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还没有统一天下之前,反映百姓生活欢乐疾苦的诗歌在民间极为流行。即使是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常常派采诗官去民间收集,之后再由太师(负责音乐的官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这种真实又不显得枯燥的方式,成为了天子与百姓之间的桥梁,也成为天子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

诗经中反映个性受到压抑的篇章(式微先秦时期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声)(1)

今天学习的《式微》就是反映百姓生活疾苦的代表作,其现实意义要远高于在文学上的成就。

《式微》取自《诗经·国风·邶风》,据前人考定,邶地应属于卫国的统治范围。《式微》大约创作于西周末东周初。

在历史上的西周和东周时期,宗法制度逐渐成熟稳定,整个社会是奴隶制社会。自西周成立后,实行贵族世袭制。这些贵族包括皇亲国戚也包括士大夫等底层的小官,而最底层的就是普通的平民。

在这一时期,社会阶层成金字塔形状,整个阶层的流动几乎是停滞的。也就是说,你生下来是什么身份背景,等到老了之后也几乎不会有什么改变。

诗经中反映个性受到压抑的篇章(式微先秦时期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声)(2)

也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的僵硬化,造成了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部分人手里,而社会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周朝的灭亡。

从《诗经》的一些诗歌里,我们能发现这一时期的百姓生活是极为辛苦的。而且也能看出百姓对当权者的怨恨之情,他们已经具有了初步反对这种制度的意愿。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表达劳役人民怨声的《式微》。

《式微》详解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歌里的“式”是语气助词;“微”指(日光)衰微,黄昏或天黑;“微君”的意思是“要不是君主”;“中露”是倒装用法,指“在露中”。天黑了,天黑了,怎么还不回家?要不是为了君主,怎么还会在露水中呢?

诗经中反映个性受到压抑的篇章(式微先秦时期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声)(3)

这两句诗歌描写了劳役的百姓受到非人的待遇,他们是为了贵族才会这么拼命的工作。这一时期的百姓附属于贵族,本身几乎没有自由。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两句诗歌里的“躬”是身体的意思。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要不是为了君主的身体,怎么还会在泥浆中呢?

上下两章意思相近,只是“故”换成了“躬”。虽然仅仅是一个字的变化,但却可以看出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故”和“躬”使上下两章的声律押韵,且使诗歌的意思表达的更加饱满真实。在上一章中作者身处露水中,下一章又在泥里,这种虚实结合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百姓深陷在泥中无法自拔,没有人能来救他们,那些贵族也不会体谅他们劳作的不易。他们对贵族是非常怨恨的,诗歌里表达的这一意境也引起后人的关注,此后也多用于古典诗歌中。

诗经中反映个性受到压抑的篇章(式微先秦时期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声)(4)

读《式微》之感

《式微》是一首底层的劳动人民反对当权者的怨歌,通过反问的手法引出他们受到的非人对待。这对那些贵族而言极具有讽刺意味,这也是当时劳役人民的心声。

这篇诗歌很短,通篇仅仅32个字。但其韵律押韵和谐,文章结构新颖尤其是换了一字后更显意味无穷。《式微》有两言、三言、四言、五言,如此多的结构语句变化,在《诗经》里是非常少见的。这也是《式微》的一大亮点。

《式微》深刻反映了现实生活,对现在关于古代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名家点评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言:“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诗经中反映个性受到压抑的篇章(式微先秦时期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声)(5)

意思是《式微》话虽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它藏有很多的道理,粗心鲁莽的人读一遍是看不出来的。

参考资料:方玉润《诗经原始》、丁桃源《诗经·式微》、《先秦诗鉴赏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