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足而知荣辱)(1)

陈胜

就史料记载而,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可能是最早的一个,“太平天国”运动可能是最后一个。没有详实的史料,不好妄加推论。

古代农民起义的原因非常复杂,但这种原因也非常有规律性。对比一下这种“最早”与“最后”,其中的规律就非常明显。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足而知荣辱)(2)

秦代/影视剧

“大泽乡起义”又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史记》给出的原因是这样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大举征兵去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陈胜等人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时,遇到大雨道路被阻。根据秦律规定,戍边兵丁未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要一律处斩,为寻求活路陈胜毅然率众起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足而知荣辱)(3)

南越国木简

但据1975年11月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秦简,秦律《徭律》的规定是:“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秦律当中,戍边兵丁未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原来并不是都要处死,最高处罚只不过缴纳价值一副铠甲,也就是“罚款”。

陈胜、吴广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由此可见,“大泽乡起义”的实际原因,是一种“政治诉求”,不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足而知荣辱)(4)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呢?《天朝田亩制度》提出: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也就是说:有田种,有饭吃,有钱花,大家都能吃饱穿暖。这种诉求,都是经济方面,生活上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足而知荣辱)(5)

四大美女

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有饭同食,有衣同穿”,中国人的追求越来越实在。

这种追求,也是渐进式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足而知荣辱)(6)

黄巾起义

汉末张角发起的“黄巾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起义的目的,跟陈胜是差不多的,并不是为单纯活着,也不是为了有口饭吃。

隋末李密瓦岗寨起义,提出的口号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李密这口气,不是一般的大,好像他干,就一定比别人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足而知荣辱)(7)

黄巢起义

唐朝黄巢起义的口号,是“天补均平”。这口号明显比李密靠谱,北宋王小波、李顺跟上了这个思路,提出的口号就是:“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足而知荣辱)(8)

影视剧宋代

南宋钟相、杨么起义,提出的口号是:“等贵践,均贫富。” 南宋军事上虽然比较弱,经济发展还是可以的,吃饭问题不是太突出,所以钟相、杨么起义没有多大的号召力,整个南宋内部是相当平稳的。

元代的强项不是文化,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红巾军起义,提出的口号是:“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口号,几乎是瞎提,所以很不成功,只是把社会搞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足而知荣辱)(9)

李自成起义

这种经济上的诉求,一直是后世农民起义口号的主线。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是“均田免粮”。跟他同时起义的张献忠,提出的口号是“荡平中土,剪除贪官污吏”。李自成的影响力,明显要比张献忠强。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中国是礼仪之邦,但也很实在,并不完全弄虚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衣食足而知荣辱)(10)

衣食足而知荣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