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课本中的“丑小鸭”被编者赋予很多不切合原文本意的美化,为了“正能量”而“正能量”的行为只会误导学生,降低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通过对比英译本和教材译本,从细节分析还原“丑小鸭”的本来面目。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选编了《丑小鸭》一文,这篇文章取自叶君健先生译文,选入时有部分删减修改。
叶君健先生的译文源自安徒生的丹麦语原著,并参考了英文、法文版的译文。他对《丑小鸭》的评价是:安徒生用同情的笔触和诗一般的语言,把“丑小鸭”的遭遇写得生动感人,因而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个名篇,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这份原汁原味的评价客观中肯,但是这篇文章被编入教材时,编者在导读和配套教参的分析中赋予了一些与课文内容不相关的思想感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老太婆家时,小天鹅看不惯她家的猫和母鸡的过分狂妄,结果被母鸡和雄猫各呵斥了一顿。
英译本原文是:Then you have no right to express an opinion when sensible people are speaking
教材的译文是:当聪明人在讲话的时候,你就没有发表意见的必要。
被呵斥后,So the duckling sat in a corner,feeling very low spirited。
教材的译文是:小鸭坐在一个墙角里,心情非常不好。
英文版中“so” 这个词有“因此”的含义,承上启下,使语句连贯,并暗含了因果关系,表明小天鹅心情不好主要是鸡和猫的嘲讽造成的。
教材译文中没有使用类似的词,切断了上下关联,配套教辅中于是给出一个小天鹅心情不好的原因:因为远大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心情不好。这显然是牵强的,即使没有英译本做比对,仅看教材译文,也可以有多种解读,而不能认定为“远大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心情不好”。
英文版本中紧接着的下一句话是:till the sunshine and the fresh air came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open door, and then he began to feel such a great longing for a swim on the water。
教材的译文是:这时他想起了新鲜空气和阳光,他有一种奇怪的渴望:想到水里去游泳。
我们可以构想到当时的场景:小天鹅受到排挤后孤独无助地呆在墙角,屋外的阳光通过敞开的门一点点移动,照到他的身上,这时一阵风吹进来,小天鹅精神为之一振,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来自屋外新鲜的空气,然后想到,这样的天气去游个泳多好啊。
英译文中的“直到阳光和新鲜空气通过敞开的门透进来”这句话,表明丑小鸭想出去游泳有一个相对被动的过程,侧重了这只天鹅出门游泳是来自自然属性的引导,是一种原始本能。
教材译文删去了“直到阳光和新鲜空气通过敞开的门透进来”这句话,没有了这句话,丑小鸭对新鲜空气和阳光的追求就由“被动的激发”变成了“主动的向往”了,自然属性的本能行为也被上升到社会属性的精神层面。
但不论是英译文,还是教材译文中,都没有体现丑小鸭“不懈追求”的精神。
小天鹅把游泳的想法告诉母鸡,结果又被骂了一通。
小天鹅和母鸡交流想法,这是对自己的不够自信,它想得到母鸡的支持或裁决。但是适得其反,他被那只高傲的母鸡狠狠嘲笑挖苦了一番。
这只母鸡警示小鸭要象自己一样学会下蛋,要象猫一样迸出火花。而这都不是一只雄性小天鹅的能力范围。
文中没有描写小天鹅不能下蛋的后果,但从老太婆的刻薄言行中可以推测,如果小天鹅胆敢令这个贪心势利的老太婆失望,后果会比较糟糕。
母鸡还说了:But you are a chatterer, and your company is not very agreeable.
教材译文是:不过你是一个废物,跟你在一起真不痛快。
最终这只小鸭说:I believe I must go out into the world again。
教材译文是: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好。
英译文中的“must”突出了丑小鸭的“被动”和“不得已”,但教材译文中这层含义被谈化,根据教材译文,可以理解成“被动”出走,也可以理解成“主动”追求,解读成“积极追求”仍是不符合语境的。
回头再看配套教辅中的这段分析:在农家小屋安定下来的时候,出于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仍然渴望走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表达了丑小鸭积极追求的精神……
首先:丑小鸭之前在鸭妈妈家曾受到排挤和打击,最后演变到生命都受到了威胁,不得已逃离出去。现在在农家小屋还是深受排挤和打击,丑小鸭过得非常不开心,他并没有“安定下来”的心态,现状结合之前的阴影,是他再次外出的原因之一。 “不安定”背景下的外出,不能突现丑小鸭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编者用的“安定”是一个虚假前提,由此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不科学的。
其次:丑小鸭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不论中、英译文中都没有文字显示是“不懈追求”,即使是教材译文中也看不到“积极追求的精神”。
结合这几点,配套教参上对小天鹅在农家小屋这段经历所给的解读是不符合事实的,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无法得到这个结论。
再来看看那位收留小天鹅的老太婆,故事中,老太婆发现小天鹅之后,并没有展现她拾金不昧的精神,英译文中:“Oh what a prize! ”she exclaimed;
教材译文是:“这真是少有的运气!”她说。
然后,老太婆毫不客气地把这只她认为走错了路的肥鸭(家禽)据为已有,并希望这只肥鸭能给她下蛋。
“exclaimed”意思是由于激动、震惊、愤怒等突然呼喊,惊叫,大声喊。英译文用的这个词准确刻画出人性贪婪的一面。教材译文中没有译成“激动地说”,只用了一个简单的“说”字,淡化了老太婆自私与贪婪的面目,但从她感叹自己的运气的语句中同样能看到老太婆获得意外财时的惊喜,这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反面作用。与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中没有分析这个细节,更没有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
