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生卒年月不详,原名吕望,又名吕尚,姜姓,吕氏,子牙是他的字,齐国始祖,称太公望,人们又尊称他为姜太公。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淫宠妲己,百姓遭殃,诛杀大臣,残害忠良。隐居深山、钻研兵法的姜子牙,应思贤若渴的周文王之邀请,助其兴周灭纣。周文王采纳子牙的谋略,屈事商纣,暗中积蓄实力,积极争取与国,乘隙熟除商纣的羽翼,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奠定了灭纣的基础。文王去世后,武王继位,尊子牙为“帅尚父”。为了做好伐纣的准备,姜子牙潜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打探情况,制定了乘虚进军、奔袭朝歌的作战方略。

周武王即位的第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十二月下旬,子牙协助武王率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拥战车300乘,进至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反商纣王的八个诸侯国军队会合,尔后进军牧野(今河南淇水以北、卫河以南地区),与商军激战。商军大败,纣王登鹿台自焚而亡。

武王伐纣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武王伐纣的全部真相)(1)

牧野之战

周军占领朝歌。姜子牙助周灭纣之大业告成,其军事业绩被后人称颂和神化,周成王亲政后,姜子牙以周朝开国重臣而受封于齐。此段文字应该是对姜子牙的兴周灭商的概述,但是从而后世中几乎神话的姜太公导致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为兴周灭周又做了哪些详实的计划和准备呢?今天我们一层层来揭开历史的面纱。

首先,他是姓姜,但是周代姓和氏是不同的,简而言之,姓是代表血缘出身,是不变的;氏是代表社会集团,是变化的。男子一般称氏不称姓。对于姜子牙来说,他姓姜、氏吕、名尚、字子牙,所以吕尚、吕牙才是正确的称呼。之后封于齐,那么齐也是他的氏,所以又称齐太公。关于“姜子牙”“姜尚”“姜太公”等称呼,均来自汉代姓氏合流以后,如东汉王符《潜夫论》就说“文、武师姜尚”。所以,我们为了称呼准确,还是以齐太公吕尚称之。

武王伐纣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武王伐纣的全部真相)(2)

姜太公钓鱼台

我们再将镜头调转到两千年前的《史记》,《史记》有一篇《齐太公世家》,讲的就是吕尚和后世齐君的合传。然而,就算是列为正史的《史记》,对于八百年前的吕尚叙述仍然多有故事情节。对于吕尚与周的合作伊始,太史公自己都记录了三种说法,一种是大家最熟悉的,太公垂钓渭水,与周文王相会;一种是说吕尚曾侍奉纣王,因为纣王无道而投奔文王;另一种又说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后,散宜生、闳夭等人找到太公求助。

这三种说法里渭水钓文王的说法最普遍,在《吕氏春秋》《韩非子》《战国策》《新序》都有记载;主动投奔的说法则最早,《孟子·离娄下》里说吕尚本为避纣隐居东海,后来听说文王尚贤而去主动投奔;除此之外,《楚辞·离骚》《天问》及汉人王逸注则提供第四种说法,说的是吕尚原来在市场宰牛,因操刀吆喝引起文王的注意,吕尚对文王说自己能“下屠屠牛,上屠屠国”,由此被文王所征用。

吕尚最早也是最可信的史料,在《诗经·大雅·大明》里:“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马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武王伐纣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武王伐纣的全部真相)(3)

姜太公

这段诗说的是牧野之战,周军战车华丽壮观、战马健壮雄骏,而师尚父像一只雄鹰一样,辅佐着周武王征伐商朝,到第二天黎明就取得了胜利。师尚父就是吕尚,父是对他的尊称,师是他的官职太师,并非是后世说的文王武王的老师。“师(师)”字从代表土丘的“ ”,引申为驻扎土丘的军队。《说文解字》说“二千五百人为师”,直到今天“师”仍然是军事编制。军事长官一方面又有军队教导职责,所以后世才有了老师的意思。西周金文不少称“师”的人,他们都是军事长官,吕尚是太师,则是最高的军事长官,并非后世正一品文臣“太师”,这是吕尚形象被误会的开始。

上古三代的军事活动,其实比较少用奇谋妙计,更多是两军堂堂正正对决,春秋中期的宋襄公仍然坚持“君子之战”。尽管《齐太公世家》说“师尚父谋居多”,但同样《史记·周本纪》却记载了周武王命师尚父和伯夫向商人“致师”,“致师”即单挑,吕尚以太师之尊,居然下场单挑。可见当时对武力非常崇尚,而且吕尚武力值似乎不低,所以才会被诗人赞颂“时维鹰扬”,同时也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位在前线亲身杀敌的统帅,可能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吗?那就一直一种解释,姜尚并不是垂垂老朽。《竹书纪年》给出了一条线索:

“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

周康王是周武王的孙子,那么长者吕尚居然还是四朝元老!可见,吕尚在武王伐纣时应该还年轻。另一处线索是,周武王的王后邑姜,据晋人皇甫谧、杜预等说就是吕尚的女儿。还有一处是《左传》说吕伋辅佐周康王,吕伋是吕尚的儿子,齐国第二任君主。还有吕尚封齐时也与东夷莱侯作战。这些记载当然也不能说一定是史实,但证明吕尚在入周时不会太年老还是没问题的。

武王伐纣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武王伐纣的全部真相)(4)

