引蛇出洞,将缅军诱入王南昆狭窄低洼地带伏击”的策略,先佯装节节败退,来迷惑缅军,诱使缅军一步步进入了柳元麟在王南昆设下的圈套,而缅军方面还沾沾自喜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柳元麟的猎物。

待遭到柳元麟残军的包剿,为时已晚,撤退已经来不及了,缅军的飞机大炮也失去了用武之地,残军则如鱼得水,缅军陷入了困境之中。

怎么办?几次三番和残军交手,缅军都很狼狈,不得不把目光又对准了中国,请求中国军队前出红线,南下协助缅军打败残军。

鉴于当时的情况,我们虽然有意出手帮缅军一把,但因为彼时中苏关系不佳,己方兵力也较分散,暂不适宜立马投入作战,需要再做准备。

1951年缅甸边境作战(谁越过红线就杀头)(11)

但缅军方面这次是真的急了,中国方面如果再不出手,这些被困的缅军很有可能全军覆没。这时,总参谋长罗瑞卿认为,送人情要早送,在国际上,缅方不怕。我们怕什么?

最终,中国方面决定响应缅军的请求,出兵解救被困缅军。此次作战的主要打击对象是残军柳元麟总部梦百了守备区、第2军等残敌3000余人。

1月25日,越过红线南下计划开始实施,解放军数个营的部队开始出击残军。但这次残军学聪明了,不和解放军正面对抗,一接触就跑,利用自己对缅北地形熟悉的优势规避解放军的打击,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逃到了老挝境内。

1951年缅甸边境作战(谁越过红线就杀头)(12)

但解放军南下的动作,也的确给缅军解了围,残军不得不放弃了对缅军在王南昆和芒林的围困,渡过湄公河,向老挝境内逃窜,被围缅军得以解脱被困之局。而柳元麟呢,也不得不把总部迁往台湾。

到2月9日,我军胜利结束了第二次作战班师回国。此战,解放军共歼灭残军274人,缴获火炮10门、各种机枪21挺、枪支330支、电台4部、汽车3辆、牲口73匹。

⑦尾声

此战结束后,残军在缅北经营多年的地盘基本上被打烂,缅甸方面收回了拥有30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次跨国军事行动,不但帮助了缅军,赢得了国际声誉,而且稳定了云南边境的安全形势,也锻炼了我军在热带山地丛林作战的能力,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