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采访作家梁晓声的文字版(嘉宾访谈作家梁晓声)(1)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已经于7月25日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论坛群英荟萃、看点十足。作为本次论坛嘉宾,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也受邀来到现场,围绕“传承、创新、互鉴”主题,分享了自己在文学创作、文学与人的关系等方面的感悟。他建议广大年轻人在有条件的时候要尽量多读书。在谈及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变化,梁晓声忍不住为北京建设15分钟阅读圈点赞。

梁晓声出生于1949年,今年已经73岁。今年年初,改编自梁晓声创作的同名小说,电视剧《人世间》上线热播,并收获了无数好评,该部小说曾于2017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近期完成长篇小说《父父子子》后,梁晓声表示,自己的“梁记面食店”要关张了。回顾毕生文学创作,他坦言,自己直到年近60岁才悟到,回顾世界上的不少经典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雨果等巨匠的作品,他们不约而同地呈现这样的特点,不仅写人在某种情况下是怎样的,还写出了人应该怎样的。梁晓声说,正是通过文学作品去不断强调人在现实中到底应该怎样,人类才会进步。“应该怎样,实际上就包含着我们所说的,作文要正直,就像《人世间》中的周秉昆。”在梁晓声看来,文学作品很长,但其中一定要包含人文价值取向。

文学当然也有娱乐功能,梁晓声并不否认这一点。“在特殊的年代,文学可以是投枪、号角、鼓点,但是和平建设时期它归于寻常态。”这寻常态就含有文艺让人们欣赏和娱乐的作用。梁晓声说,“但我们还是不要忘记文学艺术潜移默化的‘以文化人’的作用”。

阅读是体现文学教化作用的重要方式,而梁晓声自己就是个酷爱读书之人:“我从少年的时候就开始读书,读了很多书,这次来参加北京文化论坛,我的行李箱里还带了两本书、两本杂志,想着在晚上睡觉之前可以换着翻一翻。在疫情期间,我也把原来读过的、没读过的经典作品又拿出来读了一遍。”面对年轻人的文化休闲选择,梁晓声主张在有条件的时候还是尽量多读书,“不读书就没有发言权”。

“现在人们家里最不缺的就是电插头,同时,不要让自己的家里缺书架,这对我们的下一代是很重要的。”他希望下一代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里有书架,并希望孩子们能看到爸爸妈妈读书的姿态,这样才能将好的家风和好的传统代代传承下去。

如何衡量一个国度、一座城市的文化程度?梁晓声坦言:“首先来自这里的人的文明程度,这是给人的最初印象;第二,来自在与人交流时,每个人对于好的文化有认同感。”梁晓声说,这两点能做到的话,北京就更加是我们全国14亿人民都向往的首都了。

谈及北京这座城市,梁晓声坦言:“北京影响了我,艺术氛围非常浓厚。”在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令他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北京的图书馆建设。“很多地方在打造15分钟阅读圈,要在15分钟内能够走到能读书的空间,有的则开展丰富的阅读、分享活动,北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