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度长期存在于我国古代,对我国历史的进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要说清楚分封制度,我认为应该先从“禅让制”说起。

禅让制是上古部落联盟时代的一种“元首”承继制度。在当时的环境下,它是与当时中华大地酋邦(暂且叫做酋邦)林立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现在,禅让制的很多方面已经说不清楚了。

为什么有些皇帝喜欢分封制?分封制的利弊你要是开国皇帝(1)

然而事情到了夏代就开始明朗起来。夏、商、周一直被我们称为“三代”,在后世的文献中它们起码是统一的王国,甚至具有后世帝国的特征。应该指出,后世的大一统帝国的确脱胎于三代,但是夏商周决不是后世想象中统一帝国。它们只是成千上万的酋邦中最强大的一个,因此被奉为“天下共主”,我们暂且叫这样的酋邦为“中央邦”。中央邦的“王”既是本酋邦的首领,又是“天下”(酋邦联盟)的首领。王位的继承只在特定酋邦的特定氏族中进行,不像以前那样具有很大选择性。当其他的酋邦强大起来以后,它们就会挑战中央邦的地位,所谓的汤武革命、春秋五霸、问鼎中原,都是本来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酋邦,在强大到足以对抗中央邦的时候所采取的行动。通过这些活动,原来被统治的酋邦就成为了中央邦,而中央邦也并为灭亡,它只是降格为一般的酋邦罢了。

当然,三代的统治权力是不断加强的,集权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深,为后来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殷商中后期出现的,到周代被广泛采用的分封制就是一个代表。我们没有听说过夏代有过分封制,大概那是各个酋邦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它们不需要来自中央邦、来自“王”的确认既可产生自己的首领。商代以后出现的分封制,正是对这种独立性的抵制,它要求原本独立、半独立的酋邦、部族的首领,必须得到中央邦的确认,才具有合法性,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其中就显露出“王权”的加强。但是,另一方面分封制也是对酋邦林立局面的一种无奈的妥协,它并不能彻底消灭酋邦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即使是大行分封之道的周代,也会有三监之乱、穆王时代的徐偃王、昭王的“南渡不返”以及平王的东迁和春秋五霸。

为什么有些皇帝喜欢分封制?分封制的利弊你要是开国皇帝(2)

历史发展到春秋,特别是战国时代,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变。随着“郡”、“县”的产生,古老的酋邦不断瓦解为更小的宗族。秦始皇统一六国,试图用郡县为基石,搭建一个一元化的统一帝国。但是,古老的酋邦虽然瓦解,但是血缘、宗法仍然在宗族中延续。而且,以当时秦国的力量,也不可能长时间的维持一个一元化的帝国。楚霸王想要恢复以前商周时代那种分封制,但是那种制度的社会基础——酋邦——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注定了项羽的失败。继之而起的汉帝国采取了一种中庸的立场。既然酋邦已不存在,统一帝国是大势所趋,而为了安抚各地的宗族势力,某种分封制度的保留也是必要的,因此就出现了“郡国并立”的局面。这一制度早期虽然不十分完善,但是经过高帝、文景、武帝的不断改革,使得这种中庸妥协的制度可以平稳运行400余年。

为什么有些皇帝喜欢分封制?分封制的利弊你要是开国皇帝(3)

历史仍在前进,而分封制度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我们前面说过,分封制既是王权强化的表现,又是对各地相对独立的势力的无奈的妥协。东汉末年,分封制再次威胁到了皇权的权威。这次的挑战不是来自酋邦,而是来自宗族、家族。曹操父子所创立的相国—九锡—封公—封王—禅让这样一个改朝换代的程序,充分利用了分封制度。他们用比较温和的方式重演了“汤武革命”,他们首先是汉帝国内部的一个诸侯国,由于这个诸侯国的强大以及这个诸侯本身的威望,他们从汉朝皇帝那里接过“天下公主”的权威。这种权力交换,不是在酋邦与酋邦之间进行,而是在宗族与宗族之间进行。同时,这种权力交换也揭露了汉帝国是各个宗族的联合体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