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雅可比(Carl Gustav Jacob Jacobi,1804--1851),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也是被广泛承认的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雅可比的这句人生感悟给了查理·芒格醍醐灌顶般的启示。

于是,芒格反复说:“要是知道我将会死在哪里,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我媳妇最近迷上了育儿,昨晚上拉住我忧心忡忡地跟我分享了樊登的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但是很多父母一辈子都没有读过一本育儿的书。”

这又让我想到了利弗莫尔在《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中的一句话:“在所有游戏中,唯一真正需要在行动前做好准备的恰恰是准备本身。有些人在用他一半的财产冒险时,用来准备的时间还没有买一辆平价汽车考虑的时间久。”

具体到考博领域,我们心心念念忙忙碌碌在考博,你有没有想过博导们看重的是学生的什么?你花了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考,但是在最重要的琢磨博导心思方面又付出了多少?

考博最怕的就是自娱自乐,感动了自己,然并卵,卒。

考博本质上是对导师进行一场自我营销。

AMA(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营销的界定是:“Marketing is the processes of planning and executing the conception,promotion,and distribution of ideas,goods,services to create exchanges that satisfy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goals.”

意思是“营销是计划和执行关于商品、服务和创意的构想、定价、促销和分销,以创造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的一种过程”。

并且补充到,这一系列过程最重要的是创造价值,关键环节在于让顾客感受到这种满足自己需求的价值。

菲利普·科特勒、克里斯琴·格隆罗斯等人也对营销的定义有过讨论,虽然具体内容各有差异,但是都无一例外的提到了一点——满足顾客的需求

既然考博是对导师的自我营销,你就必须要满足导师的需求。

只有真正想明白了导师的需求,你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的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彻底解决掉无数的烦恼。

知道了导师的需求就等于知道了自己努力的重点。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一下这些博导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博士生。

为此我们需要研究一下这些让人又爱又恨的导师,给他们做一个人物画像,弄清楚了导师们的特点自然就清楚他们的需求。

1、年龄

我们以一个博士生导师的成长之路分析一下他们的年龄。平均来讲,22岁大学毕业,25岁研究生毕业,29岁博士生毕业,工作之后,35岁评上了副教授,又工作了5年,在学院里有了一些身份和地位,此时差不多40岁,有的评上了正教授,有的摸到了正教授的门槛,但是都有资格带博士生了。

在论资排辈非常明显的学术界,年轻的博导在招生环节实际上是贵在参与,老家伙们才具备真正的话语权,而55岁以上的博导带学生很难带到学生毕业,因为博士培养周期至少四年,延期率也不断上升。

很多年龄大,即将面临退休的老教授(有一些导师55-58之间还继续招生,不排除年龄更大一点的还在招生)实际上就不招生了。也就是说博导们的年龄基本上处于40岁到55岁之间,平均年龄大约50岁。

我们的年龄基本上在25岁左右,导师们的这个年龄和我们的父母差不多,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这个年龄段的人,小时候是挨过饿吃过苦的,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信息相对闭塞,社会也不够开放,大学的录取率也不高,能够考上大学并且最终读完博士在高校任教的大都是好好学习的乖孩子。

那些调皮捣蛋的、特例独行能折腾的,很多都下海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这批导师都是安安稳稳的,按部就班的,做事认真中正的人。

2、性格

能够当上博导的老师,都是通过本科、硕士、博士一步步走过来的,投入了很大的时间成本,经过了无数个点灯熬油的夜晚,冷板凳做了很多年。这就说明这些老师普遍性格很文静,能够耐得住寂寞。

经过层层的考试,最终还是杀出重围,当了一名光荣的灵魂工程师,说明导师们非常聪明,智商肯定低不了(严格意义上,聪明不能算是性格,本文归类到性格)。

再者,能够参加博士生的面试,对导师们来讲也是个很大的肯定和荣誉,要知道一个院系是有很多导师的,自古文人相轻,文人斗起来,那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既然这些导师能够坐在这里,说明这些导师和系主任、副院长等的关系是不错的,表明这些导师的情商很高。

由此我们知道了这些博导是聪明、文静、情商高的人。

3、活动

导师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家和办公室,到了这个年龄阶段,以导师们的素质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是很不屑于参加无聊的饭局和娱乐活动的。

很高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标准让这些导师对于婚姻普遍具有较高的忠诚度,孩子也都快大学毕业了,对于个人感情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需求。更没有闲工夫看B站,刷抖音,甚至连微信也很少用。

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些导师具备宅男和工作狂的属性。至于新闻报道中的各类奇葩导师,都是极少数,之所以少,才能成为新闻。

4、工作

导师们的工作主要围绕学术活动和日常学院事务展开。参加一些研讨会、授课的工作、同学们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的工作,再就是读资料、申请项目和基金、写报告、写课题、写文章,不断的写写写。有时间了,就和自己的学生聊聊天,督促一下大家的论文写作情况。简言之,导师们的工作是围绕着“学术”展开的。

到此,我们基本上对于考博的“客户”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定位:博导们是一些醉心于学术活动的、具有宅男和工作狂属性的、爱好就是读书的、远离社会流俗的、略显古板的聪明、纯粹、文静、同时又具备较高情商的50岁左右的特殊群体。

当你面对这么一群人的时候,什么小九九小聪明小把戏都没用的。

这批人不缺知识,不缺智慧,不缺地位,不缺资源,不缺赚钱的途径。

那他们缺什么呢?

缺干活的。

一大堆的课题谁来写?

一大堆的数据谁来处理?

整宿整宿的熬夜折腾文献谁来做?

文思泉涌的想法谁来落地?

。。。。。。

答案就一个:博士生

复试导师问是否读博怎么回答(考博兵法19)(1)

没博士,累到死;有博士,当驴使。

光指望博导自己,干不动了,也干疲乏了。

没关系,无数的人争前恐后的想去拉磨。不蒙住眼转两年,岂能学会手艺?

对于博导来讲,找个能干的博士,把活干了,课题结项了,文章写出来了,于是,更多的课题来了,纵向课题打名声,横向课题鼓腰包,正循环的力量越来越强。

而且一切是合法合规,光明正大,丰满了自己,提携了学生。

这点道理,博导们比谁都懂。

导师所有的活就围绕着学术展开的,所以说你要想成为导师的得力干将,就必须得是学术好手,这才是导师最最看重的。

其它的东西对于导师来讲其实无所谓。

这就是为什么导师们如此看重你的学术成果和研究计划,因为这些材料直接体现出了导师最看重的干活能力。你说你有潜力是不行的,因为潜力可能发挥不出来。所以说必须得有东西。

上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你一定是知道的,只不过没有重视。

其实明确了导师们的需要之后,你还用得着担心着担心那吗?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你的实力能不能满足给导师干活的需求。

挑战300天300篇原创不断更,这是第20天第20篇。

关注我的公众号“几深教育李老师”,看更多考博干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