孟津观兵

《孟子》说吕尚是“天下之大佬”,其他史料中的吕尚一个比一个惨。我们很难相信,作为一介平民在商周之际会取得高官厚禄。当时还是典型的氏族社会,氏族既是社会集团,又是政治集团。从社会集团角度说,吕尚不可能脱离“吕”这个氏族独立生活,因为当时还没有进入铁器时代,个体家庭是不能依靠耕种生存的,至于宰牛贩卖更是不可能了,当时根本没有个体商业存在,更多来自氏族之间的交换和贡赋。从政治集团角度说,族长一方面是本氏族的首领,另一方面又作为本族代表和其他族发生关系。

吕尚能当上周朝太师,除了来源于本人的能力超群外,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吕氏集团中的子弟,甚至很可能就是族长。只有自己本身身份地位显赫,才有资本担任周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战国诸子都希望自己能受国君重用,这才推销一些平民擢升的传说,比如不少史料记载舜、伊尹、傅说、管仲、孙叔敖这些人出身寒微,其实在血缘氏族社会都是不现实的。

其实,吕氏集团本身也是西方大族。甲骨文里经常见到一个和商朝敌对的“羌方”,不少“羌人”还被商人抓去做人牲。这个羌方位于西方,是商人对西方民族统称。“姜”字即来源于“羌”,姜姓即来源于“羌”之名,三国名将姜维所在的天水姜氏就是当地大族。到周代姜姓有诸侯齐国、申国、吕国、许国,以及未开化的申戎、姜戎。姜姓和吕氏的历史追溯到帝尧时期。

《国语·周语下》说帝尧封伯夷“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周本来是个默默无闻的部族,至今不能确定周人起源。但到太王亶父自邠迁岐之后,周人的实力却突飞猛进。文王就是太王的孙子。所以就有历史学者如徐中舒先生推测:

“公亶父由邠地迁于周原,世与姜族通婚”。

武王伐纣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武王伐纣的全部真相)(5)

封神演义

周人从此接受其母家的高等农业,才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国家”。太王的正妻太姜正是姜姓女子,周人还说始祖后稷的母亲叫姜嫄,那么姬姜通婚可能还更早,两族世代通婚,有点类似辽朝的耶律氏和萧氏的关系。姬姓和姜姓数代联姻,到周文王时期,姜姓集团中最杰出的就是吕氏族长吕尚,所以吕尚以吕国国君身份同时担任周朝太师。他的太师身份一方面来源于他的才智,另一方面来源于他所在吕族的实力。

在牧野之战中,吕尚一车当先,像苍鹰一样翱翔在战场中。他的形象更偏向壮年武士,而不是老年谋臣。他的勇猛为牧野之战胜利起到关键作用。当然,吕尚能够担任太师,绝对不止是一介武夫,后世对于他的谋略当有原型。周文王从羑里回周后,便于吕尚计划要实施兴周灭商的计划,如此看来。姜太公“直钩”钓鱼的神话传说倒也是更像后来者神话杜撰成分更多。那么吕尚有哪些兴周灭商的准备呢?

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

“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

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姜子牙同写了《太誓》。

武王伐纣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武王伐纣的全部真相)(6)

影视剧中姜子牙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时纣王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姜子牙见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

姜子牙精选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

从军事实力上看是大军了哦,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战幕一揭开,姜子牙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周军趁势进攻,大量商军被杀。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提一个特别的身影,胶鬲。说起胶鬲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一时想不起来,其实在中学课本中我们就知道他了。在孟子那篇着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有这样的记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武王伐纣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武王伐纣的全部真相)(7)

其中“举于鱼盐之中”的胶鬲,孟子的意思是想说这些人虽然都是起于微贱,但自强不息,创下了不朽的功勋,激励大家“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实这个说法用在胶鬲身上是不合 适的。

战争从来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商纣王讨伐东夷,耗资无数,眼看国库日渐空虚,连酒池肉林都快供应不上了,这时,周文王向商纣王举荐了胶鬲。对商纣王来说,胶鬲无疑就是救命稻草,其巨额财富让商纣王一下子摆脱了困境。为了报答,商纣王封胶鬲为少师,上演了一幕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钱权交易。但是,胶鬲终究是周文王的人。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开始了灭亡商朝的倒计时。

有一次,商纣王派自己的哥哥微子和胶鬲率领使团访问周国。就是在这次访问中,周武王成功地跟胶鬲对上了暗号,又成功地策反了微子,并许诺事成之后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加富三等,封地运城盐湖地区,全权发展当地盐业。

回到朝歌后,胶鬲开始行动了,顺当地从荐几位能征善战的大将都派到了东夷前线,等到周武王讨伐朝歌时,70万商军正是由胶鬲率领的,“临阵倒戈”也就顺理成章了。

几千年来,儒家的观点始终占据着上风,认为只要拥有了“仁”,就“仁者无敌”,拥有了“正”,就“邪不胜正”,却从来不讲究跟“不仁”和“邪恶”的斗争方法。可现实却往往是,在“不仁”和“邪恶”面前,“仁”和“正”伤痕累累。

武王伐纣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武王伐纣的全部真相)(8)

周兴领土

历史的真相往往都是出乎我们本来的意料,很多事情也并不是你现在看到的样子,孰是孰非,孰对孰错本来就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史料所能推测的也是侃侃聊聊,历史的必然和偶然,如此看来,历史时刻的伟岸人物站在游轮上的最重要的甲板的舵手,适时的拨动游轮的转向器一般,而往往正是这些拨动,开启并延续的更久远的航向和前进。(转下篇,武王在征战中的细节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