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的千字文是“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

福祸相依这个概念是出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后来道家提出的“承负”的概念,如《太上感应篇》开篇就说 “太上⽈:祸福⽆门,惟⼈⾃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后世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说法,中国人骨子里是非常确定福报这个逻辑的,但凡谁家的孩子生活工作的不错,都会说祖上积了德。

后来佛家开始宣传三世因果论,比如这辈子做了好事为何命不好,是前世做了恶人。很多人不屑于这样的言论,斥之迷信。我是这样理解的,三生三世之说,确实有点玄幻很难被世人理解,但是真的有人拍了很多记录前世记忆人的纪录片,所以真假姑且不论,只要这个说法最终是劝人向善的,对大多数人是有利益的,就可以接受并保持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宽容。

《红楼梦》里写到王熙凤的女儿巧姐的判词,是“留余庆”,说的就是曾经因为王熙凤对刘姥姥有一念之仁,后来巧姐遭难,是刘姥姥护佑了她的女儿。其他类似的民间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不论武侠演义还是仙侠神话,一直在各种阐述善恶有报的理念,所以千字文的这两句“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被引用的非常多,几乎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含义。

后面两句“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也明白如话,说的是和氏璧都不算宝贝,一寸光阴一寸金。

“璧”的本义为古代一种玉器,圆形扁平,中间有孔。尺璧指的是直径一尺的大璧,形容其珍贵无比。西汉的《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所以《千字文》才把这句话引用在这里,教育孩童。还有一句话也是耳熟能详,汉乐府《长歌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小时候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日子且长着呢,一到中年,岁月倏忽而过,就会惊觉日子怎过的如此快。珍贵的宝物易得,而逝去的光阴是永远都不复返的。所以你看能写岁月如梭的都是人至中年,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可是年少时,哪里听得进去?正是春风得意马蹄急,哪有劝君惜取少年时的觉悟。

每一代人都是年少时挥霍,中年时怀念,老年时悔恨,然后再轮回循环往复,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罢了。

那就得意之时且欢乐,失意之际且徘徊,中国文化里面有太多足以安抚灵魂的诗词文赋,足够后代子孙享用不尽了。

千字文12篇完整版(福报我学千字文15)(1)

,