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是现在常用的保健食品,其药用价值,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

健康养生系列大全(健康养生打造红润美女)(1)

《本草纲目》记载∶此紫沙糖也。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传其法入中国。以蔗汁过樟木槽,取而煎成。清者为蔗糖,凝结有沙者为沙糖,其中记载的沙糖,即为现在所说的红糖,也叫:赤沙糖、紫沙糖、片黄糖。

中医认为,红糖性温,入肝、脾,胃经。具有润心肺,和中助脾,缓肝气,和胃降逆、补血,破瘀、排毒解毒、明目、驱寒、美白、养颜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腹热胀,口干欲饮,咽喉肿疼,肺热咳嗽,心肺及大小肠热及解酒毒。

糖的分类

根据制糖过程中精制与脱色的程度不同,食用糖按颜色可分为白糖、黄糖、红糖和黑糖。

白糖是精制糖,纯度一般在99%以上,一般只能做为调味品;

红糖的作用

黄糖、红糖、黑糖是粗制糖,因此保留着原材料甘蔗里丰富的营养物质,如单糖和多糖等糖类能量物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纤维素、抗氧化物质等,因此具有很高的保健及医疗美容价值。如:

1.红糖乌梅汤:红糖120g,乌梅12g。加水煎浓汤,时时饮用治疗泻痢日久,腹部隐痛,不思饮食。

2.生姜红糖水:生姜250g,绞汁,红糖150g。小火同煎至糖完全溶化。每次2匙、温开水送下,治疗肺寒咳嗽,呕逆少食,肺胃不和。

3.生姜红糖茶:生姜15克、红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之,能有效缓解寒淤血淤型女性的痛经痛苦。

4.红糖白酒:适量红糖适量白酒放入碗中,可依个人习惯而定用量,点燃白酒燃烧30秒左右,致适宜温度于清晨空腹服下,能有效缓解女性的痛经。

5.红糖豆腐汤:红糖50g,豆腐3块,适量水煮20分钟,加入酒25ml,继续煮沸后食用,用于治疗贫血。

6.红糖枣茶:大枣10个,煮烂,放入适量红糖服用,有补益气血、健脾和胃作用,适用于幼儿及老年人服用。

7.红枣生姜红糖水:5片带皮生姜、5个枣、2勺糖左右,可根据自己习惯调整,煮几分钟,具有活血散瘀活,暖身的效果。

8.益母姜枣红糖水:益母草20克、干姜15克、大枣3枚、红糖30克,煎水饮用。温经散寒,适用于寒性痛经及黄褐斑。

健康养生系列大全(健康养生打造红润美女)(2)

保健红糖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方便人们的食用,出现一种新型红糖即保健红糖,即用红糖和辅料如姜粉(汁)、枣粉、阿胶粉、玫瑰粉等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而成。如:

1.姜汁大枣红糖:有补气养血、强身健体、袪寒暖胃、缓解腹痛的作用,适用于除糖尿病人外的所有人群。

2.益母红糖:有补血益气,缓解腹痛的作用,适用于成年女性(初潮来临后的女孩子即可以饮用)。

3.大枣莲子红糖:有养心安神、止泻、补脾的作用,适用于脑力劳动者尤其女性。

4.产妇红糖:有缓解产后腹痛,促进恶露排出的作用, 适用于产妇。

5.玫瑰红糖:和血行血,理气解郁的作用,适用于成年女性(包括少女)。

6.阿胶桂圆红糖:有和血滋阴,除风润燥的作用,适用于除儿童及糖尿病人外的所有人群。

7.滋膳桂圆莲子红糖:补气血、安神、益脑养心的作用,特别适用于因神经衰弱或是思虑过度所引起的心慌心悸、头晕失眠的人群食用。

健康养生系列大全(健康养生打造红润美女)(3)

红糖与其他食物的相克相生

相生:

1.红糖和小米:能够起到补血补虚的作用,因为红糖有活络气血、疗虚进补的效果。

2.红糖和黑豆:可以起到滋补肝肾、活血行经、美容乌发的作用。

3.红糖和荷兰豆:具有健脾、通乳、利水的功效。因为红糖能入脾、利尿,加上荷兰豆,就有这种综合作用了。

4.红糖和山楂:红糖和山楂都有活血化淤的功效,这有助于解除局部淤血状况。

5.红糖和黑木耳:黑木耳是一种能益气强身的食物,与红糖搭配食用可起到补血的功效,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与暖身的作用。

相克:

1.红糖与牛奶:蛋白质与红糖在高温状态下发生糖基化反应,生成糖基化产物,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2.红糖与牛肉:两者同食可致腹胀。

3.红糖与豆浆:红糖与蛋白质高温下发生糖基化反应,生成糖基化产物,多食久食,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4.红糖与生鸡蛋:两者同服可致腹泻。

5.红糖与花椒:两者用水煎服,可抑制乳汁分泌,哺乳期女性禁用。

健康养生系列大全(健康养生打造红润美女)(4)

红糖的禁忌症

1.阴虚内热者不宜多吃。

2.肥胖者、各种眼疾患者均不宜多食。

3.糖尿病人不宜多食。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王凌赫”博客 ,执业中医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感冒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怎么办?实用单方在这里!

失眠多梦易惊醒,10个妙方送给你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