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话民俗

端午节癞蛤蟆都躲在哪(端午话民俗有的捉蟾蜍)(1)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每逢端午,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耳熟能详的民俗外,还有一些地区依然保留着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习惯……无论是哪种,在这一天,大江南北的人们都用不同的民俗来庆祝着这沿承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

捉蟾蜍

端午节癞蛤蟆都躲在哪(端午话民俗有的捉蟾蜍)(2)

在我的老家陕南,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都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煮完的大蒜,甜甜的,没有了原本的辛辣味,口感也很软绵,老少皆宜。有的家庭,还会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嘻 嘻

画额

端午节癞蛤蟆都躲在哪(端午话民俗有的捉蟾蜍)(3)

在我的故乡湖南,端午节有画额的习俗,就是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画“王”字有两个寓意,一是驱毒,二是镇邪。在这一天,基本上所有的小孩子都被大人画一个大大的“王”字,大家在一起玩,比的就是谁的“王”字最好看,谁画了“王”字最像老虎。

画个“王”字就能避邪?我以前觉得这是大人戏耍孩子的把戏,后来才明白端午画额,是大人对孩子寄予的美好希望。

刘 希

吃豆面卷子

端午节癞蛤蟆都躲在哪(端午话民俗有的捉蟾蜍)(4)

我的老家在祖国的北方。老家乡下过端午节吃“豆面卷子”是个重要环节,多数人家都是吃以蒸黄米面和炒熟的黄豆面为原材料制作的风味小吃。家家屋檐插艾蒿,煮鸡蛋,包饺子,挂纸葫芦,大人孩子手脚系“五色线”,戴香草荷包。老家产糜黍,加工成黏黄米来包粽子,倒也别具一格。

臧龙海

抽荷包

端午节癞蛤蟆都躲在哪(端午话民俗有的捉蟾蜍)(5)

公婆都是很传统的人,沿袭故乡的风俗习惯,过端午,插艾蒿、煮粽子自不必说,还多了抽荷包。抽荷包,须一针一线细细缝制。抽荷包用的是平时剩下的碎布头,剪好样子,一拼一凑,细细一缝,里面塞满棉花和香草,在一端紧紧收紧线绳,一个精巧细致的小荷包便成了,或缝于幼童的衣服上,或挂于脖颈,或挂在钥匙链上,既漂亮,又驱虫避邪。

虹静

剪贴纸葫芦

端午节癞蛤蟆都躲在哪(端午话民俗有的捉蟾蜍)(6)

和南方人在端午节纪念屈原相比,身为吉林的满族人,我们在端午节不仅会吃粽子,还会在4月30日晚上剪纸葫芦,并且在第二天贴在墙上,这样能够消除厄运。除此之外在端午节当天,人们还会在松花江边采艾蒿并用江水清洗面部,年轻的女性还会染红指甲,因为她们相信这样能给未来一年都带来好运。

綦乃青

端午节癞蛤蟆都躲在哪(端午话民俗有的捉蟾蜍)(7)

民俗学教授杨太漫话端午节本报记者 王梅芳

端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杨太。杨太说:“端午节与很多名人和传说有关,不是单一地纪念屈原,而是以各种习俗和文化堆叠,构成了复合型内涵的节日。据考证,端午节早于屈原两千年就有了。”

那么在此之前,端午节有主角吗?

端午节癞蛤蟆都躲在哪(端午话民俗有的捉蟾蜍)(8)

杨太说:“有,伍子胥和曹娥。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自刎,夫差令取子胥之尸于五月五日投入钱塘江,伍子胥入江化为涛神,因此有了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另一说法——纪念孝女曹娥,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嚎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节癞蛤蟆都躲在哪(端午话民俗有的捉蟾蜍)(9)

当记者问到端午节插艾蒿、戴五彩线的风俗为什么在全国都流行时,杨太说:“五月份是瘟疫、毒虫横行的月份,为了驱五毒(蝎子、蜈蚣、壁虎、蛇、癞蛤蟆),而用青、赤、黄、白、黑五种彩线配成五色线戴在手上,遇雨扔到河里,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安康。为了避邪驱瘟,人们还在门口插艾蒿、蒲草,还给小孩的额头上点雄黄酒等。”

端午节癞蛤蟆都躲在哪(端午话民俗有的捉蟾蜍)(10)

在谈到龙舟赛、喝雄黄酒等端午习俗在东北地区不盛行时,杨太说:“主要是因为南北方自然条件不同,相应的文化就不同,东北少水,不适合划龙舟,就没有龙舟竞渡。东北的气候温凉,瘟疫和毒虫也不如南方多,加之东北的文化发展较晚,因此,关于端午的故事就不如南方的丰富。”

端午节癞蛤蟆都躲在哪(端午话民俗有的捉蟾蜍)(11)

虽然各地端午习俗不尽相同,但中心思想都是摆脱瘟疫,祈福安康。如今过端午节,除了祈福安康外,更重要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转自《辽宁老年报》微刊平台,感谢原作者。

祝大家端午吉祥安康,想快乐就快乐,想吃好吃的就开吃吧。

端午节癞蛤蟆都躲在哪(端午话民俗有的捉蟾蜍)(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