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又看了一遍老电影《怒潮》,这是八一厂1963年拍摄的,是以湖南农民运动为背景,描述共产党人领导农民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影片艺术性一般,但其幕前幕后却有不少故事。

先说剧本,本片一共有三个编剧,分别是吴自立、未央、郑洪。其中吴自立是老红军、开国少将,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吴副司令虽然挂名第一编剧,但并非执笔者,而是影片的总策划,只不过当时没有总策划这种头衔,就挂上了编剧的名字。吴将军是平江人,非常热爱自己故乡,想搞一部平江扑城的电影,但自己是大老粗,写不出来,就找省文联主席周立波帮忙(写《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的大作家),周立波找来青年诗人未央,后来八一厂专业编剧郑洪也加入进来,三人合作写成了剧本。因为单写平江扑城情节太简单,于是改成从北伐开始,到参加毛委员领导的秋收起义结束。最后完成的剧本与吴自立最初构想差得很远,甚至可以说面目全非,只有最后攻打县城一段才能看到平江扑城的影子。

所谓平江扑城又叫三月扑城或二月扑城,因为这次扑城发生在1928年3月,农历二月。当时平江县委领导20万农军攻打国民党守备的平江县城,尽管县委做了很多准备,但由于敌军兵力强大武器先进,攻城没有成功。但这次扑城为彭德怀后来发动平江起义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和群众基础。平江起义成立的红五军中一半以上都是平江扑城的参与者,比如像开国将领钟期光、张震、方强、刘志坚等。

文革时江青批判这部电影,说它美化彭德怀、为彭德怀翻案,这纯属捕风捉影,欲加之罪。因为彭德怀领导过平江起义,于是把平江当做彭德怀的符号,一说平江就要联系到彭德怀,这实在是形而上学猖獗。历史上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是在1928年7月,而农军扑城是3月,农军扑城时彭部还在几百里外的湘北地区驻扎,二者怎么能扯到一块呢?如果硬要扯,不是神经过敏,就是居心叵测。现在网上有文章谈论《怒潮》这部电影,也说是吴自立为给彭德怀打抱不平才写的剧本,因为吴自立是三军团出身,是彭的老部下。这也属于想当然行为。如果认真看完《怒潮》这部电影,就会发现,里面根本没有跟彭德怀有关的任何内容。影片的结尾是农军跟随毛委员参加秋收起义了,这甭说牵扯彭德怀,就跟平江扑城都没关系了,因为秋收起义比平江扑城还早半年呢。还有人说影片中那个思想进步、投奔农军的国军黄参谋原型就是彭德怀,这也是瞎联系,黄参谋和彭德怀身份地位差异太大,除了是国民党军官外,两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如果真找原型的话,黄参谋原型倒有可能是吴自立本人,因为吴原来就是湘军军官,四一二之后愤而离开旧军队回到家乡,参加了共产党游击队。

下面说说影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原型。

张平饰演的邱金的原型有好几个,包括邱训民、余本健,都是革命烈士。邱训民当过农协委员长、农民自卫军队长,湘鄂赣边特委常委(书记是滕代远),红16军7师师长,湘鄂赣军区参谋长、代理司令员。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苏区,后来牺牲。余本健当过平江地委书记,县农协委员长,工农革命军游击总队长,三月扑城时的暴动总指挥,领导过四次平江扑城。还担任过湘鄂赣边特委军委书记,与黄公略一起领导湘鄂赣边武装斗争,抗战期间牺牲。

罗大成的原型有罗纳川、毛简青,也都是烈士。毛简青是1921年入党的老党员,毛泽东好友,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四一二之后回故乡平江任县委书记,是三月扑城的最高领导人。后到苏联参加中共六大,是21人主席团成员。回国后到洪湖地区工作,遭老朋友夏曦迫害,含冤病死。罗纳川是平江著名农运领袖,曾任工农革命军游击总队党代表,平江扑城主要领导人之一。毛简青离开后他接任县委书记。后因叛徒告密而牺牲。他牺牲的比较早,所以影片中罗大成也早早牺牲了,连攻打县城都没参加。

反面人物阎紫剑原型是国民党湘军旅长阎仲儒和反动县长王紫剑,两人都是屠杀工农的刽子手,被老百姓并称为“阎王”。阎仲儒后来因剿匪不力被调离平江,彭德怀所部来平江接防阎旅。阎仲儒这个人在中共党史上还是有点小名气的,主要是因为他参与过围剿井冈山,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里提到过他,倒不是说他怎么样,而是提到毕占云起义时捎带提到他,毕占云解放后当过河南省军区司令,开国中将,当时是阎仲儒手下的一个营长。阎仲儒担任过湘军第8军3师师长,8军军长是吴尚。由于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受到湘军和赣军的两面夹攻,湘军就是吴尚的8军,赣军首领则是朱老总在滇军时的把兄弟王均、金汉鼎。由于湘军战斗力强,朱毛通常对湘敌进行防御,而对赣敌采取进攻。滇军早年曾经很强悍,朱德率领滇军改编的护国军与北洋军作战时,常常以少胜多。但此时的滇军(也就是赣军)与当年大不同了,基层官兵已经大都换成广东人江西人,云南猴子那种狡猾和强悍的特性越来越少了,但滇军的坏毛病他们却继承下来,就是吸大烟。打仗时,他们只要烟瘾一犯,战斗力顿时消失,朱毛熟知他们这个毛病,往往趁他们烟瘾发作时进攻,结果不言而喻,呵呵。

本片演员有:张平,周凤山,关淑珍,张善甫,胡晓光,黄焕光,刘秉章,翟春华,张怀志,王毅、张樟,王孝忠,李巨人(制片人),薛蕴华(剪辑师)。之所以请北影大明星张平来担任主演,应该是八一厂找不到合适的演员,王心刚、张勇手、于纯绵太帅,王润身与张平相比,多了点匪气又少了点土气,而张平气质比较符合片中人物特点,只是年龄稍大了点。

谈到《怒潮》,还必须要说说它的插曲,因为这部影片中的一首插曲比电影本身更广为人知,这就是著名的《送别》,“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当年风靡一时,现在也饱受歌迷喜爱。除《送别》外,影片还有四首插曲,作为一部非音乐片,这数量可不算少了,这大概跟编剧未央是诗人喜欢作词有关吧。作曲是巩志伟,他谱的曲子湖南风味非常浓,旋律也很优美,不过我觉得似乎过于苍凉,少了一些慷慨激昂,如果说音乐基调是悲壮的话,悲则有之,壮嫌不够。说实话这几首歌的歌词不怎么样,文学性不够,思想性也值得探讨,比如老虎学猫那首歌,比喻就不大妥当。

片中插曲的演唱者是孟贵彬,孟贵彬歌曲的特点是抒情、悠长。孟贵彬和另一位歌唱家长影厂的李世荣都是被埋没的大艺术家,他俩在百姓中的知名度与其音乐成就相比严重不符。按说他俩都演唱过大量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但因为一直躲在幕后而鲜为人知。孟贵彬演唱的著名歌曲有《歌唱二郎山》、《草原之夜》、《蟠龙山高顶着天》等。李世荣更厉害,五六十年代长影拍的电影几乎都是他唱的,最著名的有《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刘三姐》,《草原晨曲》等,中国歌唱家达到他这个高度的恐怕没几个。

彭德怀电影(老电影怒潮与彭德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