教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配套教参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对美丽的向住和不懈的追求,他乐观的态度,战胜了艰难和困苦,虽然身处逆境,但他相信幸福的一天会来到自己身边。
通览全文,小天鹅“对美丽的向住”是存在的,叶君健先生对小天鹅也有相同的评价。但“不懈的追求”、“乐观的态度”、“战胜”和“相信幸福的一天会来到自己身边”等含意在原著或教材译文中并没有被表达。
在鸭妈妈家时,当雄吐绶鸡向他发难,小天鹅的表现是:吓得手脚无措,六神无主,不知道站在什么地方或是走到什么地方去才好。他觉得非常悲哀,因为自己长得那么丑陋……
文中用了“非常悲哀”来表达他的心情,英译文中用的是“quite miserable”。面对恐吓,小天鹅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抗的意思,读者看到的只有自卑和软弱。
后来,大家都欺负他。课文中列举了欺负他的有:兄弟姐妹、妈妈、鸭儿、小鸡、女佣。面对这些打击,文中并没有直接或间接描写他勇敢抗争的语句,他只是懦弱地忍受无理的欺凌,然而这种情况一天比一天更糟,言语打压演变成肢体攻击,如果继续留在这里,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So at last he ran away,这只小天鹅终于再次选择逃走。
他没有如越王勾践般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坚韧,也不是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大智慧指引下实施的战略性转移,甚至不是从大门从容离开,而是“飞过篱笆逃走了”,那种“仓皇、狼狈、惶恐”的神情尽显其中。
没有反抗、逃避现实是小天鹅的真实表现,全文多处出现类似的描写,配套教参答案中的“战胜”一词恰恰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丑小鸭逃出去后,躺在沼泽地里,心情“沮丧”。猎人在这块沼泽地围猎时,一只猎狗发现了他:He thrust his nose close to the duckling。
这只骇人的大猎狗把鼻子顶到小天鹅身上,在巨大的恐惧中,小天鹅连逃走的勇气都没有了,他把头藏在翅膀里不敢动,这其实是一个等死的动作。刚出虎穴又入狼窝,极度的绝望让这只小天鹅放弃了生的意愿。
那只训练有素的猎狗在小天鹅身上嗅出一丝家禽的味道后:he went into the water without touching him。
猎狗跑开了,职业道德使得猎狗没有把这只“家禽”抓走。小天鹅不知内情,只是自卑自怜地哀叹:我丑得连猎狗都不咬我了。猎人撤退,四周恢复静寂后,小天鹅几乎是被吓破了胆,因为他“还是不敢站起来。他等了好几个钟头,才敢向四周望一眼”。
如果说丑小鸭面对凶恶的猎狗的态度是埋头等死,那么他最终接近天鹅的时候,则是怀有主动求死的心态。他一边感叹着自已的“丑”以及曾经受过的太多的苦难,一边游向天鹅,寻找一种浪漫的死法——被美丽的天鹅杀死。
当天鹅迎过来的时候:"Kill me," said the poor bird; and he bent his head down to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 and awaited death;
教材的译文是:“请你们弄死我吧!”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
教材中,这篇文章导读为: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
导读的内容积极向上,但是与这篇文章无关。由被唾弃的丑小鸭变成被崇仰的白天鹅不过是因为他天生就是一只天鹅,与后天努力没有关系。丑小鸭在欺凌者面前屈辱地忍受,在猎狗嘴下胆战等死,在天鹅身边卑微求死,在他身上有绝望、有沉沦,却没有斗争,没有奋斗。无论从教材中,还是叶君健先生的译文原文中、英文版本中都找不出导读中的结论。
《丑小鸭》作者安徒生出身寒门外貌丑陋,一生境遇坎坷,小天鹅高贵的血统正是作者渴求而不可得的梦想。安徒生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通过始终不屈的奋斗终于由社会底层挤身上层社会。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安徒生成名前的生活自传,由于自卑和挤身上层社会的需要,作者曾编造过自己的童年,采取过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可能因为这层原因,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追求意识和奋斗精神倾注在丑小鸭身上。
从小天鹅所遭受的苦难来看,《丑小鸭》一文略含有中国孟子的思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面对挫折,小天鹅逆来顺受,矛盾无法调和时采用回避的方法,则更多符合了中国老子无为而为顺应自然的意境。
课文导读、教参教辅中给出的那些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安徒生身上有,但丑小鸭身上没有。如果只是为了“正能量”而“正能量”,就有点“为赋新词强作愁”的牵强了。只会令作者叹息译者迷惘,更会令学生一头雾水。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科培养的重点,教师分析教材的过程中,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中,均应正确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隐含信息,如果指导者给出了与文章不相关的或背道而驰的信息,或是因为没有正面导向功能,指导者避而不谈原文中含有的信息,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只会因此丧失而不是提高。
“苦行儒”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标题“从《丑小鸭》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缺失”。教育、校园、西游记杂谈、社会万象……欢迎关注,